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寙,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雁門之水,其中多[魚市] [魚市]之魚。食之殺人。 生僻字: 窫寙:yà yǔ [魚市]:pèi [魚巢]:zǎo [犭軍]:huī 鮨:yì 解讀: 孰薨山以北二百里是少咸山,山上沒有草木,遍布青石碧玉。還有一種野獸,名為窫寙。它的身形像牛,長著人臉,馬足,全身赤紅,發(fā)出的聲音如同嬰兒的啼哭聲,可以吃人。孰水從山中發(fā)源,向東流入雁門水,水中多[魚市] [魚市]魚,[魚市] [魚市]魚有劇毒,吃了會讓人死亡。 窫窳的傳說 窫窳又稱猰貐,傳說猰貐曾是天神?!渡胶=洝ず缺苯洝罚嘿E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 傳說一: 傳說猰貐本是天神,黃帝時代,蛇身人臉的天神“二負”,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謀殺了也長著蛇身人臉的猰貐。黃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處死了挑撥二負去殺猰貐的危,重罰了二負。命手下天神把猰貐抬到昆侖山,讓幾位巫師用不死藥救活了它,誰知猰貐活了之后,竟神智迷亂,掉進了昆侖山下的弱水里,變成了形狀像牛,紅身,人臉,馬足,叫聲如同嬰兒啼哭的猛獸。在十日并出時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傳說二: 猰貐在漢族傳說中猰貐曾是天神,是燭龍的兒子。窫窳原本老實善良,但后來被名為“壁”(乃二十八宿之一,鳥頭人身的形象,手持木杖)的神所殺死,天帝不忍心看燭龍傷心,就讓他兒子復活了,可沒想到,復活后,窫窳變成了一種性格兇殘,喜食人類的怪物。關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貍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據(jù)說由于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兩種說法,雖說略有不同不過,對于猰貐掠食人類、禍亂人間這一點是共通的,第一種和第二種十分相似,彼此之間的講說也不沖突,只是著眼點不同而已,通過這兩種說法,我們綜合一下不難看出,猰貐乃是天神燭龍的兒子,為二負所害,昆侖山上復活之后,不慎墜入弱水,性情大變,變?yōu)槠錉钕衽?,紅身,人臉,馬足,叫聲如同嬰兒啼哭的猛獸,為禍人間,被后羿所殺! 少咸山以北二百里是獄法山。瀼澤水從這里發(fā)源,向東北流入泰澤。水中有許多的[魚巢]魚,[魚巢]魚的樣子像鯉魚,但是卻長著雞腳,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贅瘤病。山中還生活著一種異獸,名為山[犭軍]。山山[犭軍]的樣子和狗很相似,但是長著人臉,非常喜歡投擲,一見到人就笑,而且它健步如飛,行走神速。傳說它出現(xiàn)的地方,就會刮大風。 獄法山以北二百里是北岳山,山上多枳樹、荊棘和一些木質堅硬的樹木。山中還生活著一種野獸,名為諸懷。它的樣子像牛,頭上長著四個角,人一樣的眼睛,豬一樣的耳朵,發(fā)出的聲音如同鴻雁的鳴叫,可以吃人。諸懷水從山中發(fā)源,向西流入囂水,說中多鮨魚。這種魚 身形是魚身,但是頭卻是狗頭,發(fā)出的聲音如同嬰兒的啼哭聲,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瘋狂病。 北岳山以北一百八十里是渾夕山,山上沒有草木,多的是銅礦和玉石。囂水從山中發(fā)源,向西北流入大海。山中還生活著一種蛇,名為肥遺,肥遺長著一個腦袋,兩個身子,傳說他出現(xiàn)的地方,就會天下大旱。這里又出現(xiàn)了肥遺,而且和前面的又不一樣。我們來總結一下吧! 總結: 肥??:太華山··· 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肥遺:渾夕山···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 肥遺:英山···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首先第一和第二,字都不一樣,完全兩種動物,第二和第三雖然字一樣,但是完全不是一類動物。所以,這三個“肥遺”,應該完全屬于撞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