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永啟智 >>傳播華夏智慧,弘揚道統(tǒng)精粹…… 曾師說—— 中華民族的學問,說起來只有一門,那就是“道學”??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把人類所有的學問,用“一陰一陽之謂道”來概括;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則在明辨可說的“非常道”與不可說的“常道”,也合乎“一陰一陽”的組合。諸子百家的學說,莫非相反而相成,相背而相生。說的都是“非常道”,所以只能成為一家之言,不能成為“常道”??梢娝枷胱杂?、言論自由,固然有其好處,卻也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徒然把“通”的變成“不通”。因此必須透過正本清源來重新“溝通”,才有可能由“?!狈础巴ā?。 我們由“行道”而“明道”,再在實踐中“悟道”。早在“道”字出現之前,堯帝選擇繼承人,便公開要大家推薦。他并不挑選地方勢力強大的領袖,也不看上財富驚人的金主,反而接受以孝聞名的舜。堯帝先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又讓他處理行政,結果都有很好的成績。經過三年的考察,才由舜來攝政,代理共主的職務。這種“天下為公”的大道,一直受到無比的尊崇。堯舜走出中華道統(tǒng)的開端,以后的禹、湯、文、武、周、孔、老……凡是中華兒女崇拜的偉大人物,無一不是得道高人,尊奉道統(tǒng)。 老子和孔子,都在弘揚易道??鬃佑薪虩o類,以“中人”為對象,《論語》成為炎黃子孫人人必讀的典籍。老子以“上士”為對象,不在乎“下士聞道”那種“大笑之”的反應。明知“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要把標準提得很高,把“道”當做形上的第一原理,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本體論。 孔、老兩家,正如老子所說“同出而異名”看起來各有主張,實際上都是在闡明易道。因為“道”只有一個,不可能有兩個,否則宇宙就會分裂。道為“一”,即為“常道”;但是道是動的,可以千變萬化,所以道又是“多”,成為“非常道”。合起來是“一”,散出去為“多”。 西方人做學問,是一步、一步逐漸摸索、推演而得,必須大膽求新求變,才能持續(xù)向前推進。因此他們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正當“創(chuàng)見”理由。凡事力求創(chuàng)新、突破,同時對“知識產權”十分重視。由于近兩百年來科技突飛猛進,致使“創(chuàng)新,改變世界”這樣類似的口號,幾乎成為一種牢不可破的普世價值。 中華兒女的學問,則與西方完全相反。我們是伏羲氏一畫開天,便把人類所有的學問,全部都“一”統(tǒng)起來了!孔子提示“一以貫之”,老子明言“抱一以為天下式”,使我們知道“一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一”。諸子百家,都在說明各自對于“一”的研究心得,如此而已。 所有的學問,都從“一”(就是道、太極,宇宙萬物的共同元素、本體)開展出來。我們并沒有西方那些“一”與“多”的爭論,自古以來,便是秉持著“一而二,二而一”的“一之多元論”,統(tǒng)合一切主張,而一視同仁。我們重視“師承”,講求“道脈”,形成“道統(tǒng)”,因而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生生而不息。 西方文化不連續(xù),主要原因在于不重視根本,說變就變。而后更是變本加厲,認為新的一定比舊的好,于是盲目求新求變,以致不但忘本,甚至無可避免地流于亂變。現如今人類所面臨的科技威脅、環(huán)境污染、氣候異常、人倫淪喪、道德敗壞,無一不是亂變的惡果,后果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可怕! 中華文化重視飲水思源、不忘本。因此說“新”的時候,必須把“舊”連結在一起。溫故知新、繼舊開新,這才合乎“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則,不致有所偏,而導致失道、叛道,使生生不息的循環(huán)無法持續(xù)下去。同時,也能適當防止“喜新厭舊”的惡習,維持家庭和諧、婚姻穩(wěn)定、社會安寧,使我們的人生更有價值。 近代以來,由于受到西潮影響,我們似乎已經把“新”也當成“進化”的同義詞,斷然否定一切舊的不如新的。當代中國人,只知宇宙在變、時代在流,卻忘了《易經》所說的“變中有常”,而流中也必然有住。講求創(chuàng)新,也不能漏掉了易的“不易”,否則就不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神。 《易經》啟示我們持“經”達“變”,必須要有原則地應變,千萬不能沒有原則地胡亂加以改變!兩句話合在一起,便是“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生活法則不可變,生活方式當然可以變。凡事必須先分辨其“可變”與“不可變”,然后才“持經達變”。務求變得更好,才有資格叫做“日新又新”,否則便是不負責任的求新求變。對于原本就善變的中華民族而言,“求新求變”往往容易導致“亂變”的惡果,最好更加慎重,以免后患無窮。 時至今日,種種求新求變的亂象,已經到處顯現。凡事只相信看得見的,不相信看不見的,以致無法陰陽兼顧并重,不能自覺明辨?,F代中華民族警覺性低、應變力差,同化力也大不如前,令人十分擔憂。倘若不能及早改變現有的心態(tài),勢必偏離正道,走入偏道、邪道、小道,到那時才想研究易學,不但為時已晚,而且更不可能有效了! 西方人不明白“變中有?!钡牡览?,他們的研究著作,通常維持三到五年之后,便要推出新的主張。而我們的書籍,卻越古老越有精讀的價值。幾千年來,舉凡《論語》、《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三字經》,都可以讓人一讀再讀,終生受用。因為每隔一段時間重讀,即有新的體會、新的領悟。當自己有所成長后,就更加能夠深入古書中的字里行間,看出以前所看不出的玄妙。 現代受到西方商業(yè)化的影響,惟恐遲早吃掉“中華文化”,可惜大家依然不甚了解,著實令人擔憂!我們需要“商業(yè)”,但“商業(yè)化”并不是好主意。就好像我們需要“工業(yè)”,卻不應該“工業(yè)化”,以必致留下很多遺毒,久久難以清除。 《易經》中的賁卦告訴我們“人性是本質,文明是現象”。卦象剛柔相雜,象征以“文”化成天下,只有“文”才能“化”。我們很早就發(fā)展農業(yè),但是始終沒有提出“農業(yè)化”的主張,因為我們知道農業(yè)是不能化的,只有“文”才能化。英國人致力于工業(yè)化,美國人醉心于商業(yè)化,而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竟然把圣賢的交代拋諸腦后,盲目地追隨西方的腳步,大搞工業(yè)化與商業(yè)化,卻嚴重地輕忽了自己的文化,這證明我們已經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似乎原有十分堅強的同化力,如今已經薄弱得無法與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了! 學易難,真的很難;學易不難,就真的不難。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相當符合“心易”思維的法則,我們修習《易經》,最大的作用應該是“心易”。用心修正、改變自己的言行態(tài)度,讓自己每一天都能更趨于進步與美好。能做到“心易”的發(fā)揮,企能透過“象數理占”中萬變不離其宗的“道”,而不斷領悟踐行方為正路。 * 本篇文章沒有配圖,特此說明。 ============ 《曾師傳易》第二輯(B)預告: 03:象數義理用氣來貫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