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新讀06
顏氏家訓·風操第六
陳敏昭
(三門峽上陽書院
472000)
【題之意】 《風操》篇論述了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必須講究門風節(jié)操,充分地論述了對孝、名諱、稱謂等流行風尚的看法,認為講究門風節(jié)操是符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但是,為了個人的榮譽或者名聲而荒廢棄業(yè)務、遠離社會現(xiàn)實是不可取的,是值得商榷的。 【原文】 吾觀《禮經》①,圣人②之教:箕帚匕箸③,咳唾唯諾,執(zhí)燭沃盥,皆有節(jié)文④,亦為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為節(jié)度⑤,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⑥。而家門⑦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⑧,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⑨,不勞翰墨。汝曹生于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注釋】 ①《禮經》:指《禮記》。②圣人:道德智能極高的人。③匕箸:勺、匙、筷子之類的取食用具。④節(jié)文:節(jié)制修飾。⑤節(jié)度:調度,權衡。⑥風操:風度節(jié)操。⑦家門:家庭。⑧阡陌:本指田間縱橫交錯的小路。此處是途經的意思。⑨蓬生麻中:語出《荀子·勸學》,此處比喻人受環(huán)境的影響。 【今譯】 我看那《禮經》,上面有圣人的教誨:為長輩清掃穢物時應該怎樣使用撮箕掃帚,進餐時應該怎樣選擇匙子、筷子,在父親公婆面前應該持怎樣一種行為姿態(tài),酒席宴會上應該有些什么規(guī)矩,服侍長輩洗手又應該怎么進行,都有一定的節(jié)制規(guī)范,說得也特別周詳。但這部書已經殘缺,不再是全本;有些禮儀規(guī)范,書上也沒有記載,有些則需根據(jù)世事的變化作相應調整,博學通達的君子,自己去權衡度量,遞相承受而推行之,因此人們就把這些禮儀規(guī)范稱為士大夫風操。然而各個家庭自有不同,對所見到的禮儀規(guī)范看法不同,但它們的大致路徑還是清楚的。我過去途經江南的時候,對這些禮儀規(guī)范耳聞目睹,早已深受其熏染,就如同蓬蒿生長在麻之中,不用規(guī)范也長得很直一樣。你們生長在戰(zhàn)亂年代,對這些禮儀規(guī)范當然是看不見也聽不到的,因此我姑且把它們記錄下來,以此傳示子孫后代。 【原文】 《禮》曰:“見似目瞿,聞名心瞿①?!庇兴杏|,惻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②之地,幸須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③?!币嬷劽?,須有消息,不必期于顛沛而走也④。梁世謝舉,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為世所譏。又有臧逢世,臧嚴⑤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元經牧⑥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⑦,競修箋書,朝夕輻輳,幾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⑧,不省取記,多廢公事,物情⑨怨駭,竟以不辦而還。此并過事也。 【注釋】 ①見似目瞿,聞名心瞿:這兩句出自《禮記·雜記》。意謂,看到容貌與父母相似的人就目驚,聽到和父母相同的名字就心驚。②從容平常:正常情況。③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意思是說,做文章時用到本應避諱的字可以不避諱;在宗廟里祭祀時,祭祀者(指小輩)可以稱被祭者的名字而不必避諱;在君主面前不應避自己父祖的名諱。④期:一定要。顛沛:傾跌,腳步忙亂不穩(wěn)。此處用來形容聞先人名諱后立即趨避的狼狽相。⑤臧嚴:字彥威。梁朝文士。幼有孝性,孤貧勤學,行止書卷不離手。⑥經牧:經略治理。也就是任刺史。⑦民庶:民眾。⑧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臧逢世因父名為“嚴”,因此見到寫有“嚴寒”二字的書信就對著流淚。⑨物情:即人情。 【今譯】 《禮記》上說:“看見與過世父母相似的容貌,聽到與過世父母相同的名字,都會心跳不安。”這主要是因為有所感觸,而引發(fā)了內心的哀痛。如果在氣氛和諧的地方發(fā)生這類事,可以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遇到實在無法回避的,也應該忍一忍。就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有酷似過世父母的,難道你能因此而一輩子傷心斷腸,同他們絕交嗎?《禮記》上還說過:“寫文章時不用避諱,在宗廟祭祀不用避諱,在國君面前不避私諱?!边@就讓我們進一步懂得了在聽到先人的名字時,應該先斟酌一下自己應當采取的態(tài)度,不一定非得立馬窘迫趨避不可。梁朝的謝舉,他很有聲譽,但聽到別人稱先父母的名字就要哭,引得世人對他譏笑。還有一位臧逢世,是臧嚴的兒子,其人特別愛好學習,修養(yǎng)品行,不失書宦人家的門風。梁元帝任江州刺史時,派他到建昌督促公事,當?shù)乩杳癜傩占娂妼懶艁砗?,信函集中到官署,堆得案桌滿滿的。這位臧逢世在處理公務時,凡見信函中出現(xiàn)“嚴寒”一類字樣,必然對之掉淚,不再察看回復,所以經常耽誤公事。人們對此既不滿又感到詫異,他最終因不會辦事被召回。以上所舉都是些避諱不當?shù)睦印?span lang="EN-US"> 【原文】 近在揚都①,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沈氏交結周厚,沈與其書,名而不姓②,此非人情也。 【注釋】 ①揚都:東晉、南朝的京城建康,舊名建鄴,即今江蘇南京市。因系揚州治所,所以稱“揚都”。②名而不姓:署上名而不寫姓。因為其人姓沈,“沈”與“審”同音,寫上“沈”字就犯了對方的諱。 【今譯】 最近在揚都,有位讀書人忌諱“審”字,他與一位姓沈的士人交情很深厚,姓沈的給他寫信,落名時只寫名而不寫姓,這就不近人情了。 【原文】 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①以代換之:桓公②名白,博③有五皓之稱;厲王④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為布皓,呼腎腸為腎修也。梁武⑤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⑥其義?;蛴兄M云者,呼紛紜為紛煙;有諱桐者,呼梧桐樹為白鐵樹,便似戲笑耳。 【注釋】 ①同訓: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訓,指詞義解釋。②桓公:即齊桓公(?—前643)。春秋時齊國國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即位后,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尊王攘夷”,借以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③博:博戲,舊時一種棋局。④厲王:即淮南王劉長(前198—前174)。漢高祖少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封。文帝即位后,驕橫不法,因陰謀叛亂被拘,貶謫于途中不食而死。⑤梁武:即梁武帝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在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此前曾任齊朝雍州刺史,鎮(zhèn)守襄陽。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信奉佛教。長于文學,精樂律,善書法。⑥乖:違背。 【今譯】 現(xiàn)在凡是要避諱的字,都得用它的同義詞來替換:齊桓公名叫小白,所以五白這種博戲就有了“五皓”這個稱呼;淮南厲王名長,所以“人性各有長短”就說成“人性各有修短”。但還沒有聽說過把布帛叫做布皓,把腎腸叫做腎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練,因此他的子孫都把練稱作絹,然而把銷煉物稱為銷絹物,恐怕就有悖于這個詞的含義了。還有那忌諱云字的人,把紛紜稱作紛煙;忌諱桐字的人,把梧桐樹叫做白鐵樹,就像在開玩笑了。 【原文】 今人避諱,更急于古。凡名子者,當為孫地①。吾親識②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和、諱禹,交疏造次③,一座百犯,聞者辛苦,無僇賴焉。 【注釋】 ①凡名子者,當為孫地:為兒子取名字時,要為孫子輩著想。意思是不要讓孫子為父親名諱為難。②親識:即親友。六朝人習慣用語。③交疏:指相交疏遠的人。造次:倉卒,急遽。 【今譯】 現(xiàn)在的人避諱,比古人更為嚴格。那些為兒子取名字的人,應該為他們的孫子留點余地。我的親屬朋友中有諱“襄”字的、諱“友”字的、諱“同”字的、諱“清”字的、諱“和”字的、諱“禹”字的。大家湊在一起時,交往比較疏遠的人一時倉促,講出話來總是難免冒犯眾人,聽話的人感到傷心,讓人無所適從。 【原文】 昔司馬長卿慕藺相如①,故名相如,顧元嘆②慕蔡邕,故名雍,而后漢有朱倀③字孫卿,許暹字顏回,梁世有庾晏嬰、祖孫登,連古人姓為名字,亦鄙事也。 【注釋】 ①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臣。因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之功,被趙王任為上卿。對同朝大臣廉頗容忍謙讓,使其愧悟,成為團結御侮的知交。②顧元嘆:顧雍(168—243),字元嘆,三國吳郡吳縣(今屬江蘇)人。出身江南士族。初為合肥長。孫權稱帝后,被任命為丞相,在吳國執(zhí)政達十九年。③朱倀:字孫卿,東漢壽春人。官至公卿。原文為“朱張”,據(jù)《后漢書·順帝紀》注,此人為“朱倀”。 【今譯】 從前司馬長卿欽慕藺相如,因此就改名為相如,顧元嘆欽慕蔡邕,因此就取名為雍,而后漢有朱倀字孫卿,許暹字顏回,梁朝有庚晏嬰、祖孫登,這些人把古人姓名都作為自己的名字,也太卑賤了。 【原文】 昔侯霸①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②稱其父為家父,母為家母;潘尼③稱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云“家”者;田里猥人④,方有此言耳。凡與人言,言已世父⑤,以次第⑥稱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子⑦:已嫁,則以夫氏稱之,在室⑧,則以次第稱之。言禮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孫不得稱家者,輕略⑨之也。蔡邕書集,呼其姑姊為家姑、家姊;班固⑩書集,亦云家孫;今并不行也。 【注釋】 ①侯霸(?—37):字君房,東漢河南密縣人。漢初為尚書令。他熟知舊制,收錄遺文,條奏前代法令制度,多被采行。后為大司徒,封關內侯。②陳思王:三國曹魏詩人曹植(192—232),字子建,譙(當今安徽亳縣)人。曹操之子。封陳王,死后謚“思”,人稱陳思王。有《曹子建集》。③潘尼(約250—約33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當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有《潘太常集》。④田里:指農村里。猥人:鄙俗之人。⑤世父:伯父。⑥次第:排行。⑦女子子:女性孩子,女兒。⑧在室:指女子未出嫁。⑨輕略:輕視忽略。⑩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扶鳳安陵(當今陜西咸陽東北)人?!稘h書》的撰寫者。善于作賦,有《兩都賦》等存在。又著有《白虎通義》。 【今譯】 先前侯霸的子孫稱其祖的父親叫家公;曹植稱他的父親叫家父,母親叫家母;潘尼稱他的祖父叫家祖。舊時的人就是這種稱呼法,在今天的人看來就為笑柄了?,F(xiàn)在南北各地風俗,提到祖父母及雙親,沒有冠之以“家”的;只有山村野夫,才會這樣稱呼。凡是與別人談話,涉及自己的伯父,就按父輩排行的次序稱呼。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為伯父尊于父親,所以不敢稱“家”。凡是說到自己的姑表姊妹,已經出嫁的,就以她丈夫的姓氏來稱呼她;還未出嫁的,就按兄弟姊妹的排行次序來稱呼她。因為女子嫁給婆家,不能稱“家”。對于子孫不可稱“家”的原因,是為了表示對他們的輕視。蔡邕的書集中,稱他的姑、姊為家姑、家姊;班固的書集中,也說到家孫;現(xiàn)在都不用這種稱呼了。 【原文】 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書①,稱彼之母與自稱已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注釋】 ①王羲之(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工書法,尤擅正、行,為歷代學書者所崇尚。書跡刻本甚多。書:書信。 【今譯】 凡與人講話,提到對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長姑,都應在稱呼前面加“尊”字,從叔父母以下,則在稱呼前面加“賢”字,這是為了表示尊卑區(qū)別。王羲之的書信,稱呼別人的母親和稱呼自己的母親時都一樣,前面不另加尊字,今人認為不該這樣。 【原文】 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穀①,自茲以降,雖孔子圣師,與門人②言皆稱名也。后雖有臣仆之稱,行者蓋亦寡焉。江南輕重③,各有謂號④,具諸《書儀》⑤;北人多稱名者,乃古之遺風,吾善其稱名焉。 【注釋】 ①不穀(gǔ):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②門人:弟子,學生。③輕重:此處指地位高低。④謂號:稱號,別名。⑤《書儀》:指當時記述禮節(jié)的書?!端鍟そ浖尽防锸珍浟瞬坛?、謝元、王宏、唐瑾等人撰寫的書儀,后均失傳。 【今譯】 過去,王公諸侯都自稱孤、寡、不穀,從那以后,縱使是孔子那樣的至圣先師,與弟子談話時也都自稱名字。后來雖然有人自稱臣、仆,但這樣做的人卻是仍然不多。江南的人是不論地位高低,都各有稱號,這均記載在《書儀》這種書中。北方人自稱名字,這是古人的遺風,我贊成他們自稱名字這樣的做法。 【原文】 言及先人,理當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江南人事不獲已①,須言閥閱②,必以文翰,罕有面論者。北人無何③便爾話說,及相訪問。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諸己,則當避之。名位未高,如為勛貴所逼,隱忍方便④,速報取了;勿使煩重,感辱祖父。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jié),皆變于常。若與君言,雖變于色,猶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北土風俗,都不行此。太山羊侃⑤,梁初入南;吾近至鄴,其兄子肅訪侃委曲,吾答之云:“卿從門中在梁,如此如此?!泵C曰:“是我親第七亡叔,非從也?!弊嫘⑨缭谧戎巷L俗,乃謂之云:“賢從弟門中,何故不解?” 【注釋】 ①不獲已:不得已,沒辦法。②閥閱:亦作“伐閱”。本指功績和資歷。此處指家世。③無何:無故,沒有事由。④隱忍方便:隨機應變或見機行事之意。隱忍,勉力含忍,不露真情。方便,機會。⑤太山:即“泰山”。郡名。楚、漢之際置郡,境內因有泰山而得名,治所位于博縣(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后移至奉高(位于今泰安東南)。羊侃:字祖忻,南朝梁甫人。少博學。自魏歸梁,授徐州刺史,累遷都官尚書。性情豪侈,窮極奢靡。 【今譯】 說到先人的名字,按道理應當產生哀念之情,這在古人是不難的,而今天的人卻感到不那么容易。江南人除非事出不得已,否則,在與別人談及家世的時候,一定是以書信往來,很少當面談及的。北方人無緣無故想找別人聊天,就會到家相訪,那么,像當面談及家世這樣的事,就不可施加給別人。如果別人把這樣的事施加給你,你就應當設法回避。你們名聲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權貴所逼迫而必須談及家世,你們可以隱忍敷衍一下,盡快結束談話;不要煩瑣重復,以免有辱自家祖輩父輩。如果自己的長輩已經逝世,談話中必須提到他們時,就應該表情嚴肅,端正坐姿,口稱“大門中”,對伯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對已過世的兄弟,則稱兄弟的兒子“某門中”,并且要各自按照他們的尊卑輕重,來確定自己表情上應該掌握的分寸,與平時的表情要有所區(qū)別。如果是同國君談話提及自己過去的長輩,雖然表情上也有所改變,但還是可以說“亡祖、亡伯、亡叔”等稱謂。我看見一些名士,與國君談話時,也有稱他的亡兄、亡弟為兄之子“某門中”或弟之子“某門中”的,這是不夠妥帖的。北方的風俗,就完全同這不一樣。泰山的羊侃,是在梁朝初年到南方來的。我最近到鄴城,他侄兒羊肅來訪我,問及羊侃的具體情況,我答道:“您從門中在梁朝時,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羊肅說:“他是我的親第七亡叔,不是從?!弊嫘⑨绠敃r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風俗,就對羊肅說:“就是指賢從弟門中,您怎么不了解?” 【原文】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從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其母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與他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人多呼為侄。案《爾雅》、《喪服經》、《左傳》①,侄雖名通男女,并是對姑之稱。晉世已來,始呼叔侄;今呼為侄,于理為勝也。 【注釋】 ①案:考證?!稜栄拧罚何覈钤缃忉屧~義的專著。由漢初學者綴緝周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后升格為經,成為《十三經》之一?!秵史洝罚杭础秲x禮》中的《喪服》篇。 【今譯】 古時的人都稱呼伯父、叔父,而現(xiàn)在多只單稱伯、叔。叔伯兄弟、姊妹死去父親后,在他們面前,稱他們的母親為伯母、叔母,這是沒有辦法回避的。兄弟的兒子死了父親,你與別人談話時,當著他們的面,稱他們?yōu)樾种踊虻苤?,頗不忍心;北方大多數(shù)稱他們?yōu)橹丁0矗涸凇稜栄拧贰秵史洝贰蹲髠鳌分T書中,侄這個稱呼雖然男女都可以用,但都是對姑而言。從晉代開始,才稱叔侄?,F(xiàn)在統(tǒng)稱為侄,從道理上說是恰當?shù)摹?span lang="EN-US"> 【原文】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①,不可濫也。無風教②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與祖父母同,使人為其不喜聞也。雖質于面,皆當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皆當加其次第以別之;父母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以別之;父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皆當加其爵位若姓以別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注釋】 ①粉墨:本指白、黑兩種顏色。此處是區(qū)別之意。②風教:風俗、教化。此處有教養(yǎng)之意。 【今譯】 凡是親屬的名稱,都應該有所區(qū)別,不能濫用。沒有教養(yǎng)的人,在祖父祖母去世后,對外祖父外祖母的稱呼與祖父祖母一個樣,教人聽了不順耳。雖是當著外公外婆的面,在稱呼上都應加“外”字以此表示區(qū)別;父母親的伯父、叔父,都應該在稱呼前加上排行順序以此表示區(qū)別;父母親的伯母、叔母,都應該在稱呼前面加上她們的姓以此表示區(qū)別;父母親的子侄輩的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以及他們的從祖父母,都應該在稱呼前面加上他們的爵位和姓以此表示區(qū)別。河北的男子,都稱外祖父、外祖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的鄉(xiāng)間也是這樣稱呼。用“家”字代替“外”字,這我就不明白了。 【原文】 凡宗親世數(shù)①,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②者,通呼為尊,同昭穆③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當時雖為敏對,于禮未通。 【注釋】 ①宗親:同母兄弟。此處引申為同宗親屬。世:父子一輩為一世。②秩:官吏的奉祿。引申為官吏的職位或品級。③同昭穆:這里指同一個祖宗。 【今譯】 宗族親屬的世系輩數(shù),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的風俗,從此以往,對官職高的,通稱為尊,同一個祖宗的,雖然隔了一百代,但照樣稱為兄弟;如果對外人介紹,則都稱作族人。河北地區(qū)的男子,雖然已隔二三十代,但照樣稱從伯從叔的。梁武帝曾經問一位中原人說:“你是北方人,為什么不懂得有‘族’這種稱呼呢?”他回答說:“骨肉的關系容易疏遠,因此我不忍心用‘族’來稱呼。”這在當時雖然是一種機敏的回答,但從道理上講卻是不通的。 【原文】 古者,名以正體①,字以表德②,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③??鬃拥茏佑浭抡?,皆稱仲尼;呂后微時④,嘗字高祖⑤為季;至漢爰種⑥,字其叔父曰絲⑦;王丹⑧與侯霸子語,字霸為君房;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為字,字固呼為字。尚書王元景⑨兄弟,皆號名人,其父名云,字羅漢,一皆諱之,其余不足怪也。 【注釋】 ①正體:表明自身。②表德:表示德行。③為孫氏:指用“字”作為孫輩的氏,如魯國公子展之孫無駭卒,魯隱公用公子展的“字”稱無駭這一支為展氏。在當時,姓和氏是有區(qū)別的,自秦漢以后區(qū)別取消,均通稱姓而不再稱氏了。④呂后:西漢高祖的皇后呂雉(前241—前180),字娥姁。其子(惠帝)即位,她掌實權?;莸鬯篮螅R朝稱制,并分封諸呂為王侯,共掌政十六年。微時:微賤而未富貴的時候。⑤高祖:即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一作前247—前195),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在位期間,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以秦律為根據(jù),制定《漢律》九章。⑥爰種:西漢大臣爰盎之侄。⑦絲:即爰盎(?—前148),字絲。西漢大臣。⑧王丹:字仲回,東漢京兆下筦(位于今陜西渭南東北)人。事王莽為大司空。封輔國侯。⑨王元景:即王昕,字元景,北朝北齊人。與其弟王莽均好學有名望。 【今譯】 從前,名是用以表明自身的,字是用以表示德行的,名在形體消亡后就應對之避諱,字卻可以作為孫輩的氏??鬃拥牡茏釉谟涗浛鬃拥难孕袝r,均稱他為仲尼;呂后貧賤的時候,曾經稱呼漢高祖劉邦的字叫季;到漢代的爰種,稱呼他叔叔的字叫絲;王丹與侯霸的兒子談話時,稱呼侯霸的字叫君房;江南一直到今天不避諱稱字。河北的士大夫們對名和字全都不加區(qū)別,名也稱作字,字當然就稱作字。尚書王元景兄弟倆,都被稱作是名人,他倆的父親名云,字羅漢,他倆對父親的名和字全都加以避諱,其他的人諱字,就不足為怪了。 【原文】 《禮·間傳》云:“斬缞①之哭,若往而不反②;齊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③;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fā)于聲音也?!薄缎⒔洝发茉疲骸翱薏粋芒荨!苯哉摽抻休p重質文之聲也。禮以哭有言者為號⑥;然則哭亦有辭也。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山東⑦重喪,則唯呼蒼天,期功⑧以下,則唯呼痛深,便是號而不哭。 【注釋】 ①斬缞:喪服的一種。舊時依據(jù)與死者關系親疏,喪服分斬缞、齊缞、大功、小功、緦麻五等。斬缞是喪服中最重的一種,服期三年。②往而不反:比喻,只想哭得一死了之。③三曲而偯:形容拖著長腔哭聲不止。偯,哭的余聲。④《孝經》:儒家經典之一。⑤哭不偯:意思是說,哀哭不拖余音。⑥禮:此處指喪禮。號:大聲哭。⑦山東:太行、恒山以東,即河北之地。⑧期功:喪服等級中服期為一年的大功和小功。 【今譯】 《禮記·間傳》上說:“披戴斬缞孝服的人,一聲痛哭便至氣竭,仿佛再回不過氣來似的;披戴齊缞孝服的人,悲聲陣陣連續(xù)不停;披戴大功孝服的人,其哭一聲三折,余音猶存;披戴小功、緦麻孝服的人,臉上顯出哀痛的表情也就可以了。這些就是哀痛之情通過聲音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狀況?!薄缎⒔洝飞险f:“孝子痛哭父母的哭聲,氣竭而后止,不會發(fā)出余聲?!边@些話都是論說哭聲有輕微、沉重、質樸、和緩等各種區(qū)別。按禮俗以哭時雜有話語者叫做號,如此則哭泣也可帶有言辭了。江南地區(qū)在喪事哭泣時,經常雜有哀訴的話語;山東一帶在披戴斬缞孝服的喪事中,哭泣時,只知呼叫蒼天,在披戴齊缞、大功、小功以下喪服的喪事中哭泣時,則只是傾訴自己悲痛如何深重,這就是號而不哭。 【原文】 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則絕①之;除喪,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之。北俗則不爾②。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識者不執(zhí)手;識輕服③而不識主人,則不于會所而吊,他日修名④詣其家。 【注釋】 ①絕:斷絕往來。②爾:如此,這樣。③輕服:五種喪服中較輕的幾種,如大功、小功、緦麻之類。④名:名刺。等于現(xiàn)在的名片。 【今譯】 江南地區(qū),凡是遭逢重喪的人家,若是與他家相認識的人,又同住在一個城鎮(zhèn)里,三天之內不前去吊喪,喪家就會同他斷絕交往。喪家的人除掉喪服,與他在路上相遇,也要盡量避開他,因為怨恨他不憐恤自己。如果是另有原因或道路遙遠而沒能前來吊喪者,可以寫信來表示慰問;不來信的,喪家也會一樣對待他。北方的風俗則不是這樣。江南地區(qū)凡是來吊喪者,除了主人之外,對不認識的人都不握手;如果只認識披戴較輕喪服的人而不認識主人,就不到靈堂去吊喪,改天準備好名刺再上他家去表示慰問。 【原文】 江左朝臣,子孫初釋服①,朝見二宮②,皆當泣涕;二宮為之改容。頗有膚色充澤,無哀感者,梁武薄其為人,多被抑退③。裴政④出服,問訊武帝⑤,貶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禮⑥不死也?!?span lang="EN-US"> 【注釋】 ①釋服:與下文“出服”義同,是說喪期已滿,除去喪服。②二宮:此處指帝王與太子。③抑退:貶退降謫。④裴政:隋朝人,字德表。仕梁,以軍功封夷陵侯;仕隋為襄陽總管。善于從政,令行禁止,被稱為神明。著《承圣實錄》一卷。⑤問訊武帝:遵循佛教禮節(jié)朝覲梁武帝(因梁武帝信奉佛教)。⑥裴之禮:裴政之父。字子義,南朝梁人。任西豫州刺史,歷位黃門侍郎。卒于少府卿,謚曰“壯”。 【今譯】 梁朝的大臣,他們的子孫剛脫去喪服,去朝見皇帝和太子的時候,都應該哭泣流淚;皇帝和太子會因此感動而改變臉色。但也頗有一些膚色豐滿光澤,沒有一點哀痛感覺的人,梁武帝看不起他們的為人,這些人大多被貶退降謫。裴政除去喪服,行僧禮朝見梁武帝的時候,身體十分瘦弱,形容枯槁,當場痛哭流涕,梁武帝目送著他出去,說:“裴之禮沒有死啊。” 【原文】 二親既沒,所居齋寢①,子與婦弗忍入焉。北朝頓丘李構②,母劉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終身鎖閉,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廣州③刺史纂之孫女,故構猶染江南風教。其父獎④,為揚州刺史,鎮(zhèn)壽春⑤,遇害。構嘗與王松年⑥、祖孝徵數(shù)人同集談宴。孝徵善畫,遇有紙筆,圖寫為人。頃之,因割鹿尾,戲截畫人⑦以示構,而無他意。構愴然動色,便起就馬而去。舉坐驚駭,莫測其情。祖君尋悟,方深反側,當時罕有能感此者。吳郡⑧陸襄,父閑被刑⑨,襄終身布衣蔬飯,雖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⑩供廚。江寧姚子篤,母以燒死,終身不忍啖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為奴所殺,終身不復嘗酒。然禮緣人情,恩由義斷,親以噎死,亦當不可絕食也。 【注釋】 ①齋寢:齋戒時居住處。②頓丘:舊時郡名。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在今河南清豐西南)。李構:字祖基,北朝北齊人。少以方正見稱,襲爵武邑郡公。齊初,降爵為縣侯,位終太府卿。③廣州:州名。三國時吳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分交州置州。治所位于番禺(今廣州市)。④獎:即李獎,字遵穆,北朝后魏人。自太尉參軍累遷相州刺史,元顥人洛,兼尚書左仆射,慰勞徐州,遂被害。⑤壽春:舊時縣名。秦置。治所位于今安徽壽縣。東晉改壽魏晉南北朝為揚州、豫州、南豫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⑥王松年:北朝北齊人。年少知名。文襄臨并州,辟為主簿,孝昭帝擢拜給事黃門侍郎。孝昭帝死后,遷升散騎常侍,食高邑縣侯。⑦截畫人:斬斷畫的人像。⑧吳郡:郡名。楚漢之際分會稽郡置,漢武帝后廢。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復置。治所位于吳縣(在今蘇州市)。⑨閑:陸閑,陸襄之父。字遐業(yè),南朝南齊人。官至揚州別駕。永元末,因刺史作亂未報,遭誅殺。⑩掐摘:用手掐斷菜蔬以代替刀切。豫章:舊時地名。《晉書·地理志》載,“豫章郡屬揚州”。 【今譯】 父母親逝世以后,他們生前齋戒時所居住的屋,兒子和媳婦都不忍心再進去。北朝頓丘郡的李構,他母親劉氏死后,她生前所住的屋子,李構終身把它鎖閉,不忍心開門進去。李構的母親,是宋廣州刺史劉纂的孫女,所以李構依然得到江南風教的熏陶。他的父親李獎,是揚州刺史,鎮(zhèn)守壽春,被人殺害。李構曾經與王松年、祖孝徵幾個人聚在一起喝酒談天。孝徵善于畫畫,又有紙筆,就畫了一個人。過了一會兒,他因為割取宴席上的鹿尾,就開玩笑地把人像斬斷給李構看,但并沒有別的意思。李構卻悲痛得變了臉色,起身乘馬而去了。在場的人都感到驚詫不已,卻猜不出其中的原因。祖孝徵后來醒悟過來,才對此深感不安,當時卻很少有人能理解的。吳郡的陸襄,他的父親陸閑遭到刑戮,陸襄終身穿布衣吃素餐,即便是生姜,如果用刀割過,他都不忍心食用;做飯只用手掐摘蔬菜供廚房之需。江寧的姚子篤,因為母親是被火燒死的,所以他終身不忍心吃烤肉。豫章的熊康,父親因酒醉后被奴仆殺害,所以他終身不再嘗酒。然而禮是因為人的感情需要而設立的,情愛則可依據(jù)事理而斷絕,假如父母親因為吃飯噎死了,也不至于因此絕食吧。 【原文】 《禮經》①: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②。政③為常所講習,讎校④繕寫,及偏加服用⑤,有跡可思者耳。若尋常墳典⑥,為生什物⑦,安可悉廢之乎?既不讀用,無容散逸⑧,惟當緘⑨保,以留后世耳。 【注釋】 ①《禮經》:此處指《禮記》。②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這段話見《禮記·玉藻》。原文較長,節(jié)其要點。意謂,父親遺留下來的書籍,母親用過的口杯,子女感到上面有父母的手澤與口澤,就不忍心閱讀和使用。③政:通“正”。只。④讎校:又作“校讎”。即???。⑤服用:使用。⑥墳典:舊時“三墳、一典、八索、九丘”都是書名。在這里為書籍的代稱。⑦為生:營生。什物:常用器物。⑧散逸:分散丟失。⑨緘:封閉。 【今譯】 《禮經》上講:父親留下來的書籍,母親使用過的口杯,子女感受到上面有父母的氣息,則不忍心閱讀或使用。只因為這些東西是他們生前經常用來講習,校對繕寫以及專門使用的,有遺跡可引發(fā)哀思罷了。如果是經常用的書籍,以及各種日用品,哪能全部廢棄呢?父母遺物既然不閱讀使用,就不要讓它們散失,應該封存保護,以留傳給后代。 【原文】 魏世王修①母以社日亡;來歲社日,修感念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今二親喪亡,偶值伏臘②分至之節(jié)及月小晦后,忌之外,所經此日,猶應感慕,異于馀辰,不預飲宴、聞聲樂及行游也。 【注釋】 ①王修:字叔治,三國北海營陵(位于今山東昌樂東南)人。曾附袁紹,后歸曹操,歷任魏郡太守、大司農、郎中舍、奉常等職。②伏臘:即伏日、臘日。這里專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 【今譯】 魏朝王修的母親由于是在社日這天去世的,第二年的社日,王修感懷思念母親,特別哀痛。鄰居們聽說這件事后,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活動?,F(xiàn)在,父母親去世的日子,如果正碰上伏祭、臘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些節(jié)日,以及忌日前后三天,忌日晦日的前后三天,除了忌日這天外,凡在上述的日子里,仍然應對父母親感懷思慕,與別的日子有所不同,應該做到不參加宴飲、不聽聲樂以及不外出游玩。 【原文】 劉縚、緩①,兄弟并為名器②,其父名昭③,一生不為照字,惟依《爾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與正諱相犯,當自可避;其有同音異字,不可悉然。劉字之下,即有昭音④。呂尚之兒,如不為上;趙壹⑤之子,儻⑥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 【注釋】 ①劉縚、緩:南朝梁文士劉昭之子劉縚、劉緩。劉縚,字言明。精通《三禮》,大同年間任尚書祠部郎,不久去職,不復仕途。劉緩,字含度。歷任湘東王記室,當時西府盛集文學,劉緩居其首。②名器:知名之器,即“名人”。舊時稱“人才”為“器”。③昭:劉昭,字宣卿,南朝梁平原高唐人。幼安靜敏悟,通老、莊,及長,勤學善著文,官至郯縣令。④劉字之下,即有昭音:繁體字“癆”,上從“卯”,下從“癇”,“癇”音正與“昭”同。意思是說,這是同音異字,應該避忌。⑤趙壹: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位于今甘肅天水南)人。靈帝時為上計吏入京,為袁逢、羊陟等所禮重。曾作《刺世疾邪賦》。原有文集,已失傳。⑥儻:同“倘”。如果,假如。 【今譯】 劉縚、劉緩兩兄弟,都是名人,他們的父親名叫昭,所以兩兄弟便一輩子都不寫照字,只是按照《爾雅》用癈來代替。然而凡文字與人的正名相同,當然應該避諱;如行文中出現(xiàn)同音異字,就不應該全都避諱了。劉字的下半部分就有昭的音。呂尚的兒子如果不能寫“上”字;趙壹的兒子如果不能寫“一”字,便會一下筆就犯難,一寫字就犯諱了。 【原文】 人有憂疾,則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諱避,觸途急切。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①。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蒼頡篇》②有癉字,訓詁③云:“痛而癊也,音羽罪反④。”今北人痛則呼之?!堵曨悺发菀粲隈绶矗衲先送椿蚝糁?。此二音隨其鄉(xiāng)俗,并可行也。 【注釋】 ①禰:父親死后在宗廟中立主之稱。②《蒼頡篇》:字書。秦朝丞相李斯著。今失傳,后人有輯本。③訓詁:解釋古書字義。又作“詁訓”、“訓故”、“故訓”。④反:即“反切”。傳統(tǒng)的一種注音方法,用兩個字拼合成一個字的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⑤《聲類》:韻書。魏左校令李登著。已失傳。 【今譯】 人有憂患疾病,就呼喊天地父母,從古至今就是這樣。現(xiàn)在的人講究避諱,處處事事比古人來得嚴格。而江東的士族庶族,悲痛時就叫禰。禰是已故父親的廟號,父親在世不能叫廟號,父親死后怎能隨便呼叫他的廟號呢?《蒼頡篇》中有癉字,《訓詁》解釋說:“這是痛苦時發(fā)出的聲音,發(fā)音是羽罪反?!爆F(xiàn)在北方人悲痛時就這樣叫?!堵曨悺纷⑦@個字的音是于耒反,現(xiàn)在南方有人要悲痛時就這樣喊。這兩個音隨人們的鄉(xiāng)俗而定,都是可行的。 【原文】 梁世被系劾①者,子孫弟侄,皆詣闕②三日,露跣③陳謝;子孫有官,自陳解職。子則草癋④粗衣,蓬頭垢面,周章⑤道路,要候⑥執(zhí)事,叩頭流血,申訴冤枉。若配徒隸⑦,諸子并立草庵于所署門,不敢寧宅⑧,動經旬日,官司驅遣,然后始退。江南諸憲司彈人事,事雖不重,而以教義見辱者,或被輕系而身死獄戶⑨者,皆為怨仇,子孫三世不交通矣。到洽⑩為御史中丞,初欲彈劉孝綽,其兄溉先與劉善,苦諫不得,乃詣劉涕泣告別而去。 【注釋】 ①系劾:囚禁論罪。②詣闕:赴皇帝的殿廷。③露跣:披散著頭發(fā),光著腳(以示謝罪)。④癋:草鞋。⑤周章:惶恐徘徊。⑥要候:“要”,通“邀”。半路截攔等候。⑦徒隸:舊稱在獄中服役的犯人。⑧不敢寧宅:不敢安居家中。⑨獄戶:獄門。即監(jiān)獄。⑩到洽:字茂洮,南朝梁彭城武原人。少聰敏,有才學,工詩賦。累遷御史中丞。為官剛直,不徇私情。劉孝綽:南朝梁彭城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字孝綽。幼聰慧,七歲能為文,被稱為神童。歷官尚書水部郎,累遷秘書丞。因攜妾入官府,棄老母于下宅,被劾奏免官。溉:即到溉,到洽兄。字茂灌。少孤貧,聰敏,有才學。后因疾失明。 【今譯】 梁朝被拘囚彈劾的官員,他的子孫弟侄們,都要趕赴朝廷的殿廷,在那里整整三天,免冠赤足,陳述請罪,如果子孫中有做官的,就主動請求解除官職。兒子們則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頭垢面,驚恐不安地守候在道路上,攔住主管官員,叩頭流血,申訴冤枉。如果被發(fā)配去服苦役,他的兒子們就一起在官署門口搭上草棚,不敢在家中安居,一住就是十來天,官府驅逐,才退離。江南地區(qū)各位憲司彈劾某人,案情雖然不嚴重,但如果某人是因教義而受彈劾之辱,或者因此被拘囚而身死獄中,兩家就會結下怨仇,子孫三代都不相往來。到洽當御史中丞的時候,開始想彈劾劉孝綽,到洽的哥哥到溉與劉孝綽關系友善,他苦苦規(guī)勸到洽不要彈劾劉孝綽而沒能如愿,就前往劉孝綽處,流著淚與他分手。 【原文】 兵兇戰(zhàn)危①,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喪服以臨師②,將軍鑿兇門③而出。父祖伯叔,若在軍陣,貶損④自居,不宜奏樂宴會及婚冠吉慶事也。若居圍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飾玩,常為臨深履薄之狀焉。父母疾篤,醫(yī)雖賤雖少,則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嘗有不豫⑤;世子方等⑥親拜中兵參軍李猷焉。 【注釋】 ①兵兇戰(zhàn)危:兵器是兇器,戰(zhàn)爭是危險的事。②天子喪服以臨師:皇帝身穿喪服視察軍隊(表明軍情緊迫)。③兇門:舊時將軍出征時,鑿一扇向北的門,由此出發(fā),以示必死的決心,叫“兇門”。④貶損:屈節(jié),貶抑。此處是約束的意思。⑤不豫:舊稱帝王有病。⑥方等:即梁元帝蕭繹之子蕭方等。 【今譯】 兵者兇器,戰(zhàn)者危事,皆非安全之道。古時候,天子穿上喪服去統(tǒng)領軍隊,將軍鑿一扇兇門然后由這里出征。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軍隊里,他就要自我約束,不誼參加奏樂、宴會以及婚禮冠禮等吉慶活動。如果某人被圍困在城邑之中,他就應該是面容憔悴,除掉飾物器玩,總要顯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模樣。如果他的父母病重,那醫(yī)生雖然年少位卑,他也應該向醫(yī)生哭泣下拜,以此求得醫(yī)生的憐憫。梁孝元帝在江州的時候,曾經生病,他的大兒子方等就親自拜求過中兵參軍李猷。 【原文】 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①,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一爾②之后,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友③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比見北人,甚輕此節(jié),行路相逢,便定昆季④,望年觀貌,不擇是非,至有結父為兄、托子為弟者⑤。 【注釋】 ①敵:相當,匹配。②一爾:一旦如此。③父友:父之所交往,父輩朋友。④昆季:兄弟。長為昆,幼為季。⑤結父為兄:與父輩結為兄。托子為弟:與子侄輩結為弟。 【今譯】 四海異姓之人結拜為兄弟談何容易。必須是志向道義都相配,對朋友始終如一的人,才能夠加以考慮。一旦與人結為兄弟,就要讓自己的孩子向他伏地下拜,稱他為丈人,表達孩子對父親朋友的尊敬。自己對結拜兄弟的父母親,也要施禮。我常常見到一些北方人,很輕率地對待此事,兩個人陌路相逢,便結為兄弟,只問問年齡看看外貌,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當,以致有把父輩當成兄長,把子侄輩當成弟弟的。 【原文】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餐,以接白屋①之士,一日所見者七十余人。晉文公以沐辭豎頭須②,致有圖反之誚。門不停賓,古所貴也。失教之家,閽寺③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④,江南深以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號善為士大夫,有如此輩,對賓杖之⑤;其門生⑥僮仆,接于他人,折旋⑦俯仰,辭色應對,莫不肅敬,與主無別也。 【注釋】 ①白屋:用茅草蓋的屋,舊時也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住屋。②晉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即位后整頓內政,增強軍隊,戰(zhàn)勝楚軍,大會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豎頭須:宮中一個名叫頭須的小臣。③閽寺:閽人和寺人。此處統(tǒng)指守門人。④未通:不予通報。⑤有如此輩,對賓杖之:發(fā)現(xiàn)家中有慢待賓客的仆人,就當著客人的面用棍棒打他。⑥門生:此處指家中使役之人。⑦折旋:曲行。舊時行禮時的動作。 【今譯】 先前,周公寧愿隨時中斷沐浴、用餐,以接待來訪的貧寒之士,一天之內曾經接待了七十多人。而晉文公以正在沐浴為借口拒絕接見下人頭須,以致遭來“圖反”的嘲笑。家中賓客不絕,這是古人所看重的。那些沒有良好教養(yǎng)的家庭,看門人也沒有禮貌,有的看門人在客人來訪時,就以主人正在睡覺、吃飯或發(fā)脾氣為借口,拒絕為客人通報,江南人家深以此事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被稱作士大夫的楷模,假如他家中有這樣的人,他會當著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他的門子、童仆在接待客人的時候,進退禮儀,表情言辭,沒有不嚴肅恭敬的,與主人沒有任何區(qū)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