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字,請抄襲者自重?。?/b> 本文理論依據(jù):《外科證治全生集》第四卷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yī)匯”。列位看官,我們今天談的話題,乃是腰椎骨質增生。 初見此文標題,您可能頗感詫異——骨質增生,怎么和“陰氣太重”聯(lián)系在一起?況且,在世俗的理念中,“陰氣”一詞,又似乎和妖魔鬼怪、靈異之事聯(lián)系在一起。
看官切莫疑惑。這里的陰氣,乃是和陽氣相對而言。陽不足,陽氣不和,必然陰寒密布。所謂“陰氣太重”,乃是意指“陽氣不足”。 看官讀到這里,可能還是一頭霧水。那么,就讓我們從腰椎骨質增生患者的一般狀態(tài)說起吧。 腰椎骨質增生——患者以老年、中老年為主。此類人平時,必然有明顯的疼痛,遇勞則加重。那么,疼痛的出現(xiàn)為哪般?因為血瘀阻絡、經(jīng)脈不通。那么,血淤阻絡又是因何而起?這里面就要說到一個“寒”字。寒主收引。寒邪襲人,氣血為之凝澀,經(jīng)脈為之不通。同時,氣血津液凝滯,則會引發(fā)痰凝。寒痰瘀滯阻痹肌肉筋骨,則諸癥蜂起。 接下來再看——寒痰阻痹的背后,還有沒有深層原因?答案是有的。這就是患者素體腎陽不足、營血虧虛。這就是所謂正氣不足。看官注意了:陽虛血虧,寒邪乘虛而入,氣血津液凝滯,痰邪遂生,經(jīng)脈阻痹——這就是一條再明確不過的疾病鏈條。 其實,這樣的患者,在臨床上是十分多見的。他們因為陽虛,所致舌質發(fā)淡。因為血淤氣滯,所以舌頭微微發(fā)紫。因為寒痰瘀阻,所以舌苔白膩。看患處,往往常年疼痛,不紅不腫,痛感得溫則減,遇寒則加重?;颊咄榘l(fā)全身畏寒怕冷等癥狀。而且年齡越大,上述癥候也就越鮮明。
陽氣不和,陰氣過重——用這八個字來解釋其中的病因病機,當屬貼切了。 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又該怎么辦呢?在這里,我們要為您介紹一張不錯的當代臨床驗方。它很有代表性。組方如下—— 鹿角膠15克,干姜、桂枝、炙甘草各6克,生麻黃3克,熟地黃、石菖蒲、白芥子、白芍各12克,川牛膝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是名方必有出處。此方我們選自哪里呢?選自2013年的《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這里面的精髓,就是利用了一張千古名方——陽和湯。 此方,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乃是清代的一部中醫(yī)外科巨著。這方子原來是治什么的呢?治的是陰疽。陰疽的起因,就是陽氣不足、應血虧虛、寒邪乘虛入里,寒性收引而津液凝滯,最終寒痰凝滯阻痹于肌肉、經(jīng)脈、筋骨或者關節(jié)而成。其中的病因病機,和前文分析的腰椎骨質增生十分類似。而且就臨床實踐來看,將陽和湯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骨膜炎、坐骨神經(jīng)炎等骨病,也是不少后世醫(yī)家的共同經(jīng)驗。 陽和湯生得幾分模樣?乃是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黃2克,鹿角膠9克,白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看官前后對照一下,它和前面所說的驗方,是不是大同小異?只不過,肉桂換成了桂枝,并且增添了白芍、石菖蒲、川牛膝三味藥。 好了。現(xiàn)在,我們就為您簡要說一下其中的方義。 第一個,溫陽散寒用什么?用的是鹿角膠、干姜、桂枝和麻黃。其中,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養(yǎng)精血而益腎陽。干姜,溫中散寒。桂枝和麻黃,散寒邪而通腠理,溫通經(jīng)脈 第二個,化痰用什么?用的是白芥子和石菖蒲。白芥子,性味辛溫,化痰逐飲。石菖蒲,化濕開竅而豁痰。
第三個,養(yǎng)血用什么?用的是熟地黃、白芍配前面所述的鹿角膠。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白芍,柔肝養(yǎng)血,斂陰止痛。再加上牛膝活血、通經(jīng)、化瘀之能,則全方大功告成。
可以說,此方溫陽補血,通經(jīng)散寒,化痰止痛,是調治腰椎骨質怎生,癥屬陽虛血虛,寒痰阻痹的良方。 中醫(yī)調治腰椎骨增生的一重心法,您是否讀懂了呢?這里面,傳統(tǒng)醫(yī)學的著眼點,并沒有死死盯在所謂增生上面,而是從整體觀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正邪偏盛、陰陽失衡的調攝,來達到止痛的目的。這是中醫(yī)學最大的特點所載。 當然。在這里,我們必須申明一件事——方劑,絕不是人人可用,人人會用的。我們把它介紹出來,目的是帶領您了解中醫(yī)對此類疾病的調治之法,也讓您知道疾病的來龍去脈。看官如果要借鑒應用,務必在中醫(yī)師辯證指導下進行,切不可不經(jīng)辨證而盲目應用。當然,如果應用得好,本文還是可以為您的健康做出一點貢獻的。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 |
|
來自: 岐黃堂中醫(yī) > 《中醫(yī)理論與中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