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皇袍 ![]() 明代皇袍 ![]() 清代皇袍 皇帝貴為天子,顏色是不能亂用的。西周、東周時期,據(jù)當時典章制度的書籍《禮記·月令》記載,天子“著青衣”。從戰(zhàn)國到秦漢魏晉之際盛行“五行”(水火木金土)終始說,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五行)與黑、白、青、赤、黃(五色)分別相配的“五德”說,穿黑色袍服。因為秦王朝實行的水德制度,故衣服、旌旗等以黑色為貴。西漢的黃袍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晉代實行金德制度,以赤色為貴,故晉代皇帝著紅袍。后來,“五德”說受到挑戰(zhàn),一些皇帝也不再以“五德”說為惟一行事準則。到了隋朝,文帝、煬帝著黃袍,名為柘黃袍。但未明令禁止他人穿黃色衣服。 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間(618年-626年),開始在百官百姓中禁穿黃色衣服,黃袍遂成為皇帝專用之服。清代皇帝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 柘黃和明黃都曾經(jīng)是黃袍的專用色,那這兩個顏色是一樣嗎?其實不是,柘黃取之于柘木。 柘樹在我國有著“南檀北柘”之稱的名貴樹種,是由灌木經(jīng)過長期生長而形成喬木,生長極為緩慢的樹種之一。它的邊材是淺黃褐色,心材為淺紅褐色,木材紋理非常細膩清晰,手感溫潤,獨具天然之美。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藝品和高檔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生長十分緩慢,極難成材,故其心材尤為珍貴稀有。 明黃色取自梔子的果實,黃色鮮艷。 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xiàn)赭紅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來便成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專用的黃袍,既由此演變而來。 世人皆知天子用明黃,也是有些誤解。冕服制度始于西周時期,當時在用色上嚴格規(guī)定:天子用純朱色,諸侯用黃朱色,大夫只能用赤色。到了戰(zhàn)國時代,帝后服飾顏色與陰陽五行緊密聯(lián)系起來。秦始皇對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深信不疑,并認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當然是水克火了。而根據(jù)陰陽五行學說,東方為木,色青;南方為火,色赤;西方為金,色白;北方為水,色黑;中央為土,色黃。據(jù)此,秦代便將“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 到了漢代,漢文帝祭天時,既不服黃色,也不服黑色,而是穿赤色的服飾,究其緣由,則是漢王朝統(tǒng)治者認為,漢應“協(xié)于火德”之故。 而真正將黃色作為帝后冠服的正色,將二者相聯(lián)系的,是隋唐以后的帝王。但至唐高宗總章年間時,始“禁士弈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宋代的帝后的黃袍,也是杏黃的(或稱柘黃、赤黃)。 《元史·輿服志》載稱,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黃”??梢婔鼽S為帝后袍服的專用服色。到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時,明政府曾禁臣民服用黃色,并一再申令“即柳黃、明黃、姜黃諸色亦應禁之”。表明明代帶后的黃袍袍服也是杏黃色。到清代時,統(tǒng)治者馳開杏黃之禁,而將明黃作帝后專用服色。 黃色與帝王的服飾相關聯(lián),是從隋唐開始的。據(jù)《唐六典》稱,“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當時還不禁民人用黃色。拓黃,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也就是杏黃色。唐承隋制,《舊唐書·輿服志》中說,后代的天子穿赤黃色的袍衫,而臣民"仍許通著黃",到唐高宗總章年間才“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另一說據(jù)宋人王懋《野客叢書》卷八“禁用黃”條說,唐明皇天寶間,韋韜上奏,要求御案御床御褥全部改紫色為黃色,臣下一概不許用黃色。從此黃色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色。后來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推翻后周政權建立宋朝,從《水滸傳》描寫梁山泊那面”替天行道”的杏黃旗來看造反,宋朝皇帝的黃袍也就是杏黃或稱柘黃、赤黃的。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黃”。明代弘冶十七年禁臣民用黃,附加一條“即柳共、明黃、姜黃諸色亦應禁之”,可見明朝皇帝的黃袍也是杏黃色。獨有清代改用明黃而開杏黃之禁。 帝制時代,黃色既為皇上所專用,老百姓是不敢冒犯的。如果某人穿件黃袍子,或家宅的屋頂用黃瓦,墻壁刷上黃色,大概就要大禍臨頭了。即使他的臣下無意冒犯了這一點,也會招來災難。唐代詩人王維進士及第后,做了太樂丞(負責管理皇家音樂的長官),有一次背著皇帝,讓他手下的人為他跳了一回獅子舞,結果被貶官外放。因為那時獅子分五色,黃獅子舞是專為皇上看的。所以王維侵犯了皇權,是對皇帝的不敬,貶了官。又據(jù)清人蔣良琪《東華錄》記載,清雍正時,平定青海叛亂有功的大將軍年羹堯,出門用黃土鋪道,用鵝黃色荷包和黃色包袱,成為被判死罪的罪名之一。 清代老百姓絕對禁止服用這種明黃色,就連皇帝至親也不例外。末代皇帝溥儀十一歲時,十歲的弟弟溥杰和九歲的大妹進宮一起玩捉迷藏,玩得正高興時,溥儀一眼看到溥杰內衣袖子露出黃色,立刻沉下臉來:“溥杰!這是甚么顏色,你也能使?這是明黃,不該你使的!”溥杰忙垂手旁立。這還是清朝被推翻以后,宣統(tǒng)暫居宮禁之時。清制規(guī)定:明黃是帝王專用色,貴族只能用深黃色(美稱金黃),稍帶紅色的杏黃不禁,民間也可用。 歷代詩人都有描寫柘黃的詩句。唐王建《宮中三臺詞》之一:“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紅鸞扇遮。”元歐陽玄《陳摶睡圖》詩:“陳橋一夜柘袍黃,天下都無鼾睡床。”宋蘇軾《書韓干<牧馬圖>》詩:“歲時翦刷供帝閑,柘袍臨池侍三千。”隋唐王建有“蓬萊正殿壓金鰲,紅日初生碧海濤。閑著五門遙北望,柘黃新帕御床高。宋代陸游有詩云:中原日月用胡歷,幽州老酋著柘黃。榮河溫洛底處所,可使長作旃裘鄉(xiāng)
當代古裝戲眾多,但里面常見黃袍顏色亂用,雖然同為黃色,但此黃非彼黃。也難怪劇組的服裝師們,很多人,即使是搞服裝研究的學者也經(jīng)常搞錯,畢竟化學染料已經(jīng)使用了近200年,植物染料遠離了我們很久。但作為中華華夏民族的傳人,我們還是應該記住我們祖先的輝煌,讓柘黃走進我們今天的生活,這個時刻已經(jīng)不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