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 “絕”,絕好的,絕佳的?!敖^句”,從望文生義的角度去理解,那就是絕好的句子,絕好得讓人“增一字則繁,減一字則簡”的句子。 有一種說法認為,絕句起源于漢魏六朝的“聯(lián)句”,《唐詩學引論》上也是這種說法。當時文人宴集,流行作聯(lián)章,一人寫一首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詩。如果將每一首五言四句截出來,即是“一絕”。那時候的絕句只有五言,發(fā)展到七言,是唐代的事情了。在五絕的短短二十個字里頭,沒法鋪排、敘述,如果想要表現(xiàn)豐富的畫面與情感,做到言盡而意不盡,文斷而情不斷,著實是有難度的。 初唐的詩人已經(jīng)對絕句有所探索,也誕生了不少佳篇。到盛唐,一大批名家出現(xiàn),絕句達到鼎盛,致使這一詩體日后的發(fā)展也很少能超出其范圍。 讓人欣慰的是,現(xiàn)代有很多詩詞愛好者,他們不一定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但他們會花功夫去鉆研詩詞寫法,研究唐詩的演變發(fā)展、格律韻部、表現(xiàn)手法,從唐人的文字中學習與借鑒,這對提升詩詞創(chuàng)作水平有極大幫助。 唐詩的演變、格律暫且不談,那么,從唐人絕句的表現(xiàn)手法中,我們能學到些什么呢?唐人是怎樣把短短二十個字寫成令人拍案叫絕的“絕句”的呢? 甲 “景” 景物的描寫至關重要。融情入景,意在言外,卻不著痕跡,渾然天成,是高明的詩詞表現(xiàn)手法。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在景物描寫這方面,還要推崇一個人——李白。不論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獨坐敬亭山》);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都體現(xiàn)了李白寫景的“范兒”。光是一首《靜夜思》就足夠稱道了——開頭兩句只描繪明月光輝,寫著寫著,不露痕跡地就變成了“思故鄉(xiāng)”,二十個字結束,思鄉(xiāng)之情仿佛與月光渾然一體,勾勒成一幅密不可分的畫面,全篇除了“思故鄉(xiāng)”仨字,只是寫景,讀者卻能感受到那種渺遠之思,這就是李白寫景的高明之處。 融情入景,意在言外,語盡情遙,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唐人絕句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如果你學會了這一招,不光是寫詩的水平會上一層樓,寫作文的水平也會上一層樓。 乙 “象” “象”,就是意象??v觀經(jīng)典的唐人絕句,大都集中描寫一種意象,很少有意象分散的。絕句才這么點字,你開頭把坑挖大了,就得用后兩句更短小的篇幅去把它填上,那還不如一開始就別挖這么大的坑。 唐人所選的意象大都很有代表性,如用“蓮”表示愛情、用“柳”表示離別、用“蟬”表示高潔……等。通過簡短的幾句白描,往往能夠以小見大,用二十個字道出二百個字的韻味。也許,這就叫做“大題小作”。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金昌緒《春怨》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這兩首都是典型體現(xiàn)了唐人以小見大手法的絕句。第一首《春怨》看似只描寫了黃鶯兒一個意象,卻以小見大,思維延展到征夫思婦乃至局勢的動蕩,把二十個字發(fā)揮到了極致;第二首亦是如此,通過一把戟,延伸到了赤壁之戰(zhàn),發(fā)表了對三國英雄成敗的感慨,辭約義豐,令人遐想。 除此以外,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兩首也是意象集中、以小見大的代表?!皟和嘁姴幌嘧R,笑問客從何處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看似只分別描寫了一個意象,卻從這個意象中流露出深遠的感慨,看似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中間卻蘊藏著一篇800字作文。 丙 “喻” “絕句取徑貴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盡盡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劉熙載《藝概·詩概》 如果不會借端托喻,只是機械地描寫物件,那寫起詠物詩來一定乏味不少。在唐人絕句中,不光詠物詩,許多其他類型的詩也少不了借端托喻。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崔國輔《怨詞》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蜂》 這一點,唐代之后的人也做得不錯。如宋代鄭思肖《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明代于謙《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代鄭板橋《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都是借端托喻的成功之作。 丁 “大” 這里的“大”,不是指描寫大的事物,而是把事物放進一個大的格局,比如時間與空間。在廣闊的時空之中,能更好地體現(xiàn)生命的緯度、歷史的深度,在有限的字數(shù)中擴大詩歌的容量,并且更能加強詩歌感染力。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第一句從秦時明月寫起,已然拉開了時空的帷幕,后兩句又寫漢將,然后由古及今,歷史的磅礴渾厚,使這首詩透著雄偉的氣度,所以經(jīng)久不衰。 不光邊塞詩、詠史詩,其他詩也完全可以通過時空的“大”,來增強藝術感染力。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譯:到洛陽是為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沒想到他已成為江嶺的流放者。聽說那里的梅花開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這首與剛剛那首剛好相反,一首是“同一空間,不同時間”;一首是“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但這兩首的共同點是,都跨越了較大的時間或空間,通過時空交錯的比照,使主題情感得以烘托與升華。 戊 技巧方面 除了前面提的那幾點,還有幾類技巧方面的表現(xiàn)手法值得一提。 1起承轉(zhuǎn)合 起,發(fā)端;承,延伸;轉(zhuǎn),轉(zhuǎn)折;合,收尾。“起”,需以不凡的筆力振起全篇;“承”,縫合、傳遞,為下文做鋪墊和蓄勢;“轉(zhuǎn)”,使詩歌峰回路轉(zhuǎn)、曲徑通幽,進入新的境界;“合”,提示題旨、耐人尋味。只有“起承轉(zhuǎn)合”得當,一首詩才有跌宕起伏之感。 唐人絕句已經(jīng)相當講究起承轉(zhuǎn)合,后來的律詩更講究這個。從唐詩到八股文再到今天的小學生作文,“起承轉(zhuǎn)合”從來都是必備的寫作技巧。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閨怨》 唐絕句中起承轉(zhuǎn)合的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拔歉甙俪摺笔前l(fā)端;“手可摘星辰”是拓展;“不敢高聲語”是轉(zhuǎn)折;“恐驚天上人”既是收尾,也是對轉(zhuǎn)折句的補充,生動形象,表現(xiàn)出李白奇特豐富的想象,所以被選入幼兒啟蒙讀物不是沒道理的。除了唐絕句,后世亦有經(jīng)典的“起承轉(zhuǎn)合”之作,如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 既然“轉(zhuǎn)合”的兩句尤為重要,絕句中,后兩句就很少會用到對仗,因為“合”未必是“轉(zhuǎn)”的承接,一個有力而耐人尋味的“豹尾”是很難在字面上同時做到對仗的。不過也不是沒有特例,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是經(jīng)典的全篇對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的后兩句是高明的流水對(詳見前文《它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也只有流水對,才hold住“起承轉(zhuǎn)合”這么高的要求,當然,這也是極考驗作者功力的。 學會“起承轉(zhuǎn)合”這一招,對寫作文也有極大幫助,頭疼作文的同學一定要認真學習。 2語氣強化 平鋪直敘的詩歌藝術感染力方面要欠缺一些,所以唐人好用一些強化語氣的手法,讓詩歌的感情色彩更濃郁。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使用語氣強化詞,如疑問詞、否定詞、限制詞。 疑問詞常常出現(xiàn)在結尾,以問句作結,等于把問題拋給讀者,讓他們發(fā)揮無限想象的空間,總是令人回味無窮。 “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三首》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類似“何”、“幾”、“多少”的疑問詞,在唐絕句中時常出現(xiàn)。這類疑問詞的出現(xiàn),不僅讓讀者有想象空間,更強化了語氣。“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多少”,就讓讀者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佛寺林立在煙雨蒙蒙之中的畫面?!肮艁碚鲬?zhàn)幾人回”,一句“幾人”,更突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戰(zhàn)士舍身忘死的無畏精神。后世亦有許多問句作結的經(jīng)典之作,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范成大《州橋》,詳見前文《愛國農(nóng)家詩范成大》)……等等。 否定句、雙重否定句也有強化語氣的作用。如“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限制詞也可以強化語氣。如“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李白《蘇臺覽古》)。 夸張的數(shù)詞同樣可以強化語氣,“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個例子,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等。律詩中,由于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的關系,這種夸張的數(shù)詞就更常見了。 3組詩體制 如果將《詩經(jīng)》中重章復沓的段落拆分開來,已有幾分似是組詩的雛形。屈原的《九歌》可以說是組詩的鼻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組詩就比較豐富了,我們課本學過的就包括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五首、曹植的《送應氏》二首、阮籍的《詠懷》八十二首、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左思的《詠史》八首、郭璞的《游仙詩》十四首、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庾信的《擬詠懷二十七首》……等等。當詩歌發(fā)展到了唐代,隨著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的開拓,絕句組詩也開始出現(xiàn)了。絕句組詩的每一首既可以單獨存在,又可以相互補充,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可以是幾首、幾十首,甚至百首,具有更大的表現(xiàn)容量。 唐代絕句組詩十分豐富,如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秋浦歌十七首》、《清平調(diào)三首》,杜甫《絕句四首》(兩個黃鸝鳴翠柳)、《絕句二首》(遲日江山麗)、《戲為六絕句》、《解悶十二首》,元稹《西歸絕句十二首》、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等等。 絆腳石?墊腳石? 有人抱怨過:所有能寫的題材都被古人寫完了,我們現(xiàn)代人還能寫什么?怎么寫,都不可能超越古人了。 不知有多少人看過寧航一《必須犯規(guī)的游戲》這本懸疑小說,它開頭講了這樣一個劇情:十四個人被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里,每人抽個號,第一天由1號說個故事;第二天2號說;第三天3號說,以此類推,但每人的故事不允許有一丁點雷同情節(jié),一旦有雷同則被視為犯規(guī)。 主角抽了個14號,他會在第十四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才輪到講故事。乍一看,他似乎是最不利的那個——題材數(shù)來數(shù)去無非也就那些套路,如果他好不容易構思了個故事,卻被前面的人講過了,他不就死定了? 其實不然。他足有十四天的時間可以構思,但沒有人規(guī)定他構思的必須是同一個故事。他完全可以搭建更多個框架,在最后那天再把其中一個框架稍加潤色。他可以借鑒前面所有人的經(jīng)驗,吸取所有人的教訓,把自己的那個框架搭建得更加出色。 我們身處現(xiàn)代社會,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只有新時代的人才有那么多時間去思考,才有那么多文化遺產(chǎn)可借鑒。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學習方法,古人留給我們的財富,不是絆腳石,而是墊腳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