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年一嘆》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35.00元,頁數(shù):312,文章吧小編精心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千年一嘆》讀后感(一):《千年一嘆》讀后感 《千年一嘆》這本書是余秋雨先生在千禧年前夕隨鳳凰衛(wèi)視節(jié)目組前往歐洲、北非、中東、印度等地考察歷史早期文明遺址時所寫的日記集。他們不是坐飛機走形式,而是真真正正的驅(qū)吉普腳踏實地的走遍人類文明的重要遺跡。他們不僅要面對險峻的自然,更須面對中東動蕩的局勢、宗教極端分子的威脅和貧困地區(qū)衣食住行的匱乏,期間可謂困難重重。余秋雨先生踏上此行并非毫無準備,他知道須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支撐他毅然決然的踏上此行的動力是他對待文明嚴謹?shù)膶W術(shù)精神,他不像個文人,更像個史家。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xiàn)場,只相信廢墟遺跡,只相信親自到達。他如盧梭一般感染上“只能行走,不行走時便無法思考”的疾病。他也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在文化面前,再大的困難都不是困難,即便有生命的危險,也義無反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感悟文化真諦。 他此次行程像古代西方探險家的行走線路,更是與古代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行路線基本重合,從希臘文明出發(fā),途經(jīng)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余秋雨先生一路行走,重點放置在文明遺址的實地,而非圖書館、研究所、大學、博物館等人工化和現(xiàn)代化了的場所,他是在考察真真切切的文明遺址,讓廢墟訴說自己的坎坷文明路。 我們仿佛借余先生的眼睛來看世界,有非常直觀的體驗,他的文字質(zhì)樸不究文采,沒有被藝術(shù)渲染,沒有被文化加工,卻真實而震撼。 他具體行走的路線是希臘的海神殿、邁錫尼、奧林匹克遺址、巴特農(nóng)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紅海、尼羅河、太陽神殿、撒哈拉沙漠;巴以的耶路撒冷哭墻、戈蘭高地、拉賓廣場、清真寺;約旦的約旦河、安曼、佩特拉山;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低河,巴比倫博物館,古巴比倫城;伊朗的德黑蘭、巴列維國王的陵墓、星期五清真寺、居魯士陵墓、大流士宮殿札黑丹;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堡;印度的新德里、恒河;尼泊爾喜馬拉雅山麓。 希臘的文明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標桿,今天的世界憑借著它的古老文明的幾絲余緒逐漸發(fā)展壯大。希臘的文明古老、虛幻,但一座座遺跡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它的真實。尚武的邁錫尼,閑散的納夫里亞,健康的奧林匹亞,神性的德爾斐,滄桑的巴特農(nóng)神殿,時髦的克里特島,虛幻的大海,所有的種種都在講述屬于希臘的文明故事,古樸奔放。 埃及的文明古老而神秘,它的文明不可思議令人費解,后人只知它的衰落,卻不知它如何構(gòu)建和發(fā)展,仿佛文明一出現(xiàn)就帶來極度發(fā)達的科技水平。它的出現(xiàn)十分的突兀。然而它的文明仿佛耗盡了所有的元氣,于是以低熵原則來慢慢恢復,以至于到當代仍未復原。當代的埃及處處洋溢著懶散、自由,人民沒有太多的時間概念。 埃及文明是十分坎坷的,悠久的歷史帶來一輪又一輪的考驗,戰(zhàn)爭和入侵幾度改變埃及的文明中心,摧殘了大量的文明遺址,以至于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文明是那么的晦澀、神秘,仿佛斷了代,產(chǎn)生了天塹鴻溝。這份文明顯得孤獨、空虛。 埃及廣袤的惡劣環(huán)境卻成了先人凈化心靈的港灣,成了淬煉信仰的圣地,猶太教正是在此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 埃及的生態(tài)遺跡能封存下來得益于遷徙、墓葬、氣候、材料和遺民,這份瑰寶延續(xù)不易,充滿艱辛坎坷。 埃及文明歷經(jīng)戰(zhàn)爭洗禮,直到如今仍未擺脫這種命運,恐怖分子長期盤踞。 埃及的文明就是一個奇跡,是惡劣環(huán)境中掙開一個夾縫茍延殘喘。 巴以是多災多難的灰色地帶,它有著古老的文明,璀璨的宗教,是人類信仰的源頭,但就是這么一塊源頭,卻也是多災多難的集合,是悲劇和慘劇演繹的舞臺,至今還在重復一部部催人淚下的災難電影。它們的國度歷經(jīng)滄桑卻一直沒有從悲難中走出。正是歷史和宗教才導致如今更加水火難容。大屠殺、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在這里扎了根。這里曾經(jīng)發(fā)展出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耶路撒冷更是這三教共同的圣地。然而恰恰是這塊圣地一直在蒙羞,它不斷的見證人類的相互殘害。有時遺忘是救世的良方,然而誰都不肯選擇遺忘。 歷史可以消融于藝術(shù),宗教也能消融于美學。羅馬、梵蒂岡、巴黎已經(jīng)成功的走上這條人性的道路。而在巴以卻一直沒有這方面的絲毫征兆,別有用心之人煽風點火,把宗教和歷史當作奴役思想的工具,這種玩弄文明之人正是矛盾激發(fā)的罪魁禍首。 約旦地區(qū)也處于政治、宗教的敏感地段,但卻比巴以地區(qū)有所緩和,不會讓人時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約旦的特質(zhì)是抗衡和周旋,抗衡是對自然的抗衡,周旋是對國家、種族、信仰的周旋。約旦是沙漠中的奇跡,它的文明和它的綠色一樣,只要有一滴水便會見縫插針的生長繁衍。約旦的文明教會了考古者和歷史學者不要用既定的概念來給文明條條框框。約旦的很多文明是沒有文字的文明,它體現(xiàn)了文明的多元性和天然性。文明不能因規(guī)整而做出犧牲,小眾文明更值得去保護。約旦國家雖小,卻能在諸多大勢力中輾轉(zhuǎn)騰挪,得益于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侯賽因。 伊拉克的文明本是人類文明的始祖,很多文明都是從兩河流域發(fā)展出來的,它是人類文明共同的母親。然而如今這位偉大的母親,無時無刻不在流淚不在滴血。她的國度變得殺氣沖天,變得夜郎自大,變得無知腐朽。伊拉克的政權(quán)成為迫害人民的工具,它的高壓政策把人民變得死氣沉沉,變得毫無人格,它限死了人民的思想。人民變得無條件順從,政府沒有人民的鞭策變得腐朽。人民只是由政府洗腦的傳銷員。 伊朗的文明是闊氣和尚武的,它和中國自古便關(guān)系匪淺。歷史文化自古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像兩兄弟。伊朗的語言文化屬于化裝型,很聰明,使得它的語言在它族文化的統(tǒng)治中一直得以傳承。 巴基斯坦的人民生活水平十分落后,不僅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上,更是精神生活上,他們毫無斗志,整天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慵懶,沒有思想。人民平窮且甘于平窮,沒有正常的生活現(xiàn)象,人民在衰敗。整個國家散發(fā)了消極、墮落,只有到了和印度交界的地方才有所改觀。 巴基斯坦的審美觀過于另類,逐美更顯丑,丑的嚇人,像地獄中走出來的活鬼。他們追求華麗的外表,華而不實,過于艷俗、嚇人。巴基斯坦車輛的丑陋是全世界出了名的,他們?nèi)嗣癫蛔灾源藶轱L尚,畸形卻普遍。國外的學者一度質(zhì)疑審美多元化的合理性。 印度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一個字來個概括,那就是亂。這種亂不是政局和宗教帶來的,源于人滿為患。大量的人民卻沒有對等的經(jīng)濟支撐,變得貧窮臟亂。印度的文化一度的璀璨、美好,然而與現(xiàn)狀的反差卻如此之大實在令人瞠目結(jié)舌。印度物質(zhì)的匱乏直接導致人民精神的空洞,人們為了生計各自使壞,目光狹隘,毫不顧忌他人利益。佛祖幾千年前的參悟,本想使眾生從苦海中解救,然而到如今還是收效甚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雖以身涉險,卻獲得了常人難覓的財富,零距離接觸使他對異域文明有更深感觸,廢墟所折射出的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反差更加深了他的思考感悟。 至此余秋雨先生對文明的感受是十分悲觀的,越是文明璀璨的地域現(xiàn)今越是貧窮戰(zhàn)亂,仿佛文明的發(fā)展須要向未來透支生命力。別用用心之人不斷利用文明和歷史制造矛盾。文明本身沒有錯,但是它卻太耀眼了。 余秋雨先生一路東行,來到尼泊爾時他突然感受到一種久違的美,美得恍如隔世。如果他是從中國直接來尼泊爾而不是從中東、印度等地來尼泊爾是感受不到這些美的。尼泊爾的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民。它在喜馬拉雅山麓,四周花樹茂盛,又有雪山消融,流水淙淙,雄偉與柔和并存。這是在埃及、中東、印度等地連想都不敢想的。人類的文明是人與自然抗爭的結(jié)果,人類無時無刻不在與自然進行較量。但當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文明又演變成人與人之間的殺伐、博弈。且漫長的文明史長期被這種局勢盤踞。直到現(xiàn)在仍然沒有停止人吃人的局面。此時面對那些文明的廢墟,不禁感到這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自然帶給人類的是久違的親近和舒心。來尼泊爾的人大多不是尋訪古跡,而是來沉浸自然,文明千辛萬苦的延續(xù)數(shù)千上萬年,到頭來人類追尋的卻是這一方凈土,這里成了世外桃源。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文明由野蠻和蒙昧發(fā)展而來,且容易被這兩者踐踏。但似乎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反而須要蒙昧和野蠻來醫(yī)治它自身傷痕累累的軀體。這份蒙昧和野蠻便是回歸自然。 我不禁想起了莊子的《逍遙游》,這是多么的超凡脫俗,多么的遠見卓識。 《千年一嘆》讀后感(二):《千年一嘆》有感 在局勢不穩(wěn)定時,余秋雨仍勇敢的堅持游歷埃及,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國,仍然用慧眼和深思去發(fā)現(xiàn)眾多文化的輝煌和沒落。用心去寫每一次的他鄉(xiāng)感受?;驓g喜,或哀痛。余秋雨始終堅持理性客觀的角度看待異國文化。用博愛傳遞了文化的大氣和不朽。 這本書以文化為載體,更多的凸顯人性對文化社會的影響。余秋雨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本身。悠閑的希臘人,隨意的埃及人,悲愴的巴以人,潔凈的約旦人,混亂的伊拉克人,貧困的巴基斯坦人,復雜的印度人,古樸的尼泊爾人。對人本身的關(guān)懷勝過了文化宗教的感觸。余秋雨悲天憫人的文化情懷真的讓人敬佩。 個人淺見:國內(nèi)當代最佳的文化大師非他莫屬。 《千年一嘆》讀后感(三):歷史究竟留給我了什么 這兩天小小的夸自己一下,放在我床邊一個月的《千年一嘆》終于看完了。294頁的書,我終于可以對它做個總結(jié)。 終于弄清楚了幾個問題:希臘的首都是雅典,埃及的首都是開羅,伊拉克的首都是巴格達,波斯就是以前的伊朗,意大利的首都是羅馬,居魯士和大流士是波斯的國王。 或許我還可以為自己9狡辯一下,我學理科,所以不知道。但是初一至高一中的幾年,我的歷史課本究竟留給我的是什么? 前邊的所列舉的真的確確實實算得上嘗試吧。不想嚴格的要求自己成為余秋雨般的文學大家,可也絕不想被嘲笑到如此徹底。也確實是該反思了。 說說書的內(nèi)容吧: 大體上講的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國以外的幾大古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過程。從希臘開始,途經(jīng)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爾回到中國。 知道中華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卻一直不知道中華文明是歷經(jīng)歷史長河,卻一直保留下來的唯一文明。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驚訝,我的感覺是震撼。究竟,多么強悍民族才能留下這一方凈土呢?不得不說,我確實自豪。 縱觀中國歷史,內(nèi)戰(zhàn)、饑荒、天災、人禍,可以寫成滿滿的血淚史。又忽然意識到,把這些載入史冊的也恰恰是中華文明的文字——這種幾千年來從不曾遺失的東西。忘記是誰說的了,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里下手。' 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戰(zhàn)亂災禍,文字卻是代代傳承,從不間斷。這樣想,或許可以理解中華文明為什么在“盛極必衰”歷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說到文字,想起一個人——秦始皇。從小的觀念里,一直覺得秦始皇不像是好人。家里邊父親比較嚴厲的時候,就稱他為“秦始皇”。至今搞不懂這種自然而然的偏見是因何而來。不能說秦始皇是個絕對的好皇帝,可也絕對稱不上昏君?;杈粫y(tǒng)一了貨幣,不會統(tǒng)一了度量衡,不會修建萬里長城,更不會統(tǒng)一了文字。中華文明沒有沒落,自我認為,說到底是文字沒有泯滅,這樣秦始皇當真功不可沒了。戰(zhàn)爭可以消滅一個國家,若各個國家的文字都一樣,要怎么抹殺那些國家的文化?至多篡改史書的書寫吧。 對千年歷史的感慨,在新世紀之前成書,我至今日才拜讀,實在是我的失敗。 假如以后的人生中,有幸可以去走余老師所踏過的足跡,我想,我終還是不會走完整。我到底還是沒有勇氣在環(huán)境復雜的中東鋌而走險那么一次,由此,更加敬佩余秋雨老先生了。 《千年一嘆》讀后感(四):「不止戰(zhàn)之殤」 這本書也看過一段時間了,記得是去年10月的時候出門送給了同學。這是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之后寫的另一本,叫游記吧,也成功地從中國走向世界了(笑)。而他本人對這次游歷也是十分看重,用他的話說“從來沒有一個人能走過所有這些文明”,這份幸運的自大,我還是認可的。 一行人從希臘開始走,到珠峰邊下結(jié)束,途中“經(jīng)過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qū)”。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十分舒暢,沒有厭煩的感覺,其一原因是我見識短淺,其二是因為我很喜歡去了解。而他也繞開了一般旅行的觀賞模式,而是選擇一些有歷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臘隨路的導游也說“都是沒人去的地方”,所以這其實是一次世界范圍的“文明苦旅”,而且因為地區(qū)的特殊,這份“苦”也從沉郁的無奈變成了“一聲千年的長嘆”。 讓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強調(diào)來當賣點了。中東跟西亞,孕育了無數(shù)的文明,從千年前就開始爭斗,“一個文明打敗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荊棘跟鹽,讓那里成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斷重建,不斷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總能挖出屬于不同時期的文明遺址”,就是這樣一個悲哀的地方,現(xiàn)在仍是紛爭不斷的地區(qū)。這看起來像個“文明詛咒”,人們?yōu)榱俗约河行业玫降奈拿鞫覒?zhàn)斗,每一方都沒有錯,與之相對的是,每一方都錯了。進入中東后,他們一行人每次跨過一個國家的邊境線都顯得十分驚險,小心地擦掉每一個阿拉伯文字,將全球通訊系統(tǒng)關(guān)閉,將寫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當作間諜而被捕。這是鄰國之間的關(guān)系。國境線在地圖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則由人類駐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三八線”,朝鮮跟韓國同為一個民族,被同一種文明孕育,卻被一條過于完美的直線一分為二,這是對戰(zhàn)爭活生生的諷刺。而中東的國境線則是有著“文明”這條更抽象卻更讓人為之執(zhí)念的線。中東西亞因為這些線而變得混亂,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無數(shù)人為之哭泣,不斷被占領(lǐng),被淹沒,卻仍讓人趨之若鶩,代價就是眼淚與鮮血。這些地區(qū)因為持久的爭斗,文化并沒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如此神奇,多數(shù)變得破敗,他們的生活也開始“破敗不堪”。雖然多數(shù)都有著令人乍舌的資源,卻因為財團以及國際勢力的介入,而沒讓多數(shù)人民獲益,他們只能在無盡的風沙里成為焦點,經(jīng)常在各國溫暖的客廳被提及。 印象比較深的一塊是在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濃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無數(shù)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飄入恒河就是一種有歷史淵源的途徑??雌饋響摷木由耢`的圣河,一定是無比清澈,讓人心如止水吧??墒聦嵅⒎侨绱?,因為印度的經(jīng)濟水平并不樂觀,貧困的人特別多,而這些人經(jīng)歷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無所依的時候,最能安慰他們的選擇就是飄入恒河,于是就有了這樣一種景觀,無數(shù)的老人像乞丐一樣住在恒河邊,等待著神靈的指引,整條河看起來也變得猙獰。這是一種無奈的狀況,他們可能還有別的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我們并沒有給他們溫暖的可以留戀人間的生活,又如何去質(zhì)疑他們的“信仰”呢。整個中東西亞之行,充滿無奈與悲傷,此為“殤”,而這種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殤”并沒有停止爭斗,爭斗還在繼續(xù),我們都是不稱職的見證者。野花并不能告訴我們?nèi)藗優(yōu)楹螤幎?,但是和平并不是妄想,交融并不是一定要不得,所以,我們能看見希望,祖先們跨越千年的嘆息,也一定會傳達到人們的心里: “ 今天,我有一個夢想 我希望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 圣光披露,滿照人間。 ” 到此為止。 《千年一嘆》讀后感(五):為何是“一嘆”,而不是“一感”? 慢熱型的自己,今天才讀到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花費了半個月讀完了這本書。 好書! 盡管是一段離奇的游記,但是如果沒有余老師的豐富和深厚的思想,也不可能寫出這樣飽含感情,又體現(xiàn)著深深的人文關(guān)懷的文字。自己淺淺地認為,他用“嘆”是想表達一種感慨,而不是贊嘆。感慨人類歷史中的風風雨雨,現(xiàn)實中的種種矛盾,文明似乎并沒有如他想象的那樣節(jié)節(jié)上升,局部地區(qū)文明已經(jīng)支離破碎。時至今日,余老師他們走過的這些地方依然如他文中說講,局部更加地動亂。 人類歷史的發(fā)祥地,文明的結(jié)晶池,現(xiàn)實不能不讓人唏噓感嘆,曾經(jīng)的輝煌,曾經(jīng)的榮耀,后來的這些人們你們到底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嗎? 書中對于我們中華文明不斷的解釋,自己受教了。其中一項文明的體量是自己之前認識中所沒有的,地理、文字、中庸、科舉這四項,自己之前有過考慮,但是文明的體量沒有考慮到。其實就是人多,盡管幾次被侵占,但是外族卻被巨量的中華文明同化了。 讀的輕松,想的深淵,看的豐富,可讀。 《千年一嘆》讀后感(六):再讀《千年一嘆》有感 有一種說法,不同時期讀同一本書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想。時隔7、8年后,當我再次捧起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幾乎一口氣讀完時,領(lǐng)略到的確實是另一番心境。 高中時,從課本上得知了余秋雨先生,喜歡課本里他的選文《道士塔》。在學習任務下,我要生拉硬套的假裝自己明白了文章的思想,知道他每次抒情話語的目的所在……而今反觀,這樣的教育簡直就是揠苗助長,對于一個連莫高窟都還是一個抽象名詞的高中生來說,何以理解先生那對人類、對人類文明的反思。不過我也得感謝,至少讓我結(jié)識了余秋雨先生。高中時便買了他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嘆》,以獵奇的心理,每天睡前將二者看完。 那時更喜歡《千年一嘆》,而且更喜歡他對一路前行經(jīng)歷的描寫。其中一些細節(jié),7、8年過去了,卻還一直深深印刻在腦海中,時不時的浮現(xiàn)。黑袍子對魯豫等女性造成的極大不習慣;無數(shù)閑人在垃圾堆前彼此相望;半夜中被莫名武裝分子跟蹤。。。。。。反倒是對他書中所描寫的歷史遺跡毫無印象。如今回過頭來反思,我覺得完全可以理解,那時的高中生涯使自己如同一只受困于鳥籠的飛鳥,有一顆向往外邊世界的心,但是卻只能透過他人進行自我的想象,如此仿佛能獲得片刻的自由。所以不在乎歷史古跡是否恢弘,是否有悠久,是否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而今年方二十又六,依然沒有去過書中所描述的任何一處地方,但是卻也形成了自己的反思性,對人類,對文化、對制度、對事件的反思。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文化學者,他是從人類的文化和文明角度,對全人類和全人類文明的反思,以及在與各文化對比中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樸實的語言透出了滂沱的歷史沉重感。喜歡他樸實的語言,遺跡沒有過多的辭藻潤飾,感情沒有過分的宣泄,經(jīng)歷沒有過多的渲染;喜歡他反思的高度,在對比的視角中反思了文化湮滅與延續(xù)的人類之題。 便捷的交通使行萬里路只在剎那間就能實現(xiàn),當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用車輪丈量人類文明時,或許古人和現(xiàn)代人都在嘲笑他們。現(xiàn)代人嘲笑他們不文明,不知道選擇更快更便捷的交通方式,而古人則在嘲笑他們歷史的丈量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這樣的萬里路才真的有意義?;孟胗幸惶?,我不管用什么方式能夠去丈量一次就此生足矣。 |
|
來自: 墨語tbycdhgvnp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