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淺表性膿皰疹。習稱“膿皰瘡”。 因其皮損主要表現(xiàn)為膿皰膿痂而得名,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常見于2至6歲兒童。由暑濕熱毒熏蒸導致皮損,與化膿性球菌感染有關(guān),具有傳染性。內(nèi)外合治,治以清熱化濕解毒為法。 濕熱蘊毒證: 癥狀:膿皰密集,色黃有紅暈,糜爛面鮮紅,癢痛相間,或伴身熱,淋巴結(jié)腫大,口干不思飲,小便黃,大便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或滑數(shù)。 可選藥物:首選賽金化毒散,口服,1歲以內(nèi),每回1/4袋(每袋0.5克);1至3歲,每回1/2袋;3至5歲,每回2/3袋;5歲以上小兒,每回一袋。每天兩至三次。若水皰未破者,可用青黛散以芝麻油調(diào)涂患處;破爛流黃水者,以青黛散或濕疹散干粉撒布瘡面;膿痂較厚,膿皰數(shù)目少者,用紅油膏摻九一丹外貼,或用顛倒散洗劑外搽患處,每天4至5次,痂脫即愈。若溫邪入里引起的高熱、煩躁不寧諸狀,宜服牛黃清熱散,每回1.5克,每天兩回,1歲以下小兒酌減。 提醒:本病多由兒童臟氣不充,或喂養(yǎng)失調(diào),積食停飲,脾胃蘊濕化熱,又值濕熱交蒸季節(jié),濕熱毒邪侵襲肌表,充斥肺衛(wèi),郁于肌膚而發(fā)病,治宜清熱化濕,涼血解毒。寒金化毒散功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于小兒毒火內(nèi)熱諸癥,內(nèi)服外用均顯良效,故為首選。若本病兼見高熱,煩躁不寧,甚則驚風抽搐,佐服牛黃清熱散,可奏清熱化痰止痙之效。黃水瘡為皮損性皮膚病,具有傳染性,并注意調(diào)護,預防傳染。 黃水瘡主要是濕熱毒邪蘊蒸,損傷皮膚所致,內(nèi)外合治,總以清熱利濕解毒為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