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和七律 一、七言格律詩的標(biāo)準(zhǔn)句式 七言律句不過是在五言律句前再加兩個字,把仄起變成平起,把平起變成仄起罷了。也有四個標(biāo)準(zhǔn)句式: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五言律句要是平起,就在前面加兩個仄聲字;五言律句要是仄起,就在前面加兩個平聲字。即:五言律句A: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前面加兩個仄聲字,就變成了七言律句的A: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五言律句B: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前面加兩個平聲字,就變成了七言律句的B: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五言律句C: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前面加兩個平聲字,就變成了七言律句的C: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五言律句D: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前面加兩個仄聲字,就變成了七言律句的D: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二、七絕的基本類型 1、仄起首句不入韻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A、仄仄平平平仄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B、平平仄仄仄平平?!糠昙压?jié)倍思親。 C、平平仄仄平平仄,——遙知兄弟登高處, D、仄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萸少一人。 2、平起首句不入韻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C、平平仄仄平平仄,——歧王宅里尋常見, D、仄仄平平仄仄平?!蘧盘们皫锥嚷劇?/SPAN> A、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 B、平平仄仄仄平平?!浠〞r節(jié)又逢君。 注意第三句 用了拗救,是一種特殊格式,固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律句。 這個格式應(yīng)該有意記住。 3、仄起首句入韻 王安石《泊船瓜洲》 D、仄仄平平仄仄平,——京口瓜洲一水間, B、平平仄仄仄平平。——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C、平平仄仄平平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 D、仄仄平平仄仄平。----明月何時照我還。 4、平起首句入韻式 羅隱《偶題》 B、平平仄仄仄平平,——鐘陵醉別十余春, D、仄仄平平仄仄平?!匾娫朴⒄粕仙?。 A、仄仄平平平仄仄,——我未成名君未嫁, B、平平仄仄仄平平?!赡芫闶遣蝗缛?。 其推導(dǎo)方法和我第一節(jié)課講的五言絕句的推導(dǎo)方法完全一樣。 也可以在我們原來講的四種五言絕句的類型的每一句前面,各自加上與開頭平仄完全相反的兩個字即可。
三、七律的基本類型 仿照五律,還按粘對規(guī)則,四式七言律句標(biāo)準(zhǔn)句子亦輪番領(lǐng)頭,所得到的八句式組合,便成四首七言律詩。 1、仄起首句不入韻 杜甫《聞官軍收復(fù)河南河北》 A、仄仄平平平仄仄,——劍外忽傳收薊北, B、平平仄仄仄平平?!趼勌闇I滿衣襟。 C、平平仄仄平平仄,——卻看妻子愁何在, D、仄仄平平仄仄平?!碓姇灿瘛?/SPAN> A、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須縱酒, B、平平仄仄仄平平?!啻鹤靼楹眠€鄉(xiāng)。 C、平平仄仄平平仄,——即從巴峽穿巫峽 D、仄仄平平仄仄平?!阆孪尻栂蚵尻?。 注意第三句“卻看” 第一字,卻,為仄,是因為可不論。 看,今為仄,古平,也可仄,可平可仄,意思一樣。 還有幾個字也是這樣,如,場,過,望,等 2、平起首句不入韻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C、平平仄仄平平仄,——巴山楚水凄涼地, D、仄仄平平仄仄平?!陾壷蒙?。 A、仄仄平平平仄仄,——懷舊空吟聞笛賦, B、平平仄仄仄平平?!洁l(xiāng)翻似爛柯人。 C、平平仄仄平平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 D、仄仄平平仄仄平?!淝邦^萬木春。 A、仄仄平平平仄仄,——今日聽君歌一曲, B、平平仄仄仄平平?!獣簯{杯酒長精神。 其中注意:十、笛,為入聲。 3、仄起首句入韻 李商隱《錦瑟》 D、仄仄平平仄仄平,——錦瑟無端五十弦, B、平平仄仄仄平平?!幌乙恢既A年。 C、平平仄仄平平仄,——莊生曉夢迷蝴蝶, D、仄仄平平仄仄平。——望帝春心托杜鵑。 A、仄仄平平平仄仄,——滄海月明珠有淚, B、平平仄仄仄平平?!{田日暖玉生煙。 C、平平仄仄平平仄,——此情可待成追憶, D、仄仄平平仄仄平?!皇钱?dāng)時已惘然。 思,可平可仄,此處為仄。蝶,入聲,為仄 4、平起首句入韻式 祖詠《望薊門》 B、平平仄仄仄平平,——燕臺一去客心驚, D、仄仄平平仄仄平?!展男鷿h將營。 A、仄仄平平平仄仄,——萬里寒光生積雪, B、平平仄仄仄平平?!吺锷珓游l骸?/SPAN> C、平平仄仄平平仄,——沙場烽火侵胡月, D、仄仄平平仄仄平?!E显粕綋硭E城。 A、仄仄平平平仄仄,——少小雖非投筆吏, B、平平仄仄仄平平?!摴€欲請長纓。 積,入聲,場,可平可仄,擁,此處為仄。 七言律詩的推導(dǎo)過程也和五言律詩的推導(dǎo)過程完全一樣。 一句話,七言格律詩的標(biāo)準(zhǔn)句式和基本類型只不過是在五言標(biāo)準(zhǔn)句式和基本類型的的每一句前面各加兩個和開頭相反的字罷了,把平起換成仄起,把仄起換成平起。 講到此,我們可初步總結(jié)一下: 五言格律詩共有四個標(biāo)準(zhǔn)句式,四個絕句類型,四個律詩類型; 七言格律詩也是共有四個標(biāo)準(zhǔn)句式,四個絕句類型,四個律詩類型。 四、七言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 我們知道,五言律句的“一三不論”是: A、[平]平平仄仄 一可不論 B、[仄]仄仄平平 一可不論, C、[仄]仄平平仄 一可不論 D、平平[仄]仄平 三可不論 加方括號的都是不論平仄的。 在七言律句中,由于七言律句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各加兩個字,所以,這些字的位置也就相應(yīng)的后退兩個,即原來的五言詩的一就是七言詩的三,原來五言詩的三就是七言詩的五。 這樣,七言詩的“一三五不論”就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即一三不論 B、([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一三不論 C、([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一三不論 D、([仄]仄)平平[仄]仄平 即一五不論 (去掉圓括號內(nèi)的前兩個平仄就是五言的格式,不論的地方仍是上面所標(biāo)的地方。)七言詩第一個字都可以不論的。
格律詩的音節(jié)和押韻 一、格律詩的音節(jié) 我們知道,格律詩有嚴(yán)格的平仄規(guī)定。為什么要這樣規(guī)定呢?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吟詠起來好聽。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且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且較短的。(“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平聲或仄聲。 如果讓這兩類聲調(diào)在詩中交錯出現(xiàn),那就能使聲調(diào)富有變化,而不至于單調(diào)。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富于特有的審美情趣。 格律詩的音節(jié)節(jié)奏形式,一般是按雙音節(jié)或單音節(jié)來劃分的。格律詩平仄組合時,一句詩從前至后每兩個字為一個節(jié)奏點,最后一個單字為一個節(jié)奏點。 五言格律詩音節(jié)節(jié)奏常見形式是“二、二、一”,也就是一、二兩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三、四兩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最后一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五言格律詩三個節(jié)奏點分別在第二字、第四字和第五字。 如:“潮平/兩岸//闊”,“ 海日/生殘//夜” 。前句節(jié)奏點在“平”、“岸”、“闊”字,后句節(jié)奏點在“日”、“殘”、“夜”字。 七言格律詩音節(jié)節(jié)奏常見形式是“二、二、二、一” ,也就是一、二兩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三、四兩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五、六兩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最后一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七言格律詩四個節(jié)奏點分別在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子和第七字。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SPAN> 前句節(jié)奏點在“里”、“啼”、“映”、“紅”字; 后句節(jié)奏點在“村”、“郭”、“旗”、“風(fēng)”字。 其中五言格律詩的主要節(jié)奏點在第二字上,七言格律詩的主要節(jié)奏點在第四字上。大家可以讀讀一下兩首詩:《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 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格律詩音節(jié)的平仄要求: 1、本句內(nèi)平仄相間。 本句內(nèi)音節(jié)平仄相間。格律詩的平仄聲律要求首先是句內(nèi)的平仄搭配,也就是句內(nèi)“平仄相間”,間就是間隔,相間就是相互間隔。然后才是句間搭配。幾乎每句格律詩的單句中,仄音節(jié)和平音節(jié)都是相間的,即第一個音節(jié)是平音節(jié)的話,第二個音節(jié)就是仄音節(jié),這個規(guī)律稱之為“平仄相間”。 注意:一句詩從前至后每兩個字為一個音節(jié),最后一個單字為一個音節(jié)。仄音節(jié)和平音節(jié)是按偶序字的平仄來確定的;也就是按節(jié)奏點上那個字的平仄來確定的。如:“國破/山河//在” 就是,仄音節(jié)/平音節(jié)//仄音節(jié) “早歲/那知//世事//艱” 就是,仄音節(jié)/平音節(jié)//仄音節(jié)///平音節(jié)(可以參考上節(jié)課講的“失替”問題) 2、聯(lián)內(nèi)句間平仄相對。(參考上節(jié)課所講的“對”的問題。) 格律詩上下兩句(也稱出句和對句)為一聯(lián),一聯(lián)中上下句節(jié)奏點平仄是對立的(除首句末字外)。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上句平仄組合為“仄仄/平平/仄”,下句平仄組合為“平平/仄仄/平”, “春”和“破”平仄對立,“木”和“河”平仄對立。如: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上句平仄組合為“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句平仄組合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云”處可平可仄) “面”和“山”平仄對立,“平”和“北”平仄對立,“腳”和“亭”平仄對立。 3、聯(lián)間鄰句平仄相粘。(參考上節(jié)課所講的“粘”的問題。) 平仄相粘是指上聯(lián)下句與下聯(lián)上句節(jié)奏點平仄相同(除末字外)。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上聯(lián)下句“城春草木深”的平仄組合為“平平仄仄平”, 下聯(lián)上句“感時花濺淚”的平仄組合為“平平平仄仄”(“感”字處可平可仄),“時”和“春”的平仄相同,“濺”和“木”的平仄相同。又如: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上聯(lián)下句“水面初平云腳低”的平仄組合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云”字處可平可仄),下聯(lián)上句“幾處早鶯爭暖樹”的平仄組合為“仄仄平平平仄仄”(“早”字處可平可仄),“面”和“處”平仄相同,“鶯”和“平”平仄相同,“暖”和“腳”平仄相同。 4、韻腳分明。下面詳細講一下這個問題。
三、押韻 1、什么是押韻 押韻就是把韻母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放在詩句固定的位置上,一般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詩歌押韻既便于吟誦和記憶,又使作品具有節(jié)奏、聲調(diào)之美。(音節(jié)主要元音(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相同,就稱為押韻。) 近體詩押韻要求嚴(yán)格。不論絕句、律詩、排律,都必須用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但也有少數(shù)變格,仄韻律絕例外) 如,宋代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dāng)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xué)種瓜。 詩中“麻”、“家”、“瓜”三字韻母中都有“a”,讀起來押韻。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和諧,構(gòu)成音韻回環(huán)美。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語音的變化,有的詩古代讀起來是押韻的,今天讀起來并不那么押韻。 如,唐代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斜(xie)”和“家(jia)”、“花(hua)”,今天讀起來是不押韻的,古音“斜”讀“xia”,是押韻的。 2、韻部和韻書 隋唐以前的詩,是以當(dāng)時口語為標(biāo)準(zhǔn)押韻的,那時沒有韻書,也不分韻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按照漢字聲、韻、調(diào)的關(guān)系編成韻書,如李登《聲類》、呂靜《韻集》、沈約《四聲》等。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把漢字分為193部。唐代擴展到206部,并規(guī)定有些韻可以同用。南宋平水人劉淵刪繁就簡,將同用的韻合并,編成《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漢字分為107韻,被稱之為“平水韻”。后來金人王文郁又減少到106韻,一直沿用至今。 《平水韻》共106韻,上平聲15部(東、冬、江、支、微、魚、虞、 齊、佳、灰、真、文、元、寒、刪),下平聲15部(先、蕭、肴、豪、歌、 麻、陽、庚、青、蒸、尤、侵、 覃、鹽、咸),上聲29部,去聲30部,入聲17部。在《平水韻》中“上平一東”:“上平”是指“平聲韻部的上卷”,“一東”是指“第一部東韻”,其中“東”是這一個韻部的首字,也就是代表字。 如,唐代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詩中“游”、“流”、“樓”、“舟”都是押的“平水韻”的“尤韻。 3、格律詩末字用韻(平仄)規(guī)則。 每首詩第二、四、六、八句末字必須是平聲押韻,第三、五、七句末字必須是仄聲;首句末字入韻用平聲,不入韻用仄聲。 如: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中第二、四、六、八句末字“深”、“心”、“金”、“簪”為平聲字,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在”、“淚”、“月”、“短”為仄聲字。 又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詩中第三、五、七句末字“樹”、“眼”、“足”為仄聲字(“足”為入聲字),第二、四、六、八句末字“低”、“泥”、“蹄”、“堤”為平聲字,首句末字“西”為平聲字,與“低”、“泥”、“蹄”、“堤”同為上平聲“齊”韻。
利用粘對和押韻規(guī)則推導(dǎo)格律詩的基本類型 在上兩講中我們要求大家記住五言格律詩的四個標(biāo)準(zhǔn)句式以及五絕和五律的四個基本類型,大家也已經(jīng)記得差不多了,但就是感覺在實際的寫作運用中還比較僵硬,不利于掌握。實際上,我們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只要記住四個標(biāo)準(zhǔn)句式,按照粘對和押韻的規(guī)則,注重第一句的平仄相間,以下的各句會自然推導(dǎo)出來。 首先復(fù)習(xí)一下四個標(biāo)準(zhǔn)句式: A、[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B、[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C、[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注意這四個句子句型都不一樣。 如,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你的五絕詩的第一句的句式是:“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這個句子是你的五絕首聯(lián)的出句,它的音節(jié)特點是“平音節(jié)/仄音節(jié)//仄音節(jié)”,音節(jié)節(jié)奏點分別在第二字(平)、第四字(仄)和第五字(仄),這個句式是“平起仄收”。 那么按照對的規(guī)則,第二句(也就是對句)就應(yīng)該是(仄起平收)?!柏埔艄?jié)/平音節(jié)//平音節(jié)” 具體來說,出句的一二兩個字是平聲字,那么對句的一二兩個字就應(yīng)該是仄聲字; 出句的第四個字是仄聲,那么對句的第四個字就應(yīng)該是平聲字,又因為這個句子是對句(第二句),所以必須押韻,那么第五個字就一定要是平聲;又因為四五兩個字都是平聲,那么第三個字就一定是仄聲字(要是平聲字就三平尾了),根據(jù)以上的推導(dǎo),你的第二句的平仄就應(yīng)該是“[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再根據(jù)粘的規(guī)則推導(dǎo)一下第三句。 第三句是尾聯(lián)的出句,根據(jù)粘的規(guī)則,它應(yīng)該和上聯(lián)的對句的音節(jié)平仄相同,上聯(lián)的對句(全詩的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它的音節(jié)特點是“仄音節(jié)/平音節(jié)//平音節(jié)”。音節(jié)節(jié)奏點分別在第二字(仄)、第四字(平)和第五字(平),這個句式是“仄起平收”,那么按照粘的規(guī)則,第三句(也就是尾聯(lián)的出句)就應(yīng)該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柏埔艄?jié)/平音節(jié)//仄音節(jié)”。 具體來說,首聯(lián)的對句(全詩的第二句)的一二兩個字是仄聲字,那么下聯(lián)的出句(全詩的第三句)的一二兩個字也應(yīng)該是仄聲字; 首聯(lián)的對句(全詩的第二句)的第四個字是平聲,那么下聯(lián)的出句(全詩的第三句)的第四個字也應(yīng)該是平聲字,又因為這個句子是尾聯(lián)的出句(第三句),不能押韻,必須用仄聲字。因此第三句的句式就應(yīng)該是“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再根據(jù)對的規(guī)則推導(dǎo)第四句。 上句(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它的音節(jié)特點是“仄音節(jié)/平音節(jié)//仄音節(jié)”。音節(jié)節(jié)奏點分別是第二字(仄)、第四字(平)和第五字(仄),這個句式是“仄起仄收”,那么按照對的規(guī)則,第四句(也就是本聯(lián)的對句)就應(yīng)該平平仄仄平(平起起收)。“平音節(jié)/仄音節(jié)//平音節(jié)”。 具體來說,本聯(lián)的出句(全詩的第三句)的一二兩個字是仄聲字,那么本聯(lián)的對句(全詩的第四句)的一二兩個字就應(yīng)該是平聲字; 本聯(lián)的出句(全詩的第三句)的第四個字是仄聲字,那么本聯(lián)的對句句(全詩的第四句)的第四個字也應(yīng)該是平聲字,又因為這個句子是對句(第四句),必須押韻,所以第五個字就一定是平聲字。因此第四句的句式就應(yīng)該是“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歸納以上分析,如果當(dāng)你選擇你的五絕的第一句詩的形式是“平平平仄仄”以后,那么。你的整個一首詩的五絕的基本形式就是固定下來了。 這個類型就是:平起首句不押韻式 A、[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B、[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C、[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再如,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你的五絕詩的第一句的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首句押韻,根據(jù)粘對規(guī)則,那么第二句就應(yīng)該是“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第三句就應(yīng)該是“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第四句就應(yīng)該是“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整首詩的類型就是: D、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B、[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C、[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注意:在五絕中,第一第四句的“起”是一致的,第二第三句的“起”是一致的。至于其它的五絕和五律的類型的推導(dǎo)過程與此基本相同,大家可以自己推導(dǎo)一下,也可以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進行推導(dǎo)運用。
淺議詩詞之美 今天主要和大家共同感受一下古典詩詞的美 一、煉字之美 1、 蘇東坡與蘇小妹的故事 蘇小妹曾經(jīng)給哥哥出過一個題 清風(fēng)()細柳,淡月()梅花。 蘇東坡:搖、映。 妹妹對他的評價是:下品。 蘇東坡這下不敢大意了,又改: 舞、隱。 這次小妹說:尚可 大家看小妹怎么填的 清風(fēng)(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你能體會這兩個字的妙處嗎? 分析: 搖、舞,動作太猛,表現(xiàn)不出風(fēng)的輕,柳的細; 扶,用了擬人手法,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清風(fēng)拂柳的柔美姿態(tài)。 映,隱,過于直白,音節(jié)方面也顯得生硬。 失,勾畫了月色與梅花相互交融的風(fēng)韻,月色柔情,梅花之白,若隱若現(xiàn)。 這就是煉字之美, 相互交融, 這就是對文字的敏感。 失,是個入聲字,體現(xiàn)一種若有若無。 朦朧之美。 2、 “任蕃題后無人繼,寂寞空山二百年”的故事 任蕃,年輕時高考落榜,從此游歷江湖。一次,來到天臺山巾子峰,在寺廟破壁題詩一首: 絕頂新秋生夜涼, 鶴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開竹房。 題完離去,走了百多里路后,突然悟道一江水不如半江水為好,于是折回,到了一看,已被他人改過。不由感嘆臺州有高人啊。后來,此山再無人署名題詩。這就是所謂“任蕃題后無人繼,寂寞空山二百年” 因為巾子峰很高,一般情況,月亮不會照到,一江水,除非月上中天。 所以半江水就很好。 3、 下面給大家說說我最近的一首律詩, 說說我改詩的過程。 七律 晉社詩友晉城雅聚限韻三江 三江韻,只有22個字,陽韻,222個字,三江韻不好寫。 三江〖20字〗雙扛江邦尨杠龐瀧降缸逄樁梆罡豇窗腔跫幢撞 20個字,選五個字做韻腳。 初稿 七律 晉社詩友晉城雅聚限韻三江 一卡聯(lián)通著錦江, 音容此處絕無雙。 晉南陳釀熏紅袖, 塞北豪歌匝晚窗。 不測陰晴風(fēng)淡看, 尋常紙硯韻輕扛。 欣逢吾社迎周歲, 月共丹河事幾樁。 注:雅聚之所名曰“錦江之星” 但這里有個問題:錦江 丹河 。 這是毛病, 叫做相濫。 相濫:相濫是指在上句或上聯(lián)中用過的詞語,在下句或下聯(lián)又換了一個面貌出現(xiàn)。這是詩人思想蒼白詞匯貧乏的表現(xiàn),是一種語言浪費,違背了詩詞辭簡意豐的基本要求,所以稱之為相濫。所以,前面有了江,后面一般不再說與水有關(guān)的事務(wù),否則,在同一聯(lián)就是合掌,同一首詩就是相濫。 大家看我的第二稿 七律 晉社詩友晉城雅聚限韻三江 一卡聯(lián)通著錦江, 音容此處絕無雙。 晉南陳釀熏紅袖, 塞北豪歌匝晚窗。 不測陰晴風(fēng)淡看, 尋常紙硯韻輕扛。 欣逢吾社迎周歲, 月共新舟事幾樁。 丹河 改 新舟了,但新舟也有問題。 第七句有 周,這里有舟。 這叫小韻 小韻:小韻是指兩句之間有同屬一個韻部的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聯(lián)之內(nèi)用了同一韻部的字。讀起來破壞了律詩的回環(huán)韻美效果,也很拗口。 再看下次改的 七律 晉社詩友晉城雅聚限韻三江 一卡聯(lián)通著錦江, 音容此處絕無雙。 晉南陳釀熏紅袖, 塞北豪歌匝晚窗。 不測陰晴風(fēng)淡看, 尋常紙硯韻輕扛。 欣逢吾社迎周歲, 月共青穹事幾樁。 但是還有問題, 袖,看,歲,都是去聲,白腳處同尾了。 所以我又改 七律 晉社詩友晉城雅聚限韻三江 一卡聯(lián)通著錦江, 音容此處絕無雙。 晉南陳釀熏紅袖, 塞北豪歌匝晚窗。 不測陰晴風(fēng)漫掃, 尋常紙硯韻輕降。 欣逢吾社迎周歲, 月共青穹事幾樁。 注:雅聚之所名曰“錦江之星” 古人寫詩很注重?zé)捵郑覀儗懪f體詩,需要煉字,反復(fù)斟酌,反復(fù)體會,要選取能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最好的詞匯。
二、虛實之美 1、含義 實,具體的形象;虛,指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情致意趣等。 實境好理解,虛境不好理解, 簡單地說,虛境是在具體敘寫的基礎(chǔ)上由作者讀者融進自己的藝術(shù)想象而再造的藝術(shù)境界。 虛構(gòu)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法之一,不獨詩歌有之,散文小說戲劇皆有,但是詩歌以虛境體實情,筆墨更為凝練。 例:唐朝詩人錢珝《江行無題》 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 前兩句寫眼前秋收農(nóng)事忙,后兩句由眼前景想到故鄉(xiāng)黃稻成熟飄香。前兩句寫實,后兩句寫虛,空間與感情的跳躍,給人極大地回味余地。 2、表現(xiàn) 虛與實,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舉個例子:西方繪畫表現(xiàn)天使會飛,通常會給她們畫上翅膀,而我們中國畫怎么表現(xiàn)仙女飛呢,給她腳下畫朵云,她不就飛起來了嗎? 詩歌同樣強調(diào)虛實結(jié)合。 (一)景物為實,感情為虛。 詩人的感情看不見摸不著,要將這種虛表現(xiàn)出來,就得化情感為景物。讀者在欣賞時,就要從形象出發(fā),領(lǐng)會其蘊含的情感。例: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就是詩人張繼在國家遭受戰(zhàn)爭、自己趕考落榜,處于痛苦、彷徨、憂愁和無奈之時,借景抒情之作。 (二)存在為實,幻想為虛 詩人往往借助想象和虛構(gòu)境界反映現(xiàn)實,以虛幻寫實情,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人描繪了一副美好的圖景,仙境的美好與現(xiàn)實的黑暗構(gòu)成對比,突出了詩人追求自由,藐視權(quán)貴的精神。在虛構(gòu)了萬般美好景象之后,主旨在末句點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七律:秋風(fēng)》 蕭蕭竹韻換天澄, 霽后欄桿久獨憑。 香溢菊籬時墜露, 月臨水淀忽疑冰。 空山木落悲工部, 故里鱸肥返季鷹。 去雁無情催客老, 因嗟系日欠長繩。 這是我老師寫的, 因嗟系日欠長繩。留意這句。 想要把時光留住,用繩子系住太陽,多妙的想象。 但沒有那么長的繩子呀。 (三)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指出: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作詩亦如是。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寫詩當(dāng)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王昌齡《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zhàn)T別,匠心獨運,與他詩不同。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后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后當(dāng)日的日暮而更濃重、稠密,卻只用掩柴扉來表達。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濃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楊逸明《瓦關(guān)橋》 一行人立雨潺潺, 同向村翁指處看。 超市左邊餐館右, 當(dāng)年雄矗瓦橋關(guān)。 看似簡單,但含著歷史的多少變遷,留待想象,思考。 晉風(fēng) 晉陽秋色 秋染山河色染梢, 并州九月起紅潮。 手中雖有生花筆, 眼望風(fēng)光不敢描。 不敢描,多好,詩再美,也比不上風(fēng)光的美,這風(fēng)光,美得讓人敬畏,以致不敢去描述。 (四)直陳為實,假托為虛 秦韜玉《貧女》 蓬門未識綺羅香, 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fēng)流高格調(diào), 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偏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 為他人作嫁衣裳。 以語意雙關(guān)、含蘊豐富而為人傳誦。全篇都是一個未嫁貧女的獨白,傾訴她抑郁惆悵的心情,而字里行間卻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寄人籬下的感恨。 (五)正面為實,側(cè)面為虛 詠繡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嬌, 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向春園里, 引得黃鶯下柳條。 總之,詩詞意境講究虛實相生,處處實則呆板,處處虛則空無。我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我們在寫律詩的時候,也要注意,出句與對句之間,虛實有致為好,比如出句景,對句情;或者出句實景,對句飄渺之境,慢慢體會吧。 三、含蓄之美 李益的《伴姑吟》 十六作伴姑,含情語鄰母。今年新嫁娘,問年才十五。 簡析: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也想出嫁成家的愿望。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近試上張水部》是唐代詩人朱慶馀在應(yīng)進士科舉前所作的呈現(xiàn)給張籍的行卷詩。此詩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張籍的意見。全詩選材新穎,視角獨特,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將自己能否踏上仕途與新婦緊張不安的心緒作比,寓意自明,令人驚嘆。 張籍在《酬朱慶余》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由于朱的贈詩用比體寫成,所以張的答詩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他將朱慶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贊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dān)心。 這兩首一唱一和的小詩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一直是詩界趣聞。
四、用典之美 用典,是古典詩歌的常用的表現(xiàn)方法,恰當(dāng)運用典故,對于豐滿詩歌形象,豐富詩歌內(nèi)涵,增強詩歌的藝術(shù)感染力,都很有好處。 (一) 明用——直接引用典故 毛澤東1950年作《浣溪沙和柳亞子》“一唱雄雞天下白”引自李賀《致酒行》“雄雞一聲天下白”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另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引自李賀《金洞仙人辭漢歌》 (二) 借用——借典故來寫與典故無關(guān)的事物。說是無關(guān),其實也有某種關(guān)系,借事起興的作用。(賦比興) 宋梅堯臣《田家》 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fēng)雨??帐找皇?,無物充煎釜。 借用曹植《七步詩》,但意義不同,七步詩傾訴手足相殘苦情,田家確是寫農(nóng)夫生機之艱難,有萁可燒,卻沒有豆子可煮,連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 (三) 反用——反典故內(nèi)涵而用之,通過暗示,對比襯托等手法,將典故原有的含義加以引申、拓展,言此而實彼。 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后,漢文帝劉恒惜其才,將他從長沙召回。李商隱寫《賈生》,卻用“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只是以鬼神,夢魘之事詢問賈誼,而不能真正任用賈誼之才。這樣反用,是為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 (四) 化用——不著痕跡地把典故融入詩中,這是詩歌用典的極高境界。詩句流暢貫通,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領(lǐng)會詩意,知道的更覺意味深長。 陳毅 梅嶺三章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dāng)紙錢。 此頭須向國門懸,字面淺顯,實則化用伍子胥“眼懸國門”典故。 春 秋 時 期 , 吳 越 爭 雄 。 楚 人 伍 子 胥 認(rèn) 為 吳 的 敵 人 是 越 , 而 不 是 齊 , 多 次 提 醒 夫 差 , 要 警 惕 越 國 報 仇 。 夫差 聽 信 讒 言 , 疑 伍 子 胥 謀 反 , 逼 他 自 殺 。 伍 子 胥 臨 死 時 , 對 身 邊 人 說 :" 扶 吾 眼 懸 東 門 之 上 , 以 觀 越 寇 之 滅 吳也 。 " 后 來 吳 國 果 然 被 越 國 滅 掉 。 而 詩 中 的 此 句 含 義 是 : 自 己 即 使 犧 牲 了 , 也 希 望 頭 懸 國 門 , 讓 我 看 看 反 動派 是 怎 樣 被 人 民 打 垮 的 。 方塘白水 觀達人幾筆畫盡人生感作 何所從來何所歸? 空嗟逆旅此身非。 寥寥宇宙無由長,楚楚蜉蝣競夕違。 莫藉良辰吟寂寞,合邀美酒逐輕肥。 扶頭月下毋須問:何所從來何所歸? 這首詩,用典很多。 我們的人生,常常有這樣的思考,你從哪里來,你終將去向何方,作者首尾各一句“何所從來何所歸”,是從杜牧《琴曲歌辭·別鶴》中取意,包含了對人生的不盡思考。茫茫大千,人是渺小的,匆匆百年,人生又是短暫的,今昔何年,人們對人生也會有各種比喻,若是一杯美酒,便自有一分甘甜,更需慢慢品味,由此可見,作者對人生的理解是陽光的、淡定的、更是超脫的,其實在他以往的詩中,也屢屢可見這種情懷。詩中多處用典,頸聯(lián)輕肥:語出《論語·雍也》:“乘肥馬,衣輕裘。”代指達官貴人的奢華生活,白居易有古風(fēng)《輕肥》,取意于此同。化于本詩,意合,榮華富貴,終是歸一。頷聯(lián)句,是《詩經(jīng) 曹風(fēng) 蜉蝣》里的句子,有譏諷與感嘆之意??傊驹娞N涵深,意飄渺,值得反復(fù)研讀學(xué)習(xí)。 用典注意:不能生硬,也不能濫用,以免傷及詩意。用典,力求在故事的基礎(chǔ)上資歷新意,增添詩歌情韻。五絕:津殤 黃浦?jǐn)嗄c夜,津門多事秋。 不堪聽楚些,殘月下枝頭。 其中,楚些,chǔ suò 用了典,指招魂曲,出自《楚辭》。大家可以感受這整首詩的意境,凄涼味道,他不直面去寫天津爆炸案,而是側(cè)面、含蓄、表達對國人的哀悼,確實技高一籌。首句用與爆炸案類似的上海灘踩踏事件起興,也是一種渲染。不具體去描繪當(dāng)時的場景,因為很多人都那樣寫,你也那樣,便落了俗套。不堪聽楚些,可知當(dāng)時死傷之冤魂。殘月下枝頭,實景作結(jié),景語即情語,讓人傷感無限,言有盡意無窮。 五、古韻之美 古音四聲歌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巧用入聲字,對創(chuàng)設(shè)美妙意境大有好處?!暗率坊ā薄J?、拂、惜、泊、疊、滴……入聲字中的動詞,最能恰當(dāng)描述細節(jié)、動態(tài)之美。當(dāng)代詩界名家熊盛元也曾說過,入聲與平聲連用,聲律相偕非大家不可為之,我們離大家距離很遠很遠,但我們可以感悟?qū)W習(xí),讓自己的詩詞更接近唐詩宋詞的本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