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一橋一塔一城隍,一村一鎮(zhèn)一大院,雙杰故居四唐陵,宏道書院關學揚!

 成博士旅游頻道 2020-02-16

前言:

      自2016年8月以來,小編利用假期之余,騎行300+km,實地探訪故鄉(xiāng)三原十余處文化勝跡,以作“鄉(xiāng)愁”紀念!

關中上郡   人文三原

三原縣域地圖(來源:百度地圖)

三原,因“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有豐原、北有白鹿原”而得名。上古先民即居于此,夏史無考,商周稱焦獲,漢唐曰池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始置三原縣。歷隋唐宋元,經明清民國,至今一千五百余歲矣。


“古池陽”石碑(三原城隍廟廣場)

三原地腹關中,與涇陽、高陵同稱“八百里秦川白菜心”。因土厚水利,產出豐富,素有“衣食京師  億萬之口”的美譽。明清兩代,三原得地利之便、政策之良、陜商之勤勉,造就傳統(tǒng)商業(yè)之輝煌,作為西北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五百年之久,時人贊稱“龍鎮(zhèn)小長安”。

“三輔名邑”牌坊(三原北城)

三原,自古地處京畿之地,在隋唐之際被贊譽為“三輔名邑”,建國后被評為“陜西歷史文化名城”。得益于悠久的歷史,三原境內古跡眾多,概而言之曰:“一橋一塔一城隍,一村一鎮(zhèn)一大院,雙杰故居四唐陵,宏道書院關學揚”。

出土于三原的古文物(西安博物院藏)



1

溫尚書修橋筑塔

1.1  古龍橋


“水從碧玉環(huán)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span>

三原古龍橋,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由三原人、明朝工部尚書溫純集資倡導修建,橫跨于三原南北兩城間的清河河谷半坡上。橋的建筑設計采用三孔拱橋形式,石欄外側雕有龍頭龍尾各三,頭東尾西,形制意為以龍馱橋,故名曰“龍橋”。橋面青石筑鋪,兩側石雕欄桿,上刻人物花卉,橋體造型宏偉壯觀,是陜西省內保存最為完善的古代石拱橋之一。龍橋橋體全部用青石條建造,結構堅固,歷經明、清、民國三代280年仍穩(wěn)固屹立。八十年代中期為保護文物、方便南北通行,在老龍橋上部修建了一座現(xiàn)代化的新龍橋。

新龍橋


1.2  文峰木塔

“文峰木塔”牌坊(三原縣中王村)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峰木塔

明朝文峰木塔,龍橋余料所成,西北現(xiàn)存唯一木質古塔。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溫純故建此塔,以補氣脈之不足。塔共三層,六角攢頂,四重檐,冀角高挑,玲瓏俏麗。拾級而上,登塔遠眺,塔之東南,阡陌交錯;塔之西北,遠山如黛,景色如畫,使人心曠神怡。文峰,寓意“文化高峰”,造就三原人杰地靈,文風熾盛。

文峰木塔東南望阡陌

文峰木塔西北望嵯峨

木牌樓(原為三原文廟遺存)

2

明清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于三原縣城鹽店街,總建筑面積13390平方米。始建于大明洪武八年,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時期漢族傳統(tǒng)建筑群之一。三原城隍廟規(guī)模之龐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原城隍廟古建群輪廓鮮明、氣氛肅穆,整體“畢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處處閃耀著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杰出智慧,充分體現(xiàn)了明代建筑“庭院深深深幾許,廟中有廟殿中有殿”的獨特風格。

三原城隍廟建筑群中最出眾的當屬第四道木牌坊,是全廟最大的一座,上刻“明靈奠佑”,坊上斗拱重疊、奇巧精密、木雕滿棱,昂頭上雕刻58個童子,形制俊秀各異。

作為城隍廟的主體建筑,城隍殿是由拜殿和獻殿組成的大殿群體,整體高15米,建筑面積700余平方米,獻殿內巍座著6米高的城隍神巨像和四大天王塑像,拜殿內陳列著20幅反映十殿閻君、十八層地獄廟藏畫。

城隍又稱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知縣。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并隨城市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城隍產生于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

三原城隍——唐大將軍李靖

城隍廟東北部有財神殿,并有財神塑像,財神殿自成院落,結構緊湊,自成體系,可謂“廟中廟”,以滿足人們求財祈福、享受太平的美好心愿。

三原城隍廟還珍藏有兩塊號稱“三絕碑”的岳飛書法《前后出師表》碑刻。這一組《前后出師表》石刻是侯文博先生在1950年無償捐贈給三原城隍廟的,如今已成為“鎮(zhèn)館之寶”。

3

古村古鎮(zhèn)

3.1  柏社古村

柏社村位于三原縣新興鎮(zhèn)西北部,因歷史上廣植柏樹而得名“柏社”。柏社村始建于晉代,距今1600多年,現(xiàn)在以保留下沉式地窯四合院和少數(shù)傳統(tǒng)關中民居為特色,被譽為“中國古窯第一村”、“地平線下的村莊”,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登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

平地煙霧冒,耳聞雞犬聲。

3.2  長坳古鎮(zhèn)

歷經千百年滄桑的長坳古鎮(zhèn),有著悠久的歷史記載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至今古堡猶在,環(huán)城溝道自然景觀獨特,土橋城壕殘存依舊,古跡依稀可見,文物觸目皆是,千年古樹枝繁葉茂,大石獅、石門樓、大王廟等古建筑保存尚好。

2016年10月,以秦風民俗和紅色旅游為主題的“長坳古鎮(zhèn)龍溝景區(qū)”盛大開業(yè),景區(qū)內最具歷史特色的古建是扶蘇廟。此廟是為秦始皇長子扶蘇所建,言其本鎮(zhèn)北社周姓是古堡最早的大戶,秦時有女天生麗質,聰慧賢淑,被選入宮,作了秦始皇長子扶蘇的妃子。

扶蘇反對父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舉措,多次上書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qū)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并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比欢厥蓟蚀笈?,將扶蘇發(fā)配邊疆,前往上郡監(jiān)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xié)助蒙恬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匈奴南下。


后來秦始皇暴亡沙丘,趙高與李斯合謀,矯詔誅殺大將蒙括,賜扶蘇自裁,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繼位,即秦二世。因扶蘇是長坳周家女婿,扶蘇死后其岳父家為其修廟紀念,因怕受到株連而托“大王”之名。

扶蘇銅像

4

周家大院

說起歷史上的商幫,晉商、徽商儼然成為了中國商人的代表,曾編纂《天工開物》的明末科學家宋應星說:“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中的陜商,卻被塵封在了歲月的長河之中,鮮為人知,與人們所熟悉的貢獻了票號與大院的晉商,以儒雅著稱的徽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自去年以來《那》劇的熱播,讓“陜商”這個已經消逝在中國商業(yè)史上數(shù)百年的群體重新為人所知。

然而事實上,陜西作為中國商業(yè)的發(fā)祥之地,秦漢時陜西商人已發(fā)展到了第一個高峰。到了唐代,陜西商人發(fā)展到第二個高峰,他們以“帝都商人”自居。到了明清時期,當時的中央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陜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征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這些為陜西商人的群體崛起創(chuàng)造了機遇。因此,明清之際又形成了第三個發(fā)展高峰。

明清時期,陜西巨商崛起,最負盛名的商戶則多來自那些經過世代積累,經過了漫長時間考驗的商賈家族,他們分布在西安周邊的涇陽、三原、渭南、大荔、韓城等區(qū)縣,如三原周家、涇陽吳家、旬邑唐家等。陜西商幫創(chuàng)造了以涇陽、三原為商業(yè)文化中心覆蓋陜西和整個西北商業(yè)市場的網絡體系,這個網絡體系促成了西部地區(qū)500年經濟的正常運轉,也使得陜西成為明清500年間的全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之一。

周家大院位于三原縣魯橋鎮(zhèn)孟店村,始建于清乾隆末年,是時任清朝儀大夫刑部員外郎周梅村的府第,也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兒安吳寡婦周瑩的娘家。周家大院原有十七個院落,建筑面積三萬多平方米,在孟店村形成一片建筑群,號稱“孟店周”。清同治年間農民起義燒毀了十六院,現(xiàn)僅存一院。院內最吸引游客的當屬宅院主人周梅村于1835年7月18日書寫的一塊名為“懷古月軒”的匾額,這塊匾額目前已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華名匾”。

該院坐南朝北,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筑群,采用南、北方相結合的建筑風格,磚木結構,為五進大院。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建筑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其中的石雕、磚雕、木雕因工藝精湛被稱為“雕刻三絕”,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磚雕

5

雙杰故居

雙杰者,唐李靖,今右任。

5.1  李靖故居(東里花園)

李靖故居,因最初為唐衛(wèi)國公李靖修建而得名。李靖,唐初軍事家。原名藥師,雍州三原人。少年時期便有“文武才略”,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 常與李靖討論兵法。隋末唐初,李靖追隨秦王李世民東征西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賜封為“衛(wèi)國公”。

唐代著名詩人張籍游此園后,曾贊美:“莫春天早孰,邑居苦囂煩。言從君子樂,樂彼李氏園?!?/strong>現(xiàn)今李靖故居的主要景觀有:唐代建筑讀書堂、魚池、望月樓;宋代建筑掛云樓、妙香亭和清代建筑望稼樓等。園內還種植有多種名貴樹木,四時生香。

李靖故居曾是西安事變時楊虎城和周恩來會談之地,在楊虎城辦公室內陳列有周、楊二人會談場景的塑像,真實的再現(xiàn)了1936年底的歷史場景。園內還埋葬著我黨早期的革命家史可軒烈士,史可軒烈士墓已成為三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周楊會談場景

史可軒烈士墓碑

5.2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自少時即飽讀四書五經,熟諳文史,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洗禮。他曾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學,成為秀才。與吳宓、張季鸞并稱為“關學”余脈。于右任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和教育事業(yè),同時也是一代書法大師,被譽為“當代草圣”。

于右任故居位于三原縣城西關斗口巷,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于右任十六歲,其父于新三用多年積蓄購置此居,作為于右任攻讀詩書,精研古今之地。當時父親向兒喜曰:“吾屋雖漏,放聲讀書較自由也”。

1949年底于右任先生被脅迫前往臺灣,晚年始終未回大陸,思念故鄉(xiāng)。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之殤?!?/strong>

6

三原唐陵

關中勝跡,唐陵最著。唐朝,公元618年建國,公元907年滅亡,歷時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乾陵),除末代兩帝昭宗李曄的和陵和哀帝李柷的溫陵分別在河南偃師和山東菏澤外,其余都葬在長安以北的黃土塬上。

其中唐太祖李虎(追封)、唐高祖李淵、唐敬宗李湛、唐武宗李炎先后埋葬在三原境內,據(jù)《新唐書》載:“貞觀元年,華池改為三原,獻陵在東十八里,莊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東十里。” 

6.1  大唐祖陵——永康陵

唐永康陵是李虎的陵寢。李虎,西魏太尉李天賜之子、唐高祖李淵之祖父。其博覽經史、精研儒理、胸中深藏奇謀異略,是一個文武兼?zhèn)涞娜瞬?,因與宇文泰(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賜為“柱國大將軍”。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李虎卒,享年72歲,葬于清水本郡。李淵建唐后,于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遷葬三原永康陵。

如今陵園內除陵冢封土及部分石刻殘存外,原地面建筑、墻垣四至、闕樓等建筑已蕩然無存,封土堆周圍已被群眾開墾為平坦的耕地。神道兩側原本有殘損的華表、石馬等初唐石刻,五年前因修水渠等原因,神道石刻破壞殆盡,現(xiàn)在僅有一只天祿孤獨地守望在永康陵前,陪伴著它的主人。

永康陵標志石刻——天祿(獨角獸)

6.2  大唐第一陵——唐獻陵

唐獻陵是李淵的陵墓。隋末民變,各地紛紛起兵,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618年隋煬帝楊廣暴亡揚州,李淵稱帝,定都長安,建元武德,并逐步統(tǒng)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事變,秦王李世民誅殺太子李建成,李淵被迫禪位。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獻陵。

神道華表(圖片來源網絡)

獻陵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永和村的徐木塬上。現(xiàn)存封土呈覆斗形,陵園南門外為向南延伸的神道,神道兩側現(xiàn)能看到的石刻,只有最南端的華表和石虎。獻陵旁有一小型展覽室,室內有獻陵文字圖片資料。還有兩大型石刻——石虎和石犀,陳列在碑林石刻館。

獻陵神道標志性石刻——石虎

獻陵石虎(碑林石刻館)

獻陵石犀(碑林石刻館)

6.3  唐莊陵

莊陵是李湛的陵寢。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十六歲的李湛繼承皇位,是為敬宗?!顿Y治通鑒》載:上幸中和殿擊球,自是數(shù)游宴、擊球、奏樂,賞賜宦官、樂人,不可悉紀。敬宗皇帝不僅奢侈還好玩,喜歡龍舟競技、打馬球、打夜狐等。寶歷二年(826年),宦官蘇佐明、劉克明弒殺了年僅十八歲的敬宗皇帝。

朱雀門石獅

莊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陵前鄉(xiāng)柴家窯村東。莊陵平地起冢,植柏覆蓋。陵園四門石獅雖無盛唐氣勢,但體型在中晚唐帝陵中仍算精彩。朱雀門外神道石像生殘損不全,僅有一對翼馬、三對石翁仲和一華表基座。

玄武門石獅

神道石刻——翼馬(西)

神道石刻——翁仲花飾

6.4  唐端陵

端陵是李炎的陵寢。唐武宗李炎繼位后,一方面強相權削弱宦官勢力;另一方面打擊藩鎮(zhèn)、擊敗回鶻。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李炎下令“廢浮屠法”,限制佛教寺院經濟的發(fā)展,導致佛教在中國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史稱“會昌法難”。崇尚道教的武宗,經常服食丹藥,致使元氣大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年僅33歲的武宗皇帝病逝大明宮。

端陵位于三原縣徐木鄉(xiāng)桃溝村東北。端陵是唐十八陵中第三座“堆土為陵”的帝陵,陵園與莊陵陵園無太大差異。端陵地面現(xiàn)存石刻較少且損毀嚴重,唯有一華表、一翼馬、四石翁仲和三對石獅。端陵石刻制作粗糙簡陋,盡顯晚唐的衰敗氣象,特別是在冬季來此走陵,分分鐘能感受到無限悲涼。

白虎門石獅

神道石刻——翁仲(文官)

端陵鴕鳥(現(xiàn)藏碑林石刻館)

7

宏道書院

宏道書院位于三原北城,是陜西省明清四大書院之一,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由明嘉靖朝戶部尚書、三原人王承裕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創(chuàng)辦。其父王恕為關學三原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學,父子被譽為“關學翹楚”。高陵呂楠(涇野)、三原馬理(溪田)和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門下。到了清代,宏道書院更成為西北學界之旗幟,省學衙署設在三原,府考設在宏道書院舉行。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宏道書院改名為宏道高等學堂,倡導新學,注重經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儀祉、吳宓、張季等一批海內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驅及專家學者。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關學是個略顯陌生的學派,然而在陜西乃至中國歷史上,這個學派卻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關學是由北宋張載創(chuàng)立并一直在陜西關中傳衍的關中理學,張載以“世學不明千五百年”的學術認識,以勇于造道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立了新型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關學作為儒學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學派,從北宋到清末,延續(xù)了800余年,北宋創(chuàng)立、明代中興、清代反思和轉型,譽播華夏,影響深遠。

8

紅色三原

8.1  渭北革命根據(jù)地

三原是大革命時期陜西農民運動最為活躍的地區(qū)之一早在1925年,三原縣在咸陽地區(qū)率先建立了黨、團組織。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聲援廣州國民政府北伐,配合國民聯(lián)軍解圍西安,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運動。1928年在中共陜西省委的領導下,由三原縣黨組織和渭北黨組織創(chuàng)建了西北地區(qū)第一塊革命根據(jù)地——渭北革命根據(jù)地。

1928年5月至1933年8月,渭北革命根據(jù)地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堅持武裝斗爭,在三原、富平、耀縣等地區(qū)形成了武裝割據(jù)局面,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地方當局的反動統(tǒng)治,為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及后來西北革命根據(jù)地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貢獻。

8.2  中國工農紅軍“三原改編”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fā)生后,我黨接受張學良、楊虎城的致電請求,命令紅軍主力陸續(xù)進駐渭北地區(qū)的涇陽、三原、富平等地。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我黨從民族大義出發(fā),與國民黨二度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年8月,紅軍主力在云陽、三原、莊里一帶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改編誓師之后,八路軍從三原地區(qū)奔赴抗日前線,成為全民族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


“中國工農紅軍三原改編出征抗日紀念碑”由碑身、雕塑和基座構成。碑身為不銹鋼貼面三把大刀,象征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三把大刀構成三個“八”字,寓意八路軍。

紅軍改編,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國共十年內戰(zhàn)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從此實現(xiàn)了由國內革命戰(zhàn)爭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偉大歷史轉變。紅軍改編,在中共黨史和中國抗戰(zhàn)史上具有重大意義。2017年12月30日,在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舉行“紀念中國工農紅軍三原地區(qū)改編出師抗日80周年”典禮。

結束語:

       悠久的歷史、勤勞的人民、厚重的文化、紅色的基因,孕育了一個有靈魂的三原。大唐帝陵、明清古建、傳統(tǒng)民俗、鄉(xiāng)村風情、紅色旅游......中秋國慶雙節(jié)將至,美麗三原歡迎您!

作者簡介:周進,陜西三原人,一個喜歡騎行的歷史文化愛好者。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