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雋秀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老年仍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他對養(yǎng)生很有研究,著有《東坡養(yǎng)生集》等書。他的養(yǎng)生之道中有一條是吃芡實,吃法頗為奇異:時不時取煮熟的芡實一粒,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堅持不懈。據(jù)說蘇東坡還極喜愛吃用芡實煮成的“雞頭粥”,并稱之“粥既快養(yǎng),粥后一覺,妙不可言也”。 芡實,又名雞頭米、雞頭實,因其莖上花似雞冠,苞形類雞,故有“雞頭”之稱。中醫(y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心經(jīng),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之功,對腎虛遺精、脾虛泄瀉甚效。中醫(yī)認為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為滋養(yǎng)強壯性食物,適用于慢性泄瀉和尿頻起夜、腰膝痹痛等。民間稱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尤其是秋季進補的首選。 芡實分生用和炒用兩種。生芡實以補腎澀精為主。中醫(y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jīng),主要的功用是補脾止瀉,固腎澀精。芡實藥性平和,不溫不燥。 芡實營養(yǎng)成分極易被人體吸收,特別是夏天炎熱季節(jié)脾胃功能衰退,進入秋涼后功能尚差,及時食用芡實,不但能健脾益胃,又能補充營養(yǎng)素,若平時消化不好,或熱天出汗多又易腹瀉者,經(jīng)常用芡實煮粥,有很好效果。 在秋季進補時,來一碗香香甜甜的芡實粥再好不過了。芡實補中益氣,可將其與山藥、薏米同煮。準備山藥1根、薏米1兩、芡實0.8兩、大米2兩。將薏米、芡實洗凈,清水浸泡2小時。大米洗凈。將泡好的薏米、芡實放入鍋中,倒1.5升清水,大火煮開。調成小火煮三十分鐘,然后倒入大米繼續(xù)用小火煮二十分鐘。再將山藥去皮,切成三毫米厚的片,放入鍋中再煮十分鐘即可。不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一般最多以一兩為宜,方能起到充養(yǎng)身體的作用。 經(jīng)服芡實調整脾胃之后,再吃補品人體就容易適應。常吃芡實不但有補腎作用,還可治老年人的尿頻之癥。若用芡實與瘦肉同燉,對解除神經(jīng)痛、頭痛、關節(jié)痛、腰腿痛等虛弱癥狀,有很大的好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