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和律詩,包括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這四種。雖然看起來像是很難,但是其實很簡單,學會只需要一晚上的時間。下面我來做一下總結吧。 一、平仄 漢字讀音古代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其中平為平聲,用“—”表示,上、去、入為仄聲,用“|”表示?,F(xiàn)代漢語中,古代的平聲分成了陰平和陽平;古代的入聲已消失,但分到了一二三四聲中,所以有時候有些字現(xiàn)代漢語讀平聲,但古代是入聲,為仄聲。這是需要弄明白的一點。還有,古代律句的平仄,都以兩個音節(jié)為基本單位交錯使用,所以不會出現(xiàn)“平仄平仄”的情況。七言律句只是在五言前加上了的與其開頭平仄相反的兩字。所以我們主要研究五言詩的格律,七言詩則自然掌握了。
二、韻腳 格律詩的韻腳都必須為平聲?,F(xiàn)在要介紹一下五言和七言韻律詩韻腳的差別。五言的詩因為句子短,韻腳離得太密了,所以一般第一句末尾不押韻,為仄聲;而七言的詩則相反,第一句末尾一般押韻。但是五言和七言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二、四句都要押韻,第三句一定不能押韻。并且五言的詩還分為平起和仄起。這樣一來,五言格律詩大致分為四類:平起不押韻、平起押韻、仄起不押韻、仄起押韻。
三、對與粘 所謂“對”與“粘”,說的是相鄰兩句之間平仄的關系。一二句、三四句之間一定要“對”,就是平仄一定要相反、相對;二三句之間則要“粘”,就是開頭兩字的平仄一定要相同。“對”與“粘”是格律詩中很重要的一點,否則就是“失對”或“失粘”。根據(jù)句子之間對與粘的關系,我們就可以推理出下一句的平仄運用。五絕格律如下: 1、平起不押韻
―――||, |||――。 ||――|, ――||―。
2、平起押韻
――||―, |||――。 ||――|, ――||―。
3、仄起不押韻
||――|, ――||―。 ―――||, |||――。
4、仄起押韻
|||――, ――||―。 ―――||, |||――。
四、拗與救
在格律詩正格之外,還可以做一下小小的變通,這就是拗救。如“―――||”一句也可以替換成“――|―|”,這種已經是很常見的了,所以大抵也可以算作一種正格了。 其實雖然正格是兩個音節(jié)交錯使用,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兩個音節(jié)中的后一個,即二、四、六字,所以有一句話說道“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也是一種常見的拗救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因為“一三五不論”,所以看是平起還是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個字的平仄,不要被“不分明”的第一個字所迷惑。如果不進行拗救,就會出現(xiàn)“三平調”和“犯孤平”,讀起來就很不朗朗上口了。
五、應用
懂了詩的格律,對我們非常有幫助。第一點是能夠使我們的詩平仄和諧,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易于傳誦。第二點能讓我們更準確地理解詩意。如:杜甫“花重錦官城”一句,我們掌握了平仄知識后,就知道“重”字只能讀作仄聲,即“重量”的“重”,而不是平聲的“重疊”的“重”。對此句的理解也不至于產生“花影重疊”的歧義。
當然,詩詞格律只是閱讀理解古詩的基本常識,大量閱讀好的詩篇,掌握詩的立意才是學好古詩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