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算一個三原人,出生在臨潼,種種原因在南方度過少時期年,70年代末戶口從南方遷到北方,當時就隨父母居住在三原,后來上學在寶雞工作,但每年逢年過節(jié)都要回三原的,對三原既熟悉但卻又陌生,比如說柏社村地窯,我這個在三原來來往往十余年的三原人就不知道,要不是華商網(wǎng)組織網(wǎng)友去尋覓三秦的故事,或許我就錯過了解民族文化、文物古跡的機會。(不過在新世紀初在我同事家耀縣見過地窯,他家就住的地窯,當時唯一的感覺就是夏天涼快,其他的也沒有引起注意)
應該是一個周末(具體年份記得不是很清楚),清晨8點我們一群華商網(wǎng)友準時從陜西省體育場統(tǒng)一坐車出發(fā),一路向北,從三原下高速,經(jīng)縣城,5輛小車在鄉(xiāng)村公路行駛,雖然是炎熱的夏季,但行駛在原上,微風徐徐,一望無際收割后的麥田,可以說心曠神怡,加上車內有兩個三原老鄉(xiāng)的介紹,我對柏社村地窯也有了一個初步了解。
9點30分,車子開進一片森林里,上千棵高大的樹木高聳入云,如果不是地窯上方那縷縷炊煙升起,還真不知道這綠樹叢蔭中還有另一道風景。
我們下車,迎接我們的三原華商網(wǎng)友早已等待在地窯村口。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一家地窯,從地窯口到居住的地窯小院,一段100米的距離。雖然是下坡,但感覺好像是曲徑通幽,路的盡頭就是一個小院,院內有六個窯洞,窯洞和陜北靠崖的窯洞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這里的窯洞是從一塊平整的地上開始往下挖,挖出一個地下院子,在這院子四周建窯洞。
我們去的這家院子里還有一棵杏樹,據(jù)老鄉(xiāng)講,每年麥黃時杏子就熟了,說你們要是早來幾天,還可以吃這棵有幾十年歷史的杏子。窯洞除了有門以外,還有窗戶,窗戶設計也有新意,或許這家有重要的歷史淵源,窗戶上有五角星等裝飾,一看就有特別的意義。
六個窯洞口中,相通的有兩個,其余的四個是單獨的,窯的外墻上掛著蒜、辣椒、麥穗等,院子中擺了一個石桌,旁邊放了四個石墩子,據(jù)主家介紹,夏天天熱的情況下,他們就在石桌上就餐,同時,石桌還是這家孩子的學習桌子。
走進主窯,只見和農(nóng)村四合院差不多,這是這家人的客窯——也就是專門招待客人的主廳,墻壁上貼有穿著兜兜的男娃手包一條大魚的照片,或許是年年有魚吧,主窯的里面靠墻是放糧食的,好像也是挖出來的糧倉。主窯的側面是一個套間,當然套間有炕了,所不同的是地窯里的炕不像地面上的炕要燒火,老鄉(xiāng)講,地窯的好處就是夏天涼,冬天暖,所以不需要燒炕的。
套間也有單獨的窯口,套間的隔壁(也是正面)兩個窯口是主人孩子的房子,然后正面的側面就是客窯,給客人準備的窯洞,一般廚房都在客窯邊上。


( 村里隨處可見的廢棄地窯。)
保存完好地窯人文景觀,是近年來地方政府在保護和宣傳上所做的重要工作之一。聽說柏社村的地窯就在將要推為平地時,是一名記者到訪這個村寫了一篇文章,引起社會重視,得以保護和開發(fā),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這個地窯民宅文化。
到鄉(xiāng)村去找文化,沒有文化就失去旅游內涵——或許這也是這些年城里人喜歡到鄉(xiāng)村旅游的主要原因吧,我們也隨我不太專業(yè)的鏡頭一起探訪這個千年地窯古村落,感受三原文化吧——

( 漂亮的小姑娘在地窯院落里洋溢著快樂的笑臉。祝愿她快樂健康成長。)
(本文主要資料來自三原老鄉(xiāng)介紹和網(wǎng)絡,有些內容是攝影者依據(jù)農(nóng)村四合院大多數(shù)情況杜撰,感受的是地窯文化,錯誤之處希望見諒。)特別鳴謝三原網(wǎng)友、華商網(wǎng)媒體。
(網(wǎng)友與三原80多歲小洪拳傳人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