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呀 作者:張晶 今天。第一次午后不想讀詩 于我而言是件難能可貴的事 睡午覺也好,賞花也好,品酒也好,聊天也好 這些無異于是件快樂的事 都是一種精神的愉悅,一種升華 我為午睡擊掌 通過午睡,解除緊張、壓力給我?guī)淼你紤?,淡化睡眠為我雕刻的花痕,加深一朵花的明亮與歡唱 我被春情絕唱點燃 誰沒有流金歲月的笑魘 誰沒有皚皚白霧的繚繞 誰沒有蹉跎香茗的清廖 歲月已然點破現實的陰冷與刁酸的額頭 不是看不清尸體上的銹漬與木乃伊上的跋扈 不是不懂冷風卷起的事物,水下深埋的誘餌 有害于雪花咬破的傷口 時光熨燙的生命容的了這些定語存在 沒有一個象形文字說出,我胸口的澎湃 我的意思是:再惡臭的事物也一樣自己滾出手掌 嫩綠一樣發(fā)出新芽 我被濃濃的圣迷夕吸引 潤滑的口感死死地拴住我的雙唇,它的智慧在我的血管里回蕩,告訴我一個是容顏,一個是暮晚;一個是風暴,一個是裊裊晨曦。像一位喜水的老者,光是永恒的 聊天自然也是茶余飯后的甜點 它洋洋灑灑的傾斜,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還有為人的自己 這一一話題,像是無邊的天 深陷迷糊和憔悴的燭光暗影之中 生疼的詞匯無一不戳穿自我的慘白 憂傷時而出入眼簾 潮紅時而襲上臉頰 心跳時而無處躲藏 這平仄起伏的春天,就是易安君活在今日也難敵這月中的斷腸 我懷疑春的隱秘性,和諧了掌聲的圈套和煙圈的詭異 山南海北的話題,像聊天凸起的棋子 開放著,顫栗著 暈暗的燈光下,我常常迷失在詩行里 不說孤獨,不問希拉娜清單、色彩和桃花的心事 詩歌是我的情人嗎? 有時有些憎惡有些恨 詩歌為我做了些什么? 寂寞的深夜,多情的眼淚,見行見瘦的倒影 我憎惡它踩著喉嚨的裝腔作勢 它有時又像我的愛人 它占有我的生命,我的肉身,我的血液,我的疼痛 它用柔情明亮我的潮水,此起彼伏 在月亮柔和的光線中 清冷描述了兩座大山的守望 我坐在地平線中央 一只耳朵被光暈咬住,一只耳朵被鼾聲拉響 有人說,一粒沙的重量大過一片海 Ok,ok!新綠頂開了花瓣 也就征服了世界。我是與黑夜同行的人 我袒露胸脯,我開滿善果,我用盡排比句為你歌唱 仿佛赤身裸體的小草 瘋狂又平心靜氣 坐在春天的午后 美利堅西部午后的腳下 一個湛藍碧綠,氣息清爽,一段向上的花影里 欣賞春風從晨曦吹到夕陽西落 欣賞霧氣從山巔覆蓋至峽谷 阿爾卑斯山掩映的光照和塵埃的撲朔迷離 為了我而更加明澈的信仰 它們保持沉默、深綠、蕩動 甚至坐在浪花上熠熠發(fā)光 啊,美麗呀! 這包含一不小心就生銹的身體 這種滿垂柳,種滿花間詞的湖水 讓你撫摸,給你愛情 ——這難以言表熾熱的愛情 還有什么比這奇跡更為現實的? 我居住在唯物主義的鏡像里 顛覆人妖重疊的假象 展開那件濕漉漉的外衣 我不再揭曉陰暗深處的模糊不清 不再看重山石隱退的輪廓和夕霞與暗夜赤條條的勾肩虛偽 一滴水總要滴落 總要傾聽花……開……花……落…… 我站在傾聽者的一邊 聆聽科羅拉多講述的深度與寬度 講述的裂變與猙獰岬角 聆聽影子的叫喊,煙霧的黃昏和勁風的肆虐 我有條不紊的梳理午后的思緒 我十分清楚自省和知覺的內涵 清楚靈魂的秀色,肉體羽化后的裂縫 我久久凝望它明亮的悲傷,充滿野心的背影 不可抗拒的光輪透過窗臺靠近自己 是那么的安詳,如同一個神祗的降臨 啊,美麗呀! 在陣雨般飄散的美麗里我無法解救自己 無法闡述這美麗的完整性、細小的愿望和持久的島嶼 在寫滿神秘,長滿荊棘的詩行中,詞匯鳴囀著 像飛翔著的小鳥,又像好奇的幼童,卑微著 漂泊的那朵酡紅 在溪流和山脈,在春天畫卷中飛來飛去 美麗的身影,碧綠有聲 原作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4956f0102e885.html 張晶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dsunny =================================================== 盧輝點評: “我胸口的澎湃”是張晶《美麗呀》的一句詩,較好呈現了這首詩的“情感具形”。我一直在想,這么長的一首詩從頭至尾沒有“物象”的導入或牽引,單靠“美麗”的自明與朗照來推進情感的精進,這需要多么強的“情感內力”呀!偏偏張晶在一次“消費午睡”的精神戰(zhàn)役中拉響了生命“影子的叫喊”。的確,我曾寫過《四個時辰以及寧靜》組詩,也對午后這個時辰給予“神啟般”的打量,可以說與張晶有著同樣的感悟:即宗教上的罪感,對現實的惆悵,遁世的態(tài)度,沉醉般的意志享受,而這一切“共享”在張晶的《美麗呀》表現得十分搶眼:“我被春情絕唱點燃/誰沒有流金歲月的笑魘/誰沒有皚皚白霧的繚繞/誰沒有蹉跎香茗的清廖/歲月已然點破現實的陰冷與刁酸的額頭/不是看不清尸體上的銹漬與木乃伊上的跋扈/不是不懂冷風卷起的事物,水下深埋的誘餌/有害于雪花咬破的傷口/時光熨燙的生命容的了這些定語存在/沒有一個象形文字說出,我胸口的澎湃/我的意思是:再惡臭的事物也一樣自己滾出手掌/嫩綠一樣發(fā)出新芽”。是呀,在張晶看來,意志生命本體自身就是詩一般地沉醉、升騰、勃發(fā)。她的詩有一種超個人、超主體的原始般的充滿激情的“精神實體”,這個實體是永動和矛盾、苦惱和極樂的“交織物”,只有它能使感性個體深摯和堅強。其實,一位詩人的使命就是把自身中蟄伏著的生命力發(fā)揮出來,從而與超個體的生命本體合歡,這本身就是澎湃的詩,張晶的《美麗呀》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并以富于弘大、沉醉、華美的生命為追索的境界:“啊,美麗呀!/在陣雨般飄散的美麗里我無法解救自己/無法闡述這美麗的完整性、細小的愿望和持久的島嶼/在寫滿神秘,長滿荊棘的詩行中,詞匯鳴囀著/像飛翔著的小鳥,又像好奇的幼童,卑微著/漂泊的那朵酡紅/在溪流和山脈,在春天畫卷中飛來飛去/美麗的身影,碧綠有聲”。不錯,詩人因天稟生命力而具有無限開發(fā)的可能性:我,永遠在創(chuàng)造,在促進生存;我,萬物之母,隨時用這形象的變化來滿足自己。正如尼采所言:生命力本體本身就是詩,就是美。 原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76280102ecft.html 盧輝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luhui2003 =================================================== 精神的放逐與詩意“烏托邦”的尋求 ——讀張晶《美麗呀》 趙目珍(北殘) 《美麗呀》一連讀了三遍,昨日讀,未曾下手梳理。今日讀,正應著明媚的春光,“美麗呀”恰合時宜。 《美麗呀》一詩,在我看來,乃是作者在大洋彼岸的一次精神放逐,其間洋溢的情感、詩思無不耀示著“快意”與“哀愁”。從整體看,詩歌的基調略帶哀傷,因為自始至終,詩人都沒有從“美麗呀”的“哀傷”中走出。其實,這“詞匯鳴囀的”詩篇,乃是詩人將精神放逐到“理性追求”之中,在這里“放逐”并不意味著解放,相反卻成為一種對自我靈魂的大營救。盡管詩人自己說是在“有條不紊地梳理午后的思緒”,其實這“有條不紊地梳理”恰似一次理性化的精神“遠游”。 當下詩歌的寫作,常有一種返回內心、返回生存現場的潮流。此詩雖然是對“美麗的完整性、細小的愿望和持久的島嶼”的向往,然而卻并非形而上的抽象體驗。相反,詩歌的寫作正是從當下出發(fā)的。盡管詩人自己開篇便說:“今天。第一次午后不想讀詩/于我而言是件難能可貴的事/睡午覺也好,賞花也好,品酒也好,聊天也好/這些無異于是件快樂的事/都是一種精神的愉悅,一種升華”,然而詩人終究還是盤桓在對這首詩的營造之中。 就整體構劃而言,我以為詩歌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1-5節(jié)為第一部分,而第1節(jié)起總領第一部分的作用。因為第2-5節(jié),大抵正是圍繞“睡午覺”、“賞花”、“品酒”、“聊天”展開的。第6節(jié),詩人轉入對“詩”的迷失的書寫。就詩的整體而言,這一節(jié)與其他部分似乎分離了。其實詩人正是想接著第2-5節(jié)的展開,從反面來申述“不想讀詩”這樣“難能可貴的事”其實是很難存在的。由此,我們可以反觀詩人對詩恰恰是深陷其中的。如果要找一個術語來解釋這種現象,我想到了米蘭·昆德拉小說理論中的一個詞:“離題”。根據米蘭·昆德拉的闡釋,“離題”并非真正離開本體,相反,其意恰是離開對外圍“故事”的敘述而直達作家要闡釋的內在的深層的東西。我覺得,第6節(jié)正是詩人脫離了對詩的外在的書寫,而直接進入了對詩本身的探尋,表達了作者對詩本身的看法。從第7節(jié)開始至結尾為第二部分,而第7節(jié)是一個過渡,第8-11節(jié),為“美麗呀”的主體。盡管第8-11節(jié)之中還處處滲透著詩人的理性思考,但正如“美麗呀”三字所耀示的,這4小節(jié)的文字充滿著唯美色彩,讀來確實“都是一種精神的愉悅,一種升華”。 作者在詩中曾言自己“深陷迷糊和憔悴的燭光暗影之中”,但《美麗呀》一詩無疑表達出詩人——尤其是一位女性詩人對“美麗的完整性”的熱切追求。這“美”既有著“靈魂的秀色”,同時也帶著“肉體羽化后的裂縫”,詩人“久久凝望它明亮的悲傷,充滿野心的背影”。就詩人本身言,詩人無疑是要彌合這靈魂與肉體的裂縫的,這是出于人之自然本性的理性思索;然而就詩本身言,卻正是這“裂縫”造就了詩的“美麗”,這似乎又是“詩”的悖逆人性處。就此矛盾而言,詩本身的“烏托邦”與人本性的“烏托邦”好像是分離的。 原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661ee0102e6wg.html 趙目珍博客:http://blog.sina.com.cn/zmzlong ===================================================== 讀張晶老師《美麗啊》的感想 岸芷汀蘭戀歌 女性的特征敏感,細膩,而有思想的女詩人觸感與痛感尤甚。從張晶老師的詩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這一點,除此之外,張晶老師的思想開闊,大氣,獨到。而這些游若絲絮的感觸要以詩歌的形式精準地表達出來,無異于沙里淘金。這既需要生活經驗,善于領悟,又需要詩寫功底。 我記得讀過席慕容的一段文字:“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層,而是在極深極深的內里。 它不常顯露,是很難用語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質素,我們只能偶爾透過直覺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從靈魂深處隱約傳來的呼喚。 ”可見這感知的“直覺”,也是種很難去界定的東西。 語言靈活多變,新穎,細膩,獨到,富有張力,余味空間,敏銳的捕捉靈魂深處的顫栗,物象與心象如流水般切換,流暢,讓讀者不由自主地隨著作者的思緒起伏跌宕。采用隱喻、象征、悖論、等多種手法構成形象活力,構建詩歌空間,從而完成思想的提升。 邏輯的悖論,現實的反諷,角色的矛盾,形與意交融,重疊,轉換自如,引發(fā)讀者的審美情趣、哲學思考、現實反思。 岸芷汀蘭戀歌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99465963 ================================================= 有多少澎湃可以燦爛
當然,這首詩存在著一些天然的不足,我個人不欣賞太鋪陳的寫法,也許是個人的趣味使然,其實詩歌說到底是個無法向外宣講的話題,更不要說藝術趣味的統(tǒng)一。詩人谷禾說:“詩,一說就錯”,我個人也是感覺如此。詩的寫作是最“個人化”的(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個人”化)行為。張晶的一些較短的詩如《生日快樂》、《墓志銘》、《碎河中的夢幻》、《梅花》等中,可明顯看出張晶是位把抒情性試圖上升到象征高度的詩人。她說自己“不要什么高度/我只要虔誠于寒風之上”(《梅花》),又說:“我想刪除昨日/留下今天/制作翅膀,礁石的不朽”。目前,張晶正處于藝術經驗的特殊積淀期,她把生命主體性體現為自由的藝術精神,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張晶會有新的突破。
原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4956f0102e8ej.html 馬啟代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007954985 ---------------------------------------------------- 歡迎愛好詩歌及詩歌評論的朋友們踴躍投稿、薦稿! 歡迎有相同愛好、自愿無償付出時間、精力的朋友們加盟編輯! 歡迎鏈接本刊、轉載本刊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