官吏,分為“官”和“吏”。官,即長官。吏就是辦事員,即胥吏。 而官僚的“官”和“僚”都是“官”,只不過“僚”是副職,即僚屬。 其實最初,官和吏也沒什么分別。在漢朝之時,每一部門的長官稱官,而其部屬皆為吏,即使宰相也可以是“吏”出身。 而至唐宋時期,“官”和“吏”已經(jīng)分開了。官由中央統(tǒng)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有品級。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還是民。 比如《水滸傳》中的“呼保義”宋江,便是刀筆小吏,押送花石綱時受盡官員嘲諷。 至元代,政府的官是蒙古人,許多蒙古人不通漢語,不能處理政事。而許多漢人沒有出路,只好去衙門中當(dāng)胥吏。這是官和吏涇渭分明之始。 明成祖時,規(guī)定胥吏不能做御史,也就是不能做監(jiān)察官。后來明成祖又規(guī)定,胥吏不準(zhǔn)靠進士。從此“官”和“吏”從制度上分開了,一時為吏,終生為吏,不能參加科舉考進士,便永遠沒有出頭的一天。 “官”和“吏”代表了中國歷史的兩面:“官”是臺面上的,也就是我們說的帝王將相史;而“吏”,是臺面之下的,實際操縱政府的是“吏”。 中國歷代政治無外乎銓選、處分,財賦,司法、獄訟、典禮、工程等,而這些都是胥吏在處理。至于官,大多只會道德文章,經(jīng)史子集,吟詩作賦,而他們又看不起這些刀筆吏。 明朝時,理學(xué)家陳幾亭曾言:“天下之治亂在六部,六部之胥吏盡紹興。胥吏在京師,其父兄子弟盡在紹興,為太守者,茍能化其父兄子弟,則胥吏亦從之而化矣。故紹興者,天下治亂之根之本也?!?/span> 明清之時最有名的胥吏便是紹興師爺了。紹興師爺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沒落于辛亥革命前后。紹興師爺聲明在外,是明清時期官衙幕僚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與各級地方行政官吏、紳士、商人等群體,共同操縱著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司法等諸多層 面,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明清的統(tǒng)治。 因此,說天下治亂的根本在紹興,雖是夸張之語,但卻反映了紹興的胥吏、師爺在明清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