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讀讀宋史。 宋史里面極其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就是王安石變法。對于王安石變法,歷史上有非常多的爭論。而我本人,對這次變法基本上持否定態(tài)度。 當時的大宋王朝,確實已經(jīng)到了必須要改革的地步。但是,這不意味著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和實施手段是正確的。 比如青苗法,青苗法的制度設(shè)計聽起來似乎很合理:在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給貧困農(nóng)民貸款度荒,待度過困難后農(nóng)民再加百分之二十的利息還給政府。避免農(nóng)民遭受高利貸盤剝和緩解土地兼并。 這個聽起來很好的政策,很快成了農(nóng)民的一場災難。地方官員為了政績,紛紛強行攤派強迫農(nóng)民借錢,并大幅度增加利息。農(nóng)民還不上,就以各種殘酷的手段追索,將無數(shù)農(nóng)民逼的傾家蕩產(chǎn)。 以前農(nóng)民借高利貸的,畢竟是極少數(shù)。而青苗法,最終變成了政府向全體農(nóng)民強行發(fā)放的每年兩次的高利貸。 很多人說:王安石的政策是好的,只是宋朝吏治敗壞,把好的政策給執(zhí)行走樣了。 我覺得事實并非如此,或者至少并非完全如此。青苗法從設(shè)計執(zhí)行之初,他的核心目的就是有問題的,而政府給各級官吏的考核指標,也是完全圍繞這個核心目的制定的。 朝廷實施青苗法的理由有兩個:1、救濟貧民。2、增加國家收入。 那么問題來了,這兩個目標哪一個是核心,對各級官吏的考核是圍繞哪一個目標進行的呢? 如果核心目標是救濟貧民,那么考核指標應該圍繞救濟效果制定。如果核心目標是增加國家收入,那么考核指標就只能是斂財效果 王安石對官員的考核指標完全按照后者制定的。他評估官員執(zhí)行青苗法的指標很簡單:借出去多少錢,收回來多少錢。 在這種KPI考核下,地方官員對農(nóng)民的瘋狂掠奪盤剝,是必然的。因為所有不肯這么做的官員,都是王安石眼中的不合格官員。 所以,青苗法之所以成為禍害農(nóng)民的惡法,絕非單純是官吏原因,而是因為這個法本身就是用來斂財?shù)?。所謂的救濟貧民,無非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其他的市易法之類,大體也都差不多。 從增加政府收入的角度,王安石無疑是成功的,變法沒多久,政府就新修建了五十多個倉庫,來存放聚斂來的財物。 皇帝很滿意,王安石也很滿意。所有反對新法的人都被趕出了朝廷,朝堂之上,全部是一群為新法大唱贊歌的新進?;实鄱吢牭降?,全部是一片對新法的贊頌之聲。從朝堂到民間,所有批評的聲音全部被銷號和禁言。 王安石的地位,穩(wěn)如泰山。新法推行,勢不可擋。 直到,有一個看守城門的小吏站了出來,以自己的前途性命為賭注,為萬千黎民百姓,拼死一呼。 這一呼,讓他香火千秋不斷,青史萬載留名。 1073年,也就是熙寧六年,一場旱災不期而至。本就生活艱難的的農(nóng)民,被掠奪的日漸貧困,對災荒的承受能力,也無比脆弱。 赤地千里,人民無以為生,各地地方官吏卻依然催逼災民交還青苗法所貸本息,饑民情況好吃糠咽菜,差的只能以草根木實充饑,還要被加上鎖械刑具負瓦揭木,賣產(chǎn)以償還官錢。 百姓扶老攜幼,疲夫羸老塞道,憂愁困苦,身無完衣。饑民離鄉(xiāng)逃走的,不絕于道。 王安石不以為意,對皇帝說:歷朝歷代,都免不了受災,都免不了有饑民。沒什么大不了的。 皇帝相信了。 那一年,有個京城安上門的監(jiān)門小吏,叫做鄭俠。他的職務,大概相當于京城看大門的保安隊長。 鄭俠幼年清貧,27歲時考中進士,成為國家公務員,但一直沒擔任過什么重要職務。王安石變法,鄭俠因為對新法持反對態(tài)度,被王安石打發(fā)去看大門,做了一個芝麻大小的官。 面對慘絕人寰的饑民,面對萬馬齊喑只知唱贊歌的朝廷大員。每天被良知煎熬的鄭俠,覺得自己無法沉默下去了。 他把流民的慘狀,畫成圖畫,名為《流民圖》,寫成《論新法進流民圖疏》,請求朝廷罷除新法。 奏疏送到閣門,不被接納。 豁出去了的鄭俠,將流民圖和自己的奏疏謊稱緊急軍情,發(fā)馬遞直送銀臺司,呈給神宗皇帝。他寫道:
“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鄭俠這么說絕不是說大話開玩笑,真要皇帝聽了他的話而天又不下雨,就算皇帝不殺他,他恐怕也沒臉繼續(xù)活下去。 武死戰(zhàn),文死諫。鄭俠是在死諫。 他這拼死一呼,終于震動了神宗皇帝,也終于讓皇帝對群臣給他展示的太平盛世,產(chǎn)生了懷疑。 史載:疏奏,神宗反復覽圖,長吁數(shù)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 翌日,下令開封府發(fā)放免行錢,三司使查察市易法,司農(nóng)發(fā)放常平倉糧,三衛(wèi)上報熙河用兵之事,諸路上報人民流散原因,青苗、免役法暫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罷除,共采取了十八條措施。民間歡呼相賀。 三日后,天降大雨。 “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天若有情天亦老,皇天后土,終不忍忠臣赤子,遭此下場。 不久,王安石罷相。 一個城門的保安隊長,就這樣搬倒了炙手可熱權(quán)勢滔天的名相王安石。 鄭俠的結(jié)局并不好。 因為擅發(fā)馬遞,他被貶英州,此后在政治上,再無大的作為。 鄭俠一生,無論詩詞歌賦還是文章學問,都沒有什么名氣,在政治上,此后也沒有什么建樹。 可以說,他是一個很平凡的人。 但是,他有不平凡的勇氣。 面對質(zhì)妻鬻子,斬桑壞舍,流離逃散的饑民,他做不到沉默不語隨波逐流,他做不到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他以驚人的勇氣,用自己的生命做賭注,為天下蒼生,泣血一呼。 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宋史》特意為他作傳。在后來的元祐黨人中,他和司馬光蘇軾等名臣一起,被排在第十五位。 鄭俠號“一拂居士”,福建福清人,福清百姓仰慕其廉潔,在利橋街建“鄭公坊”以頌之,又將其故居改為“一拂先生祠”,明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為他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諫草累千言,終信丹青能悟主;歸裝惟一拂,始知琴鶴也妨人。 如今,福清人們?yōu)樽纺钹崅b的俠氣與愛國情懷,將城區(qū)主街“橫街”改名為“一拂街”,將“街心公園”改名為“一拂公園”,還塑造了一尊雕像供人瞻仰。 百年人物存公論,四海虛名只妄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