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并非大明滅亡的禍首,百年前,明朝早就亡于一股可怕勢力
靜說歷史
在我國歷史上,皇帝為了一手把持朝政大權,一般都會嚴格控制朝廷官員,嚴禁他們結黨營私,比如明朝設立的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等機構,就是為了方面皇帝控制這幫手下。
因為一旦皇帝手底下的這幫人,因為不同的政見統(tǒng)統(tǒng)抱在一起凝成一團,那么朝廷上混亂局面黨爭就來了,不同黨派之間的大臣相互爭吵,而皇帝又無法理清楚到底是哪方好,只能任自由之。
這對于整個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造成了許多不好因素,大臣們在朝上不僅各個吵的面紅耳赤,回到家后私底下的動作更是不得了,攪得國家那是一團亂。歷史上最出名的黨爭要屬明朝時期的東林黨了。
明神宗時期,當時后宮鄭貴妃把持后宮,皇帝被她迷得那是神魂顛倒,竟然還要求立她的兒子為太子。
論起資格她兒子只是皇三子,要想輪到她兒子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論長幼、尊卑、資歷都輪不到她。而且這事可不能含糊,由于“太子之爭”引起的紛爭那可都是前車之鑒呀。不少人反對,神宗見沒法也就把這事情擱置了下來。
但由于這件事,竟然催生了黨爭。
當時,朝廷固定考察官員,品級高的由皇帝決定,而品級較低則直接由考察他的官員來決定。官員們很重視,為了保全自身順便干掉對頭,私底下都做了很多小動作。
一次考察過程中,不少貪官污吏被三位考官罷黜,這讓罩著他們的大官們心生不滿。內閣重臣王錫爵便向神宗告狀,誣陷這幾人是在搞專權,是為了糾結黨羽。
皇帝聽這一說也沒細查,就處罰了其中兩個。這下子可亂了,三個主考官的擁護者可不少,又有禮部顧大人撐腰,開始找了王錫爵過去的黑料攻擊他。
皇帝這么一看,好家伙,背后竟然還有這么多人支持,肯定是在搞小團伙,于是怒火中燒,直接將兩人罷官永不錄用,許多官員也受到牽連。顧憲成也遭到了打擊,丟了官職。
既然做不成官員,那就干回老本行繼續(xù)教書吧。顧憲成回到老家開啟了書院,與一幫好友在里面討論國家大事,還和朝廷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許多朝廷官員甚至讀書人都加入了他們,被看成新的政治力量,當時人稱為“東林黨”。
同一時間,沈一貫的齊楚浙黨也混得風生水起。兩個派別,因為意見都極不統(tǒng)一,經常斗得很激烈。到了明末時候,又出了所謂的“棒擊案”“紅丸案”等,東林黨人立馬判定這里面有大陰謀,肯定是有人在后面搗鬼,開始了徹查,整個朝廷被弄得人心惶惶。
光宗即位后,沒過多久就因為前面提到的“紅丸案”暴斃身亡(對,就是那個喜歡煉丹吃春藥最后暴斃的皇帝)。
在調查過程中,又牽涉到了鄭貴妃,加上光宗的妃子為了不搬家挾持小皇帝。東林黨對此堅決反對,他們堅持后宮不能干政,對婦人干政十分反感而且萬分警惕。
但此時太監(jiān)勢力也沒閑著,到處收賄賂,賣官鬻爵。
這個時候,太監(jiān)勢力也跟著起來了。由于后宮被東林黨人威脅無力可爭,便用起了身邊離得最近的人,也就是那些太監(jiān)。許多太監(jiān)借此機會,紛紛爬到了高位,到處作亂。那些被派出去公干的宦官們,一到地方就到處去搜刮百姓,弄得民不聊生。
東林黨人在對抗過程中,許多人被閹黨抓進了監(jiān)獄,有的還被逼得自盡。還有一部分識時務的東林黨人開始依附宦官。
宦官中一支獨大的實力是魏忠賢,他對東林黨人嫉恨不已,誓要將東林人打擊殆盡。這種情況下人人自危,誰也不敢再多說一句,閹人們像黑暗的蠹蟲一樣,毀掉了書院,還寫了長長的名單,閹黨在朝中一家獨大。
后來隨著魏忠賢被滅,暗無天日的日子總算結束了,閹黨的實力土崩瓦解,明思宗即位后恢復了東林黨人的聲譽,但黨爭依舊存在。
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的大明王朝,在不同勢力黨爭的相互角力中,在李自成的馬蹄下,崇禎被迫在煤山自殺,這個由老朱一手創(chuàng)立的政權,最后也在他那些不思進取的后代手中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