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節(jié)錄孔子《論語》中堂 高宏(廣東) 點評:小篆難于整體布局, 難于結構排布對稱,難于線條勻一,可謂功夫是也。此作取法吳讓之《宋武帝與臧燾敕》,整體效果相對統(tǒng)一,然而在線條和結構方 面需要作者進一步推敲。列舉如下:弧線的提按起伏過大,影響了 線條飽滿沉穩(wěn),如『子』字中間弧線、“而”字左右兩條弧線的 處理;結構上排疊對稱方面需要調整的字有“有”“朋”“自” “曾”“三”“忠”“固”“可”“于”;還有便是作者選擇草書 落款,當書寫內容是篆書或者其他不容易辨識的書體時,落款字體 不宜選用草書書寫,盡可能用行楷書或行書,既容易辨認又能達到 靈動的效果。 隸書王維《酬張少府》中堂 李廣澤(湖南) 點評: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展覽跟風現(xiàn)象極其嚴重;第二是言古而不入古。除了 書法本體技法的問題之外,還包括文字的運用和書體演變等方面的知 識關注甚少,需要書家們提升自身的綜合修養(yǎng)。此作作者書寫能力 比較強,主體內容用隸書,落款用行草書,一動一靜,一疏一密,相 得益彰。作品受時風影響較多,當然這也是避免不了的現(xiàn)象,如能在 “入古”上多加用功,相信會有不一樣的境界。這件作品需要注意這 幾方面的問題:第一,作品中橫向筆畫為了刻意追求變化,造成點畫 之間的空間分布略顯突兀,如“年”字第二橫,“唯”字、“靜”字 橫畫變化,需要進一步推敲。第二,整篇墨色相對單一,作者在書寫 過程中可通過嘗試毛筆中含墨量的多少所產生自然的墨色變化,來豐富書寫節(jié)奏。第三,字形結構多以正方為主,結構造型比較呆板,應 在字的外輪廓線的形態(tài)上進行深入研究。 楷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堂 何奎(貴州) 點評:此作取法顏真卿,兼有傅山小楷字形、筆法之意趣。作者為了打破楷書固有 的行列分明的形式,在筆畫之間的關系上打破了原來的疏密均勻的 常態(tài),字與字之間加強了粗細大小的變化關系,章法上打破有行有 列關系,墨色上加強了濃淡枯潤的變化。作者是很有想法的。就這 件作品來說,有以下幾方面需要調整:第一,作品中筆畫的書寫略顯 粗糙,尤其是“點”的處理單薄而乏神采,如“東”“驚”“小”。 第二,部分字結構處理得有些怪異,如“東”“郎”“畫”“當” “羽”“笑”。第三,“豪”“喬”“檣”三字書寫注意繁簡字的準 確運用。第四,小楷放大寫要注意取舍,蘇東坡有“大字難于結密而 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精論,作者書寫時要注意此。第五,在章法安排上過分追求變化,在書寫過程中斷斷續(xù)續(xù),影響整體的統(tǒng)一 性。第六,落款位置略低,應往上調整一個字的距離;大字作品在鈐 印時盡量不要在主題內容中間蓋太多的印章。 行草蘇軾《論書節(jié)選》中堂 廖新洪(廣東) 點評:孫過庭關于草書有 “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的觀點,一語道出草書技法之核心。首先, 此作轉折處方折過多,用筆不夠流暢,書寫過程斷斷續(xù)續(xù),從而整體出現(xiàn)了點畫瑣碎的效果。一幅作品中,要以線條為主,點為輔, 要使作品有一氣呵成之氣勢而沒有瑣碎之感,定要處理好筆勢和字勢連貫關系。其次,此作線條中段直來直去的線形偏多,忽略了線條中段的提按曲直的變化,使字內空間不夠飽滿。書家在創(chuàng)作時, 不僅要關注線條本身的變化,而且更要關注線條之間空間留白的變 化。再次,在落款時還要注意位置的安排和雙行款位置錯落的問題,豐富落款與作品內容的空間關系。建議作者多臨習孫過庭《書譜》與《大觀帖》,意識到以上問題,用經典法帖醫(yī)之,定會藥到病除。 |
|
來自: ***壁虎漫步*** > 《書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