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花兒的芬芳,有這樣一個身影向我們緩緩走來。 它身高22.6厘米,通身漆黑,纖細的腰肢在圈足底座和細管形高柄的支持下,穩(wěn)穩(wěn)地支撐著擁有寬斜口沿的深腹杯身。
它漸漸走近,那精致的裝飾紋飾和鏤空設計讓人不禁贊嘆連連。在細柄中部匠人使其中空并裝飾以細密的鏤孔,像籠子一樣,給人以莊嚴的視覺體驗。為了避免因上寬下細的結構而導致的重心不穩(wěn),匠人在籠內放置了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fā)出輕脆的響聲,當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wěn)定重心的作用。
它走到了人群的面前,給予了學者觸摸它,研究它的權利。它被學者稱為蛋殼黑陶高柄杯,是陶器中擁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的黑陶中的一員,也是泥質、夾砂、細泥三種黑陶中質地最為細膩的細泥黑陶。 在學者的不斷努力下,黑陶的身世面紗被人們緩緩揭起。黑陶制造工藝被有關學者分為六個步驟,分別是泥料制備、分段成型、精細雕刻、粘結一體、入窯燒制、打磨拋光等。從這些復雜而繁多的工藝可以看出黑陶是一類精致的陶器。 黑陶的用土雖然沒有瓷器高嶺土的細膩,但與其他類陶器用土相比嬌氣了不少。黑陶選用的泥土多來自于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經過黃河流水的不斷沖刷和重力沉積,深層的泥土土質十分細膩、無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種礦物元素。經挑選后的泥土先經歷一道晾干工序,后用紗布過濾,鞣制排出氣體和雜質后制成泥坯。經過手工拉坯造型,用貝殼或其他較為細致的物品反復壓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鏡。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運用線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絢麗神秘的圖案。經過燒制的它還要經歷一道獨特的滲碳工藝,給器物表面染上顏色,產生黑如漆的顏色效果。
蛋殼黑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志性陶器,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它以造型和工藝見長,風格簡潔爽利,是當時人們樸實無華的審美觀念的一種反映。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聆聽。 參考文獻: 《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柄杯研究》 趙超超 《黑陶的制作》 侯燁琦 主持人、剪輯:谷子 作者、編輯:木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