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護苗 ? 成長】有獎征文活動
一位男孩外出玩耍,極度口渴時,隨手在路邊的水溝里撿了一只塑料杯子,張嘴便往里灌了兩口,感覺味道很難喝,便扔了。后來孩子開始上吐下瀉,但父母根本不知發(fā)生什么事,還以為孩子只是腸胃不舒服。一周后,父母發(fā)現(xiàn)情況沒好轉,才帶孩子看醫(yī)生,醫(yī)生診斷孩子當時喝的是一種除草的農藥。入院后搶救了一個月,孩子還是離開了人世。這是最近發(fā)生在湖北的慘事。 ![]() 為什么孩子隨便在地上撿了東西就吃、就喝?父母失去孩子很悲痛,但孩子這樣的行為,顯然是從小的衛(wèi)生教育不足的后果。 ▲寶寶期撿食物放嘴巴時,父母們便要開始重視 每一個養(yǎng)育過孩子的家庭都知道,寶寶們從7,8個月開始,當他們坐在地上玩耍時,會用小手撿拾身邊的東西往嘴巴里送,無論是糖果、玩具還是小石塊。這是寶寶的精細動作發(fā)展和口腔敏感期的表現(xiàn)。這時,父母們除了時刻看管寶寶外,還應該開始衛(wèi)生教育和安全教育。 ![]() 孩子們會走路后,他們常常像巡路的小公雞一樣,路上見到食物或顏色鮮艷的東西都會放到嘴里。雖然這是孩子成長中的探索表現(xiàn),但如果孩子什么都往嘴巴里送,就會帶來危險。 當孩子5,6歲后,他們會外出玩耍,少了父母的監(jiān)管,倘若衛(wèi)生教育不足,孩子就可能在上學或玩耍的路上,隨時撿拾地上的食物或顏色鮮艷的糖果吃。 所以,小朋友從小養(yǎng)成的衛(wèi)生習慣——很重要。 ▲孩子的衛(wèi)生習慣,如何深受父母的影響? 記得有一次,我在餐廳里看見一個2,3歲的小女娃自己抓勺子吃飯,當飯粒掉到了桌子上和衣服上,她用手指捏著一粒粒往嘴巴里送。孩子的行為被她奶奶稱贊成“珍惜食物”,其實這是一種不衛(wèi)生的行為,也是不良的習慣表現(xiàn)。因為地上撿飯粒是小事情,可衛(wèi)生習慣是大事情。 這里,不得不提一提知名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 ![]() 當孩子看到地上有食物時,總是撿進嘴巴里,如果父母不阻止,甚至給予稱贊,相當于孩子的撿食行為得到強化,Ta以后看到食物,便可能習慣隨時隨地放進嘴巴里;當孩子看到地上有食物便撿進嘴巴里,父母及時阻止,并且還告訴孩子,亂撿食物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便能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意識關聯(lián): 地上的食物——不衛(wèi)生/有毒——不能撿。 難怪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應該支配習慣,而不應該是習慣支配人”。當習慣支配了孩子,后果可能是嚴重的。所以,遇到孩子吃飯時撿地上飯粒放嘴巴等類似行為,父母最好阻止:“掉到地上的東西臟了,我們不要吃,爸爸媽媽給你重新拿?!?/span> 故事,是一種不錯的教育? 有人跟我說,孩子的行為習慣,需要在后果中不斷學習養(yǎng)成的??墒?,有些習慣的養(yǎng)成,非常不適合走這樣的道路,尤其是食物中毒。父母經常性地提醒和告誡,反而更合適。除此之外,還有故事的教育。 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的一段往事: ![]() 5,6歲時,我和好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做飯的過家家游戲。有一位跟我差不多年齡的小男孩,被領頭的小朋友分配去撿小樹枝。小男孩很投入,轉到墻的一邊就不見了,回來時,有小朋友發(fā)現(xiàn)他的嘴角泛著油光。他支支吾吾地說:“吃了一塊大豬肉”。當時很多小朋友還很羨慕,那個年代,誰都愛吃肉。誰也沒想到,小男孩第二天就死了。后來我們才知道,他在墻的那邊,撿了一塊毒老鼠的豬肉吃掉了……從此,我每次看見墻角的食物,都會想到當年那位玩游戲很認真的小男孩。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講衛(wèi)生時,講講故事是個不錯的做法。 ▲過來人的經驗:一句話,能減少孩子亂撿食物 這位過來人,是我的一位同學。她的女兒樂樂曾經“與死神擦肩而過”,幸虧這位媽媽從小教育女兒:“路邊的東西不要撿、不要吃,想吃什么,爸爸媽媽給你買”。就是這句話,無意間救了她女兒。 那是前年的事情。樂樂與同桌小A一起放學,路上看見了一只飲料瓶。飲料瓶上面的圖案印著紅紅的水果,看起來很誘人。小A被吸引了,三步并作一步地走上前。拎起瓶子就要擰蓋子,但她喝之前,小A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地問:“要不要分享給你?”樂樂搖頭,還跟小A說:“媽媽跟我說,路上的東西不要吃,我回家找媽媽買……”小A說:“我媽媽從來不會給我買飲料的……”小A一邊說一邊擰開瓶蓋就往嘴里灌……結果喉嚨和胃部立即被腐蝕——飲料瓶里,原來是高強度的消毒液! ![]() 所以,從孩子寶寶期開始,父母對孩子的衛(wèi)生教育不能少,總結一下,有4點:
“路邊的東西不要撿、不要吃,想吃什么,爸爸媽媽給你買”,能減少孩子亂撿食物,保護孩子。 所以,保護孩子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父母的保護,還需要孩子自我保護!這堂生命之課,你教會孩子了嗎? 關鍵字:衛(wèi)生教育、安全教育、行為糾正、習慣養(yǎng)成、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咨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