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人,清代書法家。 王文治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探花,喜用淡墨,人稱“淡墨探花”。其書取法米芾、董其昌、李邕,用筆瘦硬勁挺,結構內斂緊湊,因轉少折多,更顯果斷利落,俊爽豪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王文治同使臣全魁、周煌出使琉球,琉球人視王文治作品為至寶,紛紛重金求購。當時朝鮮人紛紛慕名來華,就為專門購買其書法。如今,日本許多博物館仍珍藏著王氏真跡。 王文治《論書立軸》 釋文: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于今為天下第一。余書不足學,學者輒偄無勁氣,今乃舍子瞻而學余,未為能擇術也。涪翁書實有東坡所不及處,顧推服如此,知大賢未有不虛懷者。文治。 王文治《行書五律詩軸》 釋文:高迥山中閣,蕭閑世外人。天花晨供佛,明水夜朝真。殘日將沉海,喬林不計春。煙云與詩思,相對斗清新。同仁即吐納煙云閣,翌日蓮巢為圖,以紀其勝,而系以詩,余次其韻。時乾隆辛丑陽生之月。文治。 王文治《行書臨快雪時晴帖軸》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東晉至今近千年,書跡傳流至今者,絕不可得,快雪時晴帖,晉王羲之書,歷代寶藏者也。文治臨。 王文治《行書節(jié)臨黃庭堅尺牘軸》 釋文:急足來,伏奉三月六日手誨,審別來侍奉萬福。何慰如之?;菁孽U詩、揚州集。實副所望。廣陵四達之沖。計得近文字之日極少。然旨甘之奉易豐。又弟甥在親前。此亦人生極可意事。臨黃涪翁尺牘,夢樓王文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