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滅度之前,阿難尊者為我們啟請:佛在世,佛是我們老師,我們有了困難,有了疑惑,向佛請教,佛會告訴我們;佛滅度了,不在世了,以后我們有問題怎么辦?佛給我們說了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 什么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說這個人名氣有多大,“因?yàn)樗谴蠛蜕校揖托潘?,不是的,要看他講的話是不是出自佛經(jīng),這樣叫“依法”。如果他講的不符合佛經(jīng),那就不能依從,要注意,《論》是不能按佛經(jīng)算的;一個普通人,但如果他講的是符合佛經(jīng)的佛法,那你就可以相信。 二、依義不依語。 什么叫“依義不依語”呢?佛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dá)一個意思,如果死在語言文字的表面意思上,而沒了解本義那是不行的。 比如說,經(jīng)中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即可往生,如果你誤解成“我只需要念一聲佛號就能往生,再不用再念了”,那你就是誤解了經(jīng)意。 “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是指一切的念頭都棄掉,起心動念就是佛號,不是說你念一下就行了。你光依表面語言,就違背了“依義不依語”。 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所謂“不了義”就是方便的經(jīng),或者是一種方便的說法,目的是讓人更易接受佛法。例如說:喂,念佛能身體健康消災(zāi)免難喲。身體健康消災(zāi)免難不是學(xué)佛的最終目的,成佛成菩薩才是最終的目的。 這個只是一種方便說,讓世間更多人相信佛法。方便是為了進(jìn)入真實(shí),用種種的方便讓人進(jìn)入真實(shí)。如果你搞亂了主次,以身體健康消災(zāi)免難為主要目的,那就違背了“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圖中的這種大姐就是典型的依識不依智 四、依智不依識。 什么叫“依智不依識”呢?“智”就是心智、智慧,也指佛的智慧;“識”就是第六意識、自我的意識。意思就是說凡事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決不被感情障礙了,這個很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