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談易之三:周易坤卦并非只柔不剛 [導(dǎo)讀]看坤卦,不能僅知其柔、僅知其陰,它的柔是內(nèi)含剛健的,《文言傳》講得最好:“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易經(jīng)》第二個卦是坤卦。坤是地,《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個卦恰好與乾卦相反,乾是六個陽爻組成的,坤則是六個陰爻。陽代表剛,所以乾德象天,剛健不已。陰代表柔,所以坤德象地,和順承平。天剛健,故可生化萬物;地則是能讓這些物得以成長、得以成就的,所以《彖傳》解釋道:“至哉乾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div> 讓我順著這段話做些闡述。首先是“至哉乾元”的問題。前面已說了元亨利貞,元是首的意思,當(dāng)然非常重要。而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兩卦才被稱為元。乾卦《彖傳》說:“大哉乾元”正好與“至哉坤元”相配,可見在《易經(jīng)》中乾卦與坤卦一般重要。通常我們說元、說首,都只有一個,因人只一個頭,故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皆為一元??墒恰兑捉?jīng)》不然,乃二元,乾坤都是元。因此清初王夫之論易,特別強(qiáng)調(diào)它是“乾坤并建”。 乾坤并建,是說立天之道曰陰曰陽、曰剛曰柔,凡事皆不可能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故乾坤均不能孤立地存在,這兩卦是同時并建的。當(dāng)我們占到乾卦時,亦應(yīng)知其中也有坤;占到坤卦時,亦應(yīng)知其中也有乾。 怎么說坤中亦有乾呢?因為整體看來坤雖因與乾相對,故特顯其德為柔為順,可是柔順中就特顯其剛直。這種剛直由何處見之? 一是由大地之廣袤無疆說,如云:“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安貞之吉,應(yīng)地?zé)o疆”。 二是由馬之象說。乾的象是龍,坤的象是馬,而且是母馬。母馬看起來柔順但能行地?zé)o疆,顯示了一種剛毅的精神。 三是由天圓地方說,強(qiáng)調(diào)其方直,如六二爻辭說:“直方大”,孔穎達(dá)《正義》解釋:“生物不邪,謂之直也。地體安靜,是其方也。無物不載,是其大也。” 這樣的坤卦,其剛實亦同乎乾,因此它也可呈現(xiàn)為龍象,如上六就是。上六是坤的最上一卦,乾最上一卦稱為上九。六指陰,九指陽,可是上六其實就與上九極為相似,爻辭說:“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坤之象不是馬嗎?怎么此處變成龍了?因為“上六是陰之至極,陰勝似陽,故稱龍焉”。其道理恰與乾上九是“亢龍有悔”一樣。 因此,看坤卦,不能僅知其柔、僅知其陰,它的柔是內(nèi)含剛健的,《文言傳》講得最好:“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地之德如此,故所謂厚德載物,不只是被動地承載萬物,還有動而成就之義。經(jīng)文不斷用“含弘光大”“地道光也”“知光大也”“含萬物而光化”“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等詞語來表示,就是要說明這其中蘊(yùn)含一種積極使萬物得以光大的力量。 與此相關(guān)的,還有“龍馬精神”一詞。剛才說了,龍象天、馬象地,龍剛健而馬柔順,但坤又得為龍。龍馬精神一詞遂只表示暢旺健動,而非柔順靜定了。 君子黃中通理云云一段,文句尤為優(yōu)美。形容君子像大地一般正位居體,但卻能駿業(yè)宏發(fā)。這一段正是“君子以厚德載物”一語之確詁。黃,后來也被視為中央之位、大地之色。 龔鵬程談易之四:影響千古第一勸善吉語 [導(dǎo)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辈坏r所創(chuàng)著名藥鋪“慶余堂”得名于此,過去許多家庭貼對聯(lián),也都喜歡這樣一句:“積善人家慶有余”。此語乃是著名的吉語,影響極大。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我國有個著名的藥鋪,叫慶余堂,即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所開設(shè),總鋪在杭州,分店遍及各處,臺北也有。而事實上不只他采用了《易經(jīng)》這句話做為堂號,過去許多家庭貼對聯(lián),也都喜歡這樣一句,說:“積善人家慶有余”。乃是著名的吉語,影響極大。 大到什么地步呢?大到中國佛教之因果報應(yīng)說其實都只是這句話的翻版。 原來,佛教在印度,是講十二因緣的。萬物皆無其本質(zhì),無自性,均只是因緣相生而已。緣起緣滅,不斷攀援輾轉(zhuǎn),無有盡時。個人的生命亦是如此,落在因果流轉(zhuǎn)中,不能解脫。若欲解脫這無邊無盡之苦(佛教認(rèn)為生即是苦),那就必須修行。修到斷了因果,不墮入因果業(yè)報的流轉(zhuǎn)中,才能進(jìn)入涅槃境界,獲得解脫。 ![]() 可是這一套講法,傳入中土之后,逐漸轉(zhuǎn)變,竟變成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教人積善的佛教;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鄙茞壕袌螅瑫?yīng)在你自己或家族子孫身上。這就純是《易經(jīng)》這句話的發(fā)揮和應(yīng)用了。 此語影響如此之大,與它義理上具獨到處有關(guān)。我們一般中國人因太熟悉它了,所以不覺得它有什么特別,只感到它就是勸善之吉語罷了。其實此語在哲學(xué)上打開了一條路,令此后中國思想都循著它走?;蛟S此路也不始于此,不過此語說得明白,故廣為后人所承用了。這路子是什么呢? 我們一般人得了好處,常謝天謝地,或覺得交了好運(yùn),或說祖宗庇蔭、鬼神保佑。若倒了霉,則怨天恨地,或疑心犯了什么煞、沖撞了什么鬼神、碰上了什么衰事,甚且根本就是命中注定了要困頓不發(fā)達(dá)等等。這種思路,稱為“他律的”,謂人之吉兇禍福,是受了外在的力量之決定或影響。 外在的力量可多啦,時代、社會、鬼神、氣運(yùn)、命數(shù)、犯小人或逢貴人等都是。一般民間信仰,如占卜、擇日、堪輿、擺命盤、看星座、算流年、拜鬼神,都屬于這個思路。體制化宗教,如佛教,謂觀世音會來尋聲救苦、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你到西天;基督宗教說上帝會赦免你的罪,讓你上天堂,也都仍是這個思路。 《易經(jīng)》的特殊處,就在于它本是占卜之書,本是講他律的,但經(jīng)孔子改造后,完全轉(zhuǎn)成一種自律的哲學(xué)。用后來我國民間常說的話來講,就叫做:“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福禍可能有來自外界力量的影響,但主要仍由于你自己的行為造成。所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fù)責(zé)。 這是種非常重要的思路,意義重大。人之所以要自強(qiáng)不息,厚德載物,積善修德,皆由于此。 《文言傳》在這句話底下還補(bǔ)充了一句:“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強(qiáng)調(diào)福禍都是由小漸大,慢慢積累而成的。后世格言勸人: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茍作,即本于此。 |
|
來自: 獨釣逍遙 > 《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