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以下簡稱《輔行訣》)顛覆了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中肝心脾肺腎五臟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單一對應(yīng)模式,從用、體、化三個方面對每一行給予了味的對應(yīng)。 上圖載于《輔行訣》卷末,圖后附“陰退為瀉,陽進為補”和“此圖乃《湯液經(jīng)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則醫(yī)道畢矣”之題注。 1.用味 五臟的用味與五臟之“德”對應(yīng),能順應(yīng)和增加五臟的德用之功。五臟補、瀉、欲、苦之用藥原文首見于《臟氣法時論》,發(fā)揮于《輔行訣》。分別是: 肝德在散——辛能散(用味,增進德用) 心德在耎——咸能軟 脾德在緩——甘能緩 肺德在收——酸能收 腎德在堅——苦能堅 以五味之功能,對應(yīng)五臟之德用。 2.體味 體陰而用陽。陰退而陽進。 用味能補,增加德用之功。體味能瀉,制約德用之功。因此五臟的體味即“克我”之臟的用味。 肝——酸——肺收用酸(克我之臟的用味,制約德用) 心——苦——腎堅用苦 脾——辛——肝散用辛 肺——咸——心耎用咸 腎——甘——脾緩用甘 3.化味 化味是五臟之德用過極而亢,與所勝之臟成“相乘”之變,故化味乃“我克”之臟的用味。 肝苦急(散之極)——甘以緩之——脾之用味(我克之臟的用味,反制德用之過極而相乘) 心苦緩(耎之極)——酸以收之——肺之用味 脾苦濕(緩之極)——苦以燥之——腎之用味 肺苦氣上逆(收極)—辛以散之——肝之用味 腎苦燥(堅之極)——咸以潤之——心之用味 4.以上的用、體、化分別代表了德用(補虛)、制德用(瀉實)和德極之用(救亢)三個方面,三個方面都以五臟之德用為中心,以五行之制克為指導。
5.原來的五味與五臟對應(yīng) 《內(nèi)經(jīng)》言到:“五味入胃,酸先入肝,苦先入心,辛先入肺,咸先入腎,甘先入脾。”是“五味先入何臟”,不是唯一的對應(yīng)。五味合五臟,體現(xiàn)的是五味進入到體內(nèi),在體內(nèi)不同層次走行的對應(yīng)。辛走氣,咸走血,甘走肉,酸走筋,苦走脈。(待證)所以多食酸則……,多食辛則……。 6.五味先去五臟的緣由 五味合五臟,最直接的體現(xiàn)還是“需”。某臟需某味,則某味先入某臟。 五臟分具五行(即五臟各占一行),又各具五行(一臟之中五行俱備)。以肝臟為例,在五臟分五行屬木,位東方,但在肝臟之中,又自具木火土金水五行,而以木行為最重,所以肝臟能在五臟中表現(xiàn)為木行。木性升散,即肝德在散。所以肝臟在五臟之中以升散為特性,而在攝納五味中就選擇了能平衡自身特性的酸味(取所需)。同理,肺性收斂,選擇五味時選擇了具發(fā)散功能的辛味?;鹦匝谉嵩锪遥∠涛兑月X之。水性濡潤散沉,如苦味以堅之。都是選擇了與用味(即特性)相反的味,以達相成之目的,正所謂相反者相成。 水與火反,金與木反。水德在堅,取味反咸,咸能軟;火德在耎,取味反苦,苦能堅。金木理同。 唯土臟用味與取味(攝取之味)相同,以土行位五行之中位,金木水火四行各有偏性,而土行不偏,故亦無相反相成之需。然而,土行之功能唯賴其余四行相互作用始能成就。 7.“德”的意義 由上述五味入五臟,五臟攝五味之“各取所需”再討論一下五臟之德。 從五臟之德到五臟之用,再到五臟攝味,體現(xiàn)人體內(nèi)陰陽合和、相反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模式。 再以肝臟為例。肝德在散,肝用為辛,體現(xiàn)出德用是統(tǒng)一的,用味(辛)的功能體現(xiàn)肝德的特性(散)。而取味(或曰攝味)為酸,體現(xiàn)相反相成。其余肺,心,腎三臟皆仿此。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肝肺心腎的用味與取味的對應(yīng)不是五行的循環(huán)相制,而是散與收、堅與軟的對立互制。 至于脾臟,用味與攝味同為甘味,是因為脾臟屬土,居中,無偏性,故有此。脾臟功能的發(fā)揮有賴其它四臟的協(xié)同作用共同完成。 8.再議“德”——五臟之德與五行之德(常政) 肝德在散=木曰敷和(伸) 肺德在收=金曰審平(肅) 心德在耎≠火曰升明(?。?nbsp;腎德在堅≠水曰靜順(柔) 脾德在緩≠土曰備化 (五行之德出自《五常政大論篇》。) 金木為升降之漸,臟德同于行德。 水火為升降之極,臟德反于行德。臟德的存在,使陰陽至極而不得過極。水火至極而自斂。故:火雖克金,金又能斂火下降;水本生木,木又能引水上升。水升火降雖是借金木之力,而其臟器自身之耎德、堅德又是反亢為順的前提。 脾臟居中州而主化,不但運化飲食,而且化陰為陽,化陽為陰,斡旋陰陽,掌握中氣,四氣均勻,則中氣平衡,所謂“無為而為”、“無為而無不為”者是也。 9.論“陽進”、“陰退” 進、退當是溫熱而振、寒涼而減之變辭。 再以肝臟為例。 用味辛,體味酸。 辛補之,酸瀉之。 陽進者,辛溫以振進其散之德用也; 陰退者,酸寒以減退其散之德用也。 余者仿此。 10.五味合化治癥(外周五角文字) 苦酸除煩 (堅+收) 辛苦除痞 (散+堅) 咸辛除滯 (軟+散) 甘咸除燥 (緩+軟) 酸甘除〔〕(收+緩) 作者:萬法自然 編輯:謐然安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