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從戎 岳陽樓與洞庭湖彼此倚重,相得益彰。 洞庭一湖,匯集了湖南境內最大的湘、資、沅、澧四江之水。湖之東,還有一條不長的汨羅江與其相連。諸水在岳陽城西浩蕩匯合,一起北上奔入長江。 從位置上來看,岳陽城既是古之戰(zhàn)略重地,又是觀景勝地。岳陽樓就位于岳陽城的巴陵山(又名巴丘山)上,西臨洞庭,遙對湖中君山。站在岳陽樓上,所謂八百里洞庭,湖光山色,盡在一望無際之中。 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172-217) 曾率兵萬人駐扎于岳陽,岳陽樓的前身便是魯肅的“閱軍樓”,建于公元215年。既是閱軍樓,想必其建筑還是比較粗糙的,此后結構是否完好,大概取決于天下時勢,抑或是否意外損毀。 閱軍樓在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并漸漸由軍事用樓變成了觀景樓。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文學家顏延之(384-456)與張劭相會于巴陵城樓,給后人留下一首《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 “江漢分楚望,衡巫奠南服。 詩題中“始安郡”即今之廣西桂林,顏延之曾任此地太守;“都”指首都建康城,今江蘇南京;“張湘州”系湘州刺史張劭。 前四句寫景,描述洞庭水系的壯觀及巴陵城樓的地理位置。憑欄遠望,長江、漢水在故楚之地匯合流淌;衡山、巫山屹立于南方;湖湘之水涌入洞庭;云夢七澤,滋潤著荊州的廣袤郊原。 此后八句敘述游覽的情形,以及城樓的具體環(huán)境。途經故地,與張劭一起登上曲城一覽湖川大地,欣欣然也。城樓地處澤國,地勢高峻,周圍山重水復。遠處有云夢之中的林木可以倚靠,近處則有高臺園囿可資瞻視。適逢雨過天睛,清風爽氣彌漫整個岳陽一城。而層層的太陽光輝,照得湖灣波光閃耀。 最后八句抒情??墒?,這風自遠處吹來,似有凄涼之意。目極千里,卻催人傷悲。自古以來,人類就在往還著掙扎、奮斗和起伏。存沒者無數,何人可以效法?“炯介”之節(jié)、“明淑”之性,可正是詩人我平生看重的品性啊。不如像上世之人一樣,歸隱田園,養(yǎng)植桑竹,過上那種質樸自然的美好生活。 此詩系著名詩人最早吟詠岳陽樓的詩篇。自此以后,岳陽樓充滿詩意。 公元716年,唐中書令張說(667-730)謫守岳州時,在巴陵城樓舊址修造新的樓閣,取名為岳陽樓,岳陽樓算是正式得名。如果我們尊稱張說為岳陽樓之父,也說得過去。但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張說修建岳陽樓一說并不確切,他只是豐富了岳陽樓的內容。 張說謫守岳州后,詩風有些凄惋,曾賦詩《岳州看黃葉》: “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 唉,看黃葉,想字里行間會有多少暮氣! 但這洞庭一湖景色,岳陽一樓氣勢,想必也曾給過張說些許慰籍。在《和尹從事懋泛洞庭》一詩中,張說如此寫道: “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 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在《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一詩中,張說又這樣寫道: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span> 在《岳州觀競渡》中,張說甚至顯得有些熱情和朝氣了: “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 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 鼓發(fā)南湖汊,標爭西驛樓。 這首詩描述岳州端陽競渡的盛況。競賽中賽艇行得很快,還有歌、舞,競賽距離為從“南湖汊”到“西驛樓”。孟姥,傳說中的船神名。陽侯,傳說中的波濤之神。張說作為地方長官,有可能主持了這一活動。 詩中并指出,競渡系“三閭俗”,即為了紀念詩人屈原?!叭偞蠓颉奔辞墓俾??!岸巍笔侵钢苷淹鯐r東甌獻二女,這兩位“辯口麗辭,巧善歌笑”,后二女和王同乘舟,夾擁王身,同溺于水的故事。 張說主導建造的岳陽樓,構筑了一個文化平臺。自此以后,岳陽樓就頻頻成為文人墨客們的傾情之地,失意官員的寄托之鄉(xiāng)。 “詩仙”李白(701-762)曾經數度光臨岳陽樓,或登樓吟詩,與友同賦;或泛舟湖上,寄寓情懷。李白曾與夏十二(李白的朋友,家族中排行十二,即祖父的笫十二個孫子)同登岳陽樓。他以浪漫主義筆調,寫下詩篇《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首聯(lián)描寫遼闊的景色,下筆大氣。頷聯(lián)采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自己流放遇赦后的高興心情,山指君山。頸聯(lián)用夸張的手法描寫兩人在岳陽樓上的流連之樂,---住宿在樓上,在云天之間吟詩飲酒。尾聯(lián)則描寫詩人酒后的情趣,灑逸豪邁。 在《洞庭醉后送絳州呂使君果流澧州》一詩中,李白流露出誠摯的情誼,與汪倫相送堪有一比: “昔別若夢中,天涯忽相逢。 在《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中,詩人以酒催詩,盡顯仙風道骨: “日晚湘水綠,孤舟無端倪。 曲盡酒亦傾,北窗醉如泥。 人生且行樂,何必組與珪?” 看,“詩仙”本色,還真是瀟灑。 “詩仙”陪族叔李曄游洞庭后,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 其二: “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 其三: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李白與族叔李曄在岳陽相逢,時值李白仕途遇挫,李曄則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兩人心中都充滿了感慨。且自家人,又無須掩飾。竹林有意,詩酒相隨。扁舟含情,何忍回歸。醉后的李白,把湖中君山也看成了人生旅途上的障礙,意欲鏟之而后快。當然,可也不能完全由著詩人的性子哦,要是去掉了君山,這湘水倒是會流得更加順暢,可是這“山水”就少了一個字了。 李白秋登巴陵山,作《秋登巴陵望洞庭》: “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 秋天,本就是個傷感的季節(jié),再登高遠望,再覺得懷才不遇,這詩可就有了。 李白與王昌齡、賈至、李曄等在岳陽樓萍水相會,頻頻吟詩相賦,使得岳陽樓蓬蓽生輝。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人。孟公以隱士終生。但在他的人生規(guī)劃中,也曾有過“進步”的設想,這促使他寫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孟浩然以此詩獻給張九齡,希望他惜才錄用自己。不過,全詩措辭還是得體的,顯得頗有分寸。詩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八月是洞庭湖漲水的季節(jié),此時湖水充盈,與湖岸幾乎持平。水氣(汽)彌滿充塞虛空,湖天相連渾然一體。八月份又是氣溫很高的月份,湖水蒸騰,氣(汽)霧籠罩了整個洞庭湖區(qū)。而澎湃波濤,則震撼湖邊岳陽一城。 詩人我此時還是個在野之人,無人提攜,就好像面對浩瀚的湖水,欲渡無舟一樣。在這個“圣明”的時代,自己還在閑居,實在有些于心不甘,也感到有些“可恥”。張丞相您是當朝的執(zhí)政者(垂釣者),我卻無緣追隨在您的左右,對您徒然只有敬羨之情。 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述情。其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眱删?,尤為后輩詩人們和文學大家們所贊賞。孟公的這首詩還影響了后來者滕宗諒。 此外,有學者考證認為詩中的“張丞相”為張說,恐系誤論。 孟浩然還有一首吟詠洞庭的詩篇,即《洞庭湖寄閻九》: “洞庭秋正闊,余欲泛歸船。 秋天的洞庭,湖面遼闊,我欲乘船而歸,可是水天一色,歸程難覓。融化于波濤湖海,一片蒼茫之中,我是何其無助!期待您來當我的舟楫,一起渡過這個巨大的湖川。最后兩句明顯含有希望閻九援引自己的意思,并期望與他一起共展抱負。 王昌齡(約690–約756)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七絕圣手”。在其邊塞詩中,《出塞》、《從軍行》、《塞下曲》等,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巨星相會,詩壇盛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王昌齡貶嶺南,途經岳陽,與“詩仙”李白相逢。王公為李賦詩:《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用詞如行云流水,意識流。誠圣手矣! 又作《岳陽別李十六越賓》: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驛。 五言雖非王昌齡最強項,文采遜于七言。但上面這首自屬上乘。王公另作《巴陵別劉處士》,還是那樣的清新風格,用詞流暢,不隱晦: “劉生隱岳陽,心遠洞庭水。 “詩圣”杜甫(712-770)一生坎坷。大歷三年 (公元768年) 冬及以后,杜甫攜一家老小于一船,期望投親靠友,走走停停,飄泊于湖湘一帶。杜公作出這一決定,顯然實在是情非得已。此時之詩人,身患肺病、風濕等疾,全家的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杜甫以年邁之身,凄苦之情,來到岳陽城,作《泊岳陽城下》: “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 杜甫直到貧病交加的晚年,始才結緣于許多文人墨客鐘情的岳陽樓,想必感慨良多。在這里,杜公寫下了著名詩篇《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前述景,后抒情。首聯(lián)含欣慰之意,畢竟登上了遐邇聞名的岳陽樓,看到了久負盛名的洞庭湖。頷聯(lián)描寫洞庭的浩渺,汪洋洞庭將吳楚相隔,而日月星辰沉浮于無邊的波濤之上。頸聯(lián)著墨于自己的凄苦境遇:親朋沒有音信,老病之軀茍于一葉扁舟。尾聯(lián)結于自己的痛苦;北邊的關山仍然戰(zhàn)事不停,詩人卻只能倚窗遠望淚水淋淋。大歷三年,吐蕃十二萬大軍侵襲寧夏和陜西,邊疆烽火未息。 不過,在岳陽城,杜甫有幸受到了裴隱的熱情款待,兩人還一同登樓,欣賞湖光山色,“詩圣”又作《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湖闊兼云霧,樓孤屬晚晴。 大歷五年,杜甫攜一家老小又乘船由潭州(今長沙)沿湘江北上入洞庭湖,但轉入汨羅江后,貧病交加,死于船上,當地官民將其安葬于汨羅江畔。 賈至(718-772)詩、文俱佳,風采聞名于朝野。賈至與其父賈曾都曾為朝廷掌執(zhí)文筆,顯然曾受皇家厚愛。后賈至貶為岳州司馬,與李白相遇,情之所致,有詩為賦:《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 “今日相逢落葉前,洞庭秋水遠連天。 在這多事之秋,落葉之前相逢,何其快慰。憶往昔舊游,唏噓連連。念朝中不堪亂象,更使人憂意難平。 賈至貶職岳州后,詩風自然也有些變化,若有引由,難免流露落寞之意。在岳陽樓上,賈至曾宴請王員外,作《岳陽樓宴王員外貶長沙》: “極浦三春草,高樓萬里心。 此外,賈至初至岳州時,曾作《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其一: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其二: “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 其三: “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 是有一些惆悵之意啊。顯然,賈至系一流詩人。 錢起(722-780),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時人昵稱“錢郎”。公元751年,錢起參加進士考試,作《省試湘靈鼓瑟》詩,傳誦一時。 詩題“湘靈鼓瑟”取自《楚辭》中屈原的《遠游》,意指一個哀怨的傳說:舜帝 死于蒼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其妃子因為哀傷而投湘水自盡,化作湘水女神,稱為湘靈,又稱湘君;她時常在江邊鼓瑟,以此表達自己的哀思。 要在短時間內現(xiàn)場作詩,即席發(fā)揮,難度很大。但錢起的天賦非常出色,終于成就了自己的詩名。 《省試湘靈鼓瑟》詩曰: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湘靈鼓瑟,吸引了河神馮夷。馮夷伴樂而舞,但實際卻不解湘靈的哀怨。倒是那些人間楚客,深知湘靈的心情,禁不住悲從中來。 瑟調悲苦,使金石也為之凄楚。瑟聲清亮,傳到了高遠的天際之中。瑟音傳到蒼梧,草木為之怨慕,山野的白芷也吐露出了芬芳。 流水將湘靈的哀怨傳遍了三湘四水,悲悵的風兒漫過了浩瀚的洞庭。然而,曲終音盡,卻人跡不見,只有江邊崢嶸隱現(xiàn)的幾座青峰?!薄杜f唐書》稱該詩最后十字得自“鬼謠”,意其實系神來之筆。 錢起的這首詩也影響了后來者滕宗諒。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安徽宣城人士,遷居洛陽,擅五言。劉公關于岳陽的詩有兩首。 其一: 《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 巴陵也稱巴丘,戍指戍館。此作成于安史之亂后詩人遭貶之時。最后兩句意境很好,寓意很深,可有多種解讀。愚意以為,劉公想表達的應還是一種積極的心境。 其二: 《岳陽樓》 “行盡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兩嵯峨。 詩中對景情的描寫非常生動、貼切。 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三月,元稹(779-831)作為侍宴陪游來到岳陽樓,寫下一首七絕《岳陽樓》: “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詩中第二句含“柳毅傳書”的寓意。書生柳毅在趕考途中,遇到洞庭湖的龍宮三公主,歷盡曲折,兩位有情人終成眷屬。詩中說道,岳陽樓的倒影落在湖中龍君居住的龍宮赤玉幢上,這是一種虛無的浪漫主義寫法。詩人以配角的身份,滿懷惆悵地凝望著殘春時季的萬般戚意,那倒映在水面的窗欞影子中的湖水,緩緩地流入了長江?!皭潯闭?,既因景致,恐亦系人生失意所致。 元和十四年春,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772-846)自江州赴忠州就任刺史,路過岳陽。白公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時,曾寫下過名篇《琵琶行》,一時廣為傳誦。在岳陽城,白公寫下了《題岳陽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岳陽城下大水漫漫,使岳陽樓看起來似乎成了一座危樓?!蔼殹闭?,既言獨自登樓,應又寓人生孤獨之意。憑欄遠眺,春天的湖岸綠色蔥蘢,連著云夢澤,夕陽映紅了波濤。而自己離長安又近了一些,也有幾分欣慰。 然而,攀樹而立的猿猴啼叫何其凄苦,大雁也飛渡困難,不得不頻頻落水休息。此地壯闊而優(yōu)美的風景可以畫成圖障,懸掛在奢豪的廳堂里,供貴人們欣賞。言外之意應是:權貴們哪知貧民百姓生活的艱辛。 劉禹錫(772-842)有“詩豪”之稱,其《陋室銘》廣為讀書人欣賞。但已有學者考證《陋室銘》不是劉禹錫所作。 劉公曾作《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鏡未磨:一說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湖中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銅鏡表面沒有打磨使映照物看不清楚一樣。從詩意來揣度,筆者傾向于贊成第一種說法。白銀盤應指湖面,青螺指君山。 李商隱(813-858) 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李商隱寫過“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詩句,無疑是人中才子。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冬天,李商隱路過岳陽,寫下了兩首七絕《岳陽樓》。 其一: “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 若要一散平生之愁,就請到洞庭湖邊的岳陽樓來吧。岳陽樓可是豁達之地,化解之鄉(xiāng)。但詩人不遠萬里乘興而來,卻徒然明白湖中蛟龍可以傾覆船舟。以物及已,人生翻船,有時恐怕也系無奈之事。在那個年代,皇帝就是蛟龍。 其二: “漢水方城帶百蠻,四鄰誰道亂周班。 漢水、方城(一說楚國長城,一說楚國地名)代指楚地。楚國由小變大,不斷兼并周邊弱邦,這一過程是“百蠻降服”的過程。周邊哪個國家指責楚國不尊重周王室,不服從周天子的呢? “高唐”之臺,建于云夢澤。傳說楚襄王游宿高唐,夢見神女,朝夕戀之,從此無心再入“武關”(陜西丹鳳東南,由楚至秦必經關隘。)與秦開戰(zhàn),忘記了其父懷王被劫客死于秦的恥辱。“如何”二字,表明了李商隱對楚襄王不思進取的不予認同。李公出生楚地,為楚辯護、祈望,合乎情理。 崔玨(生卒年不詳),系李商隱摯友,曾作《哭李商隱》兩首。崔玨也曾為岳陽樓寫過一首七律《岳陽樓晚望》: “乾坤千里水云間,釣艇如萍去復還。 全詩非常工整,而且想象豐富,描寫生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