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為疏肝理氣之祖方,后世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均由此方演變而成。此方僅在《傷寒論》少陰病篇出現(xiàn)一次。而其原文值得研究:“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边@里需要明了兩點:一是“四逆”而無脈微細,下利清谷等,必非四逆湯的四肢厥冷,而僅是手足不溫。二是其所列或然癥,關(guān)乎肺、心、腎、膀胱、胃腸,加上病涉肝郁,因而該方所主之證,實際己經(jīng)涵蓋了心肝脾肺腎五臟。可見,條文所述五個或然證,僅是舉例,并非盡述。而本方所涉之證,五臟皆可見到,才是條文的底意。那么,什么樣的病機才能有如此廣泛的影響面,而又以四肢微冷為主要見癥呢?那就是氣機阻滯,氣郁不達。而四逆散就是針對這個病機的。這從四逆散的服法和加味藥上還可得到進一步證明。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實(破、水潰、炙千),柴胡,白芍。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nèi)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全方用炙甘草以調(diào),枳實以降,柴胡以升散,芍藥以收之升降散收的靈動之功,發(fā)揮疏肝解郁,調(diào)暢氣機的作用,從而使肝氣條達,郁陽得申,四逆得除。由于氣郁影響甚廣,可因不同個體而有多種兼夾癥,需隨癥加施切癥之藥,如所列那些或然癥,可分別加五味子、干姜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四逆散證的臨床表現(xiàn)為手足不溫,而它常與很多不同癥狀同時出現(xiàn)。因而,在臨床,四逆散證呈現(xiàn)出兩大特點:一是在不同系統(tǒng)的多種疾病中都可見到,二是單獨使用的時間少,而合方或加味使用的時間多。如加活血藥、藤類藥治瘰疬,加溫中藥治脘腹冷氣痛,加軟堅散結(jié)藥消乳房結(jié)塊,加清利濕熱、行氣通滯藥治下利,加疏利肝膽藥治胸脅痛,加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治痛經(jīng)……因而,在胃炎、肝炎、膽囊炎、痢疾、腸炎、痛經(jīng)、乳腺小葉增生、頸淋巴結(jié)腫大、直腸癌術(shù)后肛門脹痛等眾多疾病中,都可隨癥施用。除此以外,用之得當,它對一些奇癥,有著意想不到的療效。
◎病案舉例 前陰充氣脹大案 陳某,男,25歲。性交時突受驚恐,數(shù)小時后陰莖出現(xiàn)前半段脹大,用手搓揉后漸消退,而次日又開始脹大,仍經(jīng)搓揉消散。自此每日必作,并漸加頻,日達兩三次。不僅如此,脹大從前段延擴至全陰莖,發(fā)時陰莖貌似勃起而并不堅硬,捏之呈充氣樣,須久久揉捏方可慢慢消退。先后于某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泌尿科和生殖研究中心求治,或診為過敏,或診為神經(jīng)官能癥,服藥均無效果。隨著時間迀延,脹大開始伴陰莖疼痛,睪丸微脹,并逐步出現(xiàn)心煩、焦慮、納差、早泄等癥,迄今已年余。近幾月來病情發(fā)展至陰莖每日脹大三四次,發(fā)后萎軟,小腹及睪丸均墜脹不適,噯氣頻頻,身沉倦怠,并呈陽痿趨勢。己延請多位中醫(yī)診治,服中藥數(shù)十劑無效,情緒極為低沉。脈弦緩,舌苔黃厚而膩。 針對此證,我組織所帶繼承人會診討論。有從怪病多痰辨,主張用滌痰湯者;有從相火旺辨,主張瀉肝者;有從瘀辨,主張活血化瘀者。而我則抓住交媾驚恐分析:驚則氣亂,恐則下焦脹、氣不行,皆涉氣病?;颊哧幥o氣脹,而陰莖為肝經(jīng)所絡(luò),肝在調(diào)氣中又起著重要作用,故疏肝調(diào)氣為首要?;疾∪站?,憂愁傷脾而兼濕阻癥狀,可兼施祛濕。 處以四逆散合三仁湯: 柴胡10g,白芍30g,枳實10g,炙甘草10g,白豆蔻10g,杏仁15g,苡仁30g,厚樸30g,半夏10g,通草10g,滑石30g,藿梗12g,荔枝核10g,橘核10g。 上方日服1劑。服完4劑來診,陰莖脹大基本未再發(fā)生,小腹脹、睪丸墜脹痛大減,未再噯氣。舌苔變薄,口膩感減輕。續(xù)方加綠萼梅10g、凌霄花10g,再服4劑,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