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嚴格的說,《二十四史》各有得失,如《史記》、《漢書》、《舊唐書》相對而言質(zhì)量上乘。《魏書》、《新唐書》、《明史》等問題比較多。 以下將《二十四史》各部的優(yōu)缺點,簡單列出,拋磚引玉,期待大家更好的意見: 1.《史記》作者司馬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優(yōu)點: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魯迅評論“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缺點:在漢朝歷史的記述中摻雜較多的個人感情,讀史記需要注意。 2.《漢書》作者班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父親大儒班彪《史記后傳》的基礎(chǔ)上,撰寫《漢書》,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后竇憲因擅權(quán)被殺,班固受株連,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優(yōu)點:開斷代史先河,多有創(chuàng)新?!鞍e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爾迄今,無改斯道?!?/p> 缺點:恪守儒家正統(tǒng)觀念,迂腐的道德說教。 3.《后漢書》作者范曄: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在被貶之處完成了《后漢書》的著述,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參與劉義康謀反,事發(fā)被誅,時年四十八歲。 優(yōu)點:廣收諸書之長,保存了大量詔令、奏疏、文論,故史料價值高;“正一代之得失”為宗旨,在對人物評述上,以“貴德義,抑勢力,進處士,黜運氣”為原則。 缺點:重文采,求簡要;重門第,輕庶族;重政治,輕經(jīng)濟。 4.《三國志》作者陳壽: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在西晉任職期間撰寫了《三國志》,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優(yōu)點:引文精煉,敘事簡約,史實準確,取材嚴謹。當時高度贊美此書。 缺點:缺少表、志,內(nèi)容匱乏;原已成書的史料,刪削過多,刪得最厲害的是魚豢《魏略》的少數(shù)民族史料和曹魏管轄少數(shù)民族的護軍制。 5.《晉書》作者唐朝房玄齡等,作者共二十一人 ,其中有天文學家李淳風,也有后來成為武則天心腹的李義府。 優(yōu)點:兩晉為歷史主線,十六國為載記;大量的文獻材料;大一統(tǒng)思想;華夷一家,類傳中收錄十六國人物。 缺點:體例不規(guī)范,內(nèi)容重復,記述牴啎;封建迷信色彩濃厚。兩晉正是“非圣”、“亂神”、“獎浮華”、“尚風流”的時代,“當時風氣使然”。 6.《宋書》作者沈約:南朝(宋、齊、梁朝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仕三朝而不倒,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官修史書的諸多作者不算)境遇最好的一位。 優(yōu)點:重視典章制度的沿革流變,八志占全書一半。帶敘法,劉義慶附鮑照傳,謝靈運出游附四友傳。史料豐富,大量文獻。 缺點:回護現(xiàn)象十分嚴重,為尊者諱,黨附蕭氏;迷信思想大量出現(xiàn)。 7.《南齊書》作者蕭子顯:南朝梁朝史學家,文學家,南朝蕭齊皇朝在歷史上只存在二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年代很短的一個封建皇朝。撰寫的蕭子顯,是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一個史學家,以他曾經(jīng)是宗室的身份來撰寫這個皇朝的歷史,這在二十四史的眾多的作者中別無第二人。 優(yōu)點:詳略適當。史實比較可信。八志完備。體例創(chuàng)新。 缺點:曲筆較多,《志》有不足。 8.9.《梁書》《陳書》主編:姚察、姚思廉:這二人是父子檔,姚思廉繼承了父親的史著舊稿,與魏征等人共同完成了兩部史學巨著。 優(yōu)點:作者史識較高。排斥虛誕怪異,很少用瑣言碎事,奇聞異事,不設(shè)僧人傳,收錄《神滅論》史料價值高。大量文獻和經(jīng)濟史料,注重學者立傳。語言凝練,淺顯易懂。不用駢文,而用古樸散文,“古文自姚察始”(趙翼)。 缺點:曲筆隱諱多。避諱和佳傳。輕視科技。過于簡略。沒有志表,不記后梁和王琳、張彪等。詔策、表疏過多。列傳之末飾終之詔。 10.《魏書》作者魏收: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魏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撰成《魏書》后,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優(yōu)點:內(nèi)容豐富?!侗笔贰窙]有太多新史料,《序紀》,載入文獻,有關(guān)制度,《食貨志》。 缺點:詳略不當;記述有缺;宣揚迷信。 11.《北齊書》主編李百藥:唐朝史學家、詩人,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奉詔撰《齊書》,據(jù)父舊稿,兼采他書,經(jīng)十年,成五十卷。 優(yōu)點:記載豐富體例可取敘事簡要 缺點:封建糟粕,部分失真。 12.《周書》主編令狐德棻: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貞觀年間奏請重修梁、陳、北齊、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納,是《周書》的主編。 優(yōu)點:體例特殊、視野開闊、文筆簡勁 缺點:想法為他們在周代的祖先立傳,并往往不惜歪曲事實加以頌揚 13.《隋書》主編魏征: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由魏征'總知其務',主編《隋書》,參加隋書編修的還有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 優(yōu)點:就是全書貫串了以史為鑒的思想。比起其它同類史書來,它較少隱諱。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保留了豐富的資料。 缺點:也有不少失誤,如《天文志》載“普通元年……九月乙亥,有星晨見東方,光爛如火。占曰:“國皇見,有內(nèi)難,有急兵反叛。”其三年,義州刺史文僧朗以州叛?!薄顿Y治通鑒》、《梁書·武帝紀下》皆載普通二年六月丁卯。 14.15《南史》、《北史》作者李延壽:唐代史學家,貞觀年間,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及當朝國史的修撰,之后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優(yōu)點:打破朝代局限;立家族傳;有新增內(nèi)容;糾正曲筆。 缺點:重唐臣之祖,刪掉了史上有權(quán)而唐時無勢者,凸顯門閥世族;《引書簡略。 16.《舊唐書》主編趙瑩:五代時期政治家、史學家,后梁時代進士,后擔任后晉的宰相,奉命組織編撰唐朝歷史。 優(yōu)點:前半部分內(nèi)容比較充實,很多都是根據(jù)歷朝《實錄》編撰而成的。很多地方全部照抄《實錄》全文,不加一點文飾和潤色,尤其是《本紀》。在內(nèi)容上不會出現(xiàn)隱諱和回護的地方。 缺點:“惜乎簡籍遺落,舊事十無三四,允墨揮翰,有所慊然!” 17.《新唐書》:北宋慶歷四年(公元一〇四四年),到嘉佑五年(公元一〇六〇年)完成,前后歷時約十七年,參加編撰的有歐陽修、宋祁、范鎮(zhèn)、呂夏卿等人。 優(yōu)點:作者自認有兩大優(yōu)點:文省事增,“春秋筆法”。 缺點:大量史實差錯;“事增”部分多不可信。 18.《舊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 優(yōu)點:依據(jù)實錄,資料完整,司馬光作《資治通鑒》依據(jù)此書。秉筆直書,表現(xiàn)軍閥社會。記錄“王化”和“仁政”,朱全忠、張全義恢復生產(chǎn)措施,唐明宗小康社會,石敬瑭的宵衣旰食。趙翼:“薛史多回護處,然是非亦不廢公道者”。 缺點:宣揚天命、運數(shù)、報應;完全否定一切農(nóng)民起義;把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稱為“外國”; 19.《新五代史》作者歐陽修:此書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文采更是引人入勝,可由于提倡'春秋筆法',近人褒貶不一。 優(yōu)點:《列傳》部分較《舊五代史》豐富;全書文字簡潔生動。 缺點:褒貶有值得爭議處,亦有無用處;敘事過簡,史事流失;削刪不當,詳見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20.《宋史》元代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 優(yōu)點:“校正氣謬誤,補葺其疏脫,考論其得失,探索其源流,匯為《宋史校正》一書,使《宋史》之長短利病,畢皆呈露,議該修者庶可就此而得所憑藉?!?/p> 缺點:《四庫提要》認為《宋史》最無理處,將《道學》立傳。最有理處,本紀止于瀛國公而不錄二王,遼金各自成史。批評柯維騏《宋史新編》。 21.《遼史》元代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 優(yōu)點:比較系統(tǒng)、完整地記載了遼朝歷史事實的著作,其珍貴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遼史》保存了許多由耶律儼的《遼實錄》和陳大任的《遼史》二書所記載的許多材料,因而其史料價值還是比較高的。 缺點:內(nèi)容貧乏,漢人記述太少;史事不完備,無漢軍制度;開國、亡國時史料誤、缺極多;遼“行國”制度,四時捺缽,修史誤為“游幸”。 22.《金史》元代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 優(yōu)點:“敘事最詳核,文筆亦極老潔,且出宋、遼二史之上”;追尊諸帝的處理;交聘表;《列傳》敘事以當局一二人為主,其余略微述及,避免重復。 缺點:追尊諸帝無德宗完顏宗干(海陵王之父);劉浦江對“收國”年號的存在存疑(劉浦江《遼金史論》);金初文人楊樸、武將韓常等人無傳;《海陵紀》不及大事,專記“中冓之丑”,實乃世宗所為;照搬《金實錄》而不加辨別;金叛臣崔立因降元,竟與金忠臣同傳;史料搜集不力。 23.《元史》:成書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編。 優(yōu)點:歷、地理、河渠志尚可,能明一朝典故。 缺點:一人兩傳,文字繁蕪,成書太急;缺傳太多,義例不定。 24.《明史》: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jiān)修,開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張廷玉最后定稿,進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經(jīng)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 優(yōu)點:體例嚴謹,敘事清晰,文字簡明,編排得當。趙翼《廿二史札記》 “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史料豐富。明朝各帝“實錄”,邸報、方志、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朱彝尊修史時《上總裁第二書》中說,僅各地的方志藏于國家圖書館者,即達三千余冊之多。此外,如明人王世貞著述的《錦衣志》、《中官考》等。持論公允,也能秉直書寫。 缺點:修史過程拖沓,人員蕪雜,致使史識卑下;違亂體例;內(nèi)容矛盾;史據(jù)不足;粗率失真;引文疏誤. |
|
來自: DLLC1234 > 《文學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