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
世人多以為瀘沽湖在云南,其實它的大半部分屬于四川涼山; 木里藏族自治縣,作為香格里拉的一部分, 因其幾乎完全未被開發(fā)的原生態(tài),人們稱其為“最后的香格里拉”。



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 有著名的彝族火把節(jié), 大山深處的納西古村, 完好的保留了東巴文化。



瀘沽湖的“女兒國”本色 對于地處川滇兩省交界處的瀘沽湖,云南的開發(fā)和宣傳時間要遠早于四川。因而一直以來提及瀘沽湖,大多數(shù)人似乎想當然地以為它屬于云南。然而事實上,瀘沽湖位于四川境內(nèi)的湖岸線要比云南境內(nèi)的長,且摩梭人的習俗保存較好的村落亦在四川。 
瀘沽湖位于四川鹽源縣和云南寧蒗縣的交界處。生活在四川境內(nèi)的瀘沽湖人被歸為納西族,生活在四川境內(nèi)的被歸為蒙古族。夕陽下的瀘沽湖仿佛一位風姿綽約、不施粉黛的美人,素面朝天就已傾國傾城。 
提起瀘沽湖,人們都會想到摩梭人。摩梭并非是一個民族,而是那些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的人的總稱。 
草海是瀘沽湖中一片獨特的水域,其中生長著一叢叢蘆葦。再加上幾十種水生植物、奇珍異草和各種水生動物使得草海成為了生物天堂。豬槽船在草海中緩慢穿行。船行其中,如穿行于蘆葦?shù)拿詨﹂g。湖水清透,行行水草隨著水波搖擺蕩漾,不時能見幾條魚兒在水草中穿梭。

豬槽船是瀘沽湖當?shù)匾环N獨特的交通工具,過去豬槽船由一根粗壯的圓木鏤空,兩頭削尖而成,因為看上去像豬槽而得名。 

王妃島,是瀘沽湖末代王妃居住過的島嶼。被稱為“女兒國”的瀘沽湖,最早被推向大眾視野是因為摩梭女人楊二車娜姆。瀘沽湖還有一位真正值得去了解的傳奇女性——末代王妃肖淑明。 生于1927年的肖淑明,被摩梭人稱作瀘沽湖的末代王妃。她出生在四川的軍人家庭,從小上學讀書,且相貌秀美,在學校里既是才女又是校花。1943年,年僅16歲的肖淑明被瀘沽湖摩梭人的首領喇寶臣看中,當時西康省的主席便采用了“和親”政策,把肖淑明嫁到了瀘沽湖。據(jù)說最初肖淑明并不愿意來到這貧窮蠻荒的異族之地,但最終還是敵不過父母之命,成為了摩梭人的王妃。 初到瀘沽湖的王妃還有百般不適,比如摩梭人的衣服就曾讓她惱火不已。過去摩梭女人穿著的百褶長裙重達兩公斤多,還要綁上5米長的粗腰帶,穿慣了漢人輕便衣服的她自然很難適應。但隨著時日增長,肖淑明還是漸漸習慣了瀘沽湖的生活,她不僅適應了這里奇特的習俗,學會了摩梭人的語言,還真正理解了摩梭人的文化。
幾十年后,當瀘沽湖漸漸成為知名景點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人們都熱衷于去拜訪這位末代王妃,聽她講述過去的故事。
 
木里,森林、金子和信仰的王國 木里的神奇,早在近百年前美籍奧地利探險家約瑟夫·洛克便已經(jīng)在其發(fā)表于《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的游記中詳盡敘述過。洛克曾于1924年、1928年、1929年三次探訪木里,帶著西方人對東方秘境的驚嘆,在這片土地上艱難跋涉。近百年過去,這個星球上大多數(shù)地方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遠離它們曾經(jīng)的樣子,洛克曾經(jīng)行走并用文字和攝影照片記錄下的木里,卻依然不曾有太多的改變。 
如今,“香格里拉”幾乎無人不知,西方人更是將其視為東方凈土,極盡向往。香格里拉的成名得益于美籍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然而事實上,希爾頓并未曾到過中國,他的寫作素材均來自于約瑟夫·洛克發(fā)表在《美國國家地理》上關于香格里拉探險的文章。洛克為尋找納西東巴經(jīng)書中記載的天堂玉龍第三國,從云南的麗江出發(fā),穿越木里,進而到達貢嘎嶺地區(qū)。他的足跡所至,便是希爾頓書中香格里拉的源泉。 
如今香格里拉這個概念已被相關旅游界廣泛地消費和利用。云南的中甸縣改名為香格里拉縣,四川的稻城縣設立了香格里拉鄉(xiāng)。人們提起香格里拉也自然先想到這些地方,卻并未有太多人知道木里。然而事實上,洛克長期深入考察期間在木里居留的時間最長,對木里的描述也頗多。
“夢中我又回到了那片被高山環(huán)抱的童話之地——木里。它是如此的美麗與安詳。我還夢見中世紀的黃金與富庶,夢見涂著黃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一切都是那樣安逸、舒適與美好……”
高山海子、原始森林、珍稀動物……走進木里,如入童話之境。與原始的自然相對應的是原始的生活方式。深藏于大山間的古村,有些還需要騎馬跋涉幾天才能到達。它們依舊保存著古老的習俗,固守著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洛克在游記中提到的水洛村,至今依然實行著“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這般原始的婚俗形式;在木里南部屋腳鄉(xiāng)的利加嘴母系部落,純正地保留著走婚習俗和母系大家庭文化,他們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生活,家里的生產(chǎn)勞動和生活都聽從祖母的安排;項腳鄉(xiāng)深藏著一個土著漢族村落,該支漢族屬于明朝人的后裔,由于與外界隔絕,他們?nèi)陨碇哂忻黠@明清時期特征的服飾,并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風俗和祭祀習慣。 喇嘛王國的高山大寺 
“據(jù)說木里土司始于滿清,有名的雍正皇帝1723年登基得到呈奏,說他們打仗英勇,于是封給他們永遠統(tǒng)治木里的大權。木里土司管轄9000平方英里的領土,比我們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面積稍小,但是只有220000順服的臣民……王國有十八座喇嘛寺廟,3個大的,15個小的?!?/span>
在洛克筆下的木里喇嘛王國,人們篤信宗教,由藏族喇嘛,也即是木里王執(zhí)政。在當年木里王的領地內(nèi),沒有他的允許任何人不能擅自闖入,洛克極力討好木里王,才最終如愿穿過木里王國到達貢嘎嶺。 
據(jù)史料記載,殿堂曾經(jīng)金碧輝煌,僧舍錯落有致,四面有大門,八方有小巷,常住喇嘛近千人。如今規(guī)模已不復往昔,現(xiàn)在的建筑是1982年由國家撥款在原址上重建恢復而成。 

另一座出現(xiàn)在洛克文字中的寺廟是康塢大寺,1924年木里王在此接待了洛克。康塢大寺位于木里東部海拔3400米的高山上,與木里最大的高山湖泊——寸冬長海子相隔不遠。 

地處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結(jié)合處的木里,是橫斷山脈在四川境內(nèi)最為典型的地帶,這造就了它溝壑縱橫、切蝕深刻的地貌特點。木里境內(nèi)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300多座,最高峰海拔5958米的恰朗多吉神峰,洛克稱其為“裁剪過的金字塔”和“世界上最美的山峰”。道路的一邊常常是壁立千仞,另一邊卻是萬丈深淵般的峽谷。這一險峻的地勢造就了木里至今還不發(fā)達的交通,要在這群山萬壑中修出一條條道路,的確是一項頗為艱巨的工程。 
道路邊的峽谷中多有河流在奔騰。木里河流諸多,水洛河、雅礱江、木里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其他一些旁支小河更是不勝數(shù)。據(jù)說木里的河流之下蘊藏著黃金,有些河流的河床中甚至可以直接淘洗出金子。洛克就曾收到木里王送給他的一個純金碗作為禮物,而洛克用一塊肥皂,就能讓木里王倍感新奇并對他頓生親近。這樣懸殊的物物交換,也難怪西方人會愛上這個地方并稱其為黃金王國。 森林王國,這是木里的另一個美名。據(jù)統(tǒng)計,木里現(xiàn)有林地6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7.3%。我們每天都會在森林中穿行,一路所見,青崗、落葉松、冷杉、紅豆杉……各種樹木恣意生長。
俄亞 最后的納西大村
“雞鳴兩省五縣”,這是對俄亞地理位置最精煉的描述。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處的俄亞,因地處偏地、交通閉塞,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納西族的古老習俗和東巴文化。 
俄亞,納西族聚集的大村,地處川滇兩省五縣(麗江、中甸、寧蒗、稻城、木里)的交界處,自古交通閉塞。早幾年人們?nèi)ザ韥?,需開車到路的盡頭,然后乘著村民自制的原始索道過河,最后再騎幾小時馬方能進村。而在更早些年,人們需在馬上顛簸幾天才能到達這個遺世般的村子。也正因其交通閉塞,俄亞古老的納西東巴文化才得以保存,因而它一直是民俗學者和旅游探秘者的神往之地。 
整個大村建在一座山坡上,198戶土樓依附山勢而建,一排排一間間緊緊連成一片,如蜂巢,又像城堡。如果說要為人類“聚居”這個詞找一個形象的注解,此地是再好不過。整座古村建筑群就像一支雄鷹,村頭的山巖古堡是鷹頭,兩邊的房屋是鷹的翅膀。村頭的山巖上掛滿仙人掌,長勢茂盛,不知已在此地生長了多少年。俄亞村的歷史卻是有據(jù)可考的,據(jù)專家研究,俄亞的納西族是明代遷入的,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即使不諳風水,也能很快辨認出俄亞在地勢上的優(yōu)劣。大村依山而建,山下是俄亞河環(huán)繞而過,水勢浩蕩,人們要過此河進入村內(nèi)只有通過村頭的一座橋。據(jù)介紹在1997年之前,這座橋尚是當?shù)仡H為流行的伸臂橋,一場巨大的洪水將橋沖毀后,人們才建成了現(xiàn)在的水泥橋。村莊對面又是一座大山,這兩山一河的地勢,從來都是易守難攻的寶地。 

東巴文化是由東巴世代單傳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樣,也是一種宗教文化。其主要的傳承者為東巴,他們是納西人中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俄亞目前有十多位東巴,他們多數(shù)集歌、舞、經(jīng)、書、史、畫、醫(yī)為一身。作為俄亞最忙的人,東巴們每天的任務是替村里人排憂解難。在麗江,隨著旅游業(yè)的高度發(fā)展,東巴文化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促進旅游發(fā)展的文化品牌。而在俄亞,古老而純正的東巴文化卻仍世代扎根于每個人納西人的生活中,也正因為此才得以完好地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