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九點,不見不散 作者:田華 ![]()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為 “傷痕實驗”。 流程如下:首先招募一些志愿者并告訴他們,我們的實驗要檢驗普通的人群對臉上有傷痕的人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 那接下來第二步就是請好萊塢化妝師在志愿者的臉上做出一道逼真的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 在最后一步時對志愿者說,現(xiàn)在是最后一道工序“定妝?!?/strong> 為避免傷痕脫落,并在志愿者的臉上擦了些東西。 第三步,把志愿者分批用專用車輛送去不同的地方,讓志愿者觀察人們對自己面部傷痕的反應(yīng)。 最后,實驗人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將志愿者分別接回,記錄志愿者的感受報告。 志愿者都無一例外的敘述了相同的感受:感受到人們驚詫的眼神、恐懼的目光、不解不屑的審視,以及好奇、粗暴、無理的盯著自己的臉看。 但其實在他們最后一步工序定妝的時候,臉上的傷痕就已經(jīng)被擦去了,它們是帶著和平無異的臉龐,去往不同的人群。 ![]() 那么為什么會得出如此結(jié)論,具有這樣的心理感受呢? 這正是實驗想得到的結(jié)論: 一個人在內(nèi)心怎樣認知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什么眼光。 換句話說: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正如著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經(jīng)典著作《遇見未知的自己》里的那句話不謀而合,“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 ![]() 我想我們都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感受,當我們穿上一件自己覺得非常美麗的衣服的時候,走起路來都昂首挺胸,自信滿滿。 而一旦這件衣服,如果有一些人開始說,“嗯,你穿這個衣服選擇很矮?!?,“你穿這個衣服顯得很胖哎?!?/p> 就開始動搖,開始懷疑,然后也開始質(zhì)疑自己,是不是這件衣服穿起來真的顯著我不那么漂亮了,我們的自信心又開始變化。 生活中,我們也曾經(jīng)經(jīng)常的去要求別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 比如一個自己不讀書的媽媽,看到自己初中生的孩子在玩手機,馬上浮想聯(lián)翩,這個孩子不學好,將來怎么辦...... 于是開始大罵孩子,而位于初中生的孩子,正是青春發(fā)育的關(guān)鍵時期,會有各種各樣的叛逆的心理狀態(tài)。 而這樣的溝通方式勢必會影響他們的親子關(guān)系,其實所有的這些浮想聯(lián)翩,就是源于她內(nèi)在對于未來的恐懼。 而這些恐懼就會讓他采用最不好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甚至有的時候,孩子就會按照父母心中恐懼的方向發(fā)展,這一定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 其實,傷痕實驗給人的啟示就在于: 自己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如何回報自己。 自己如何對待他人,他人也同樣看待自己。 自己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對待自己。 自己的微笑會招來春風,自己的惡語會招來塵暴。 這就猶如照鏡子一樣,你沖著鏡子做什么表情,鏡子就將會如實的反映。 一個從容的人,感受的是平和的眼光; 一個自卑的人,感受的是歧視的眼光; 一個叛逆的人,感受的是挑釁的眼光; 一個慈祥的人,感受的是和藹的眼光; 一個仇恨的人,感受的是憤怒的眼光。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 田華,80后,一個心理學知識的分享者,應(yīng)用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腰果生活 一個真正的O2O品質(zhì)生活平臺 為您創(chuàng)造品質(zhì)生活 一群會生活的人都在這 你還沒關(guān)注嗎? |
|
來自: 殘月照亮夜 > 《電影/書籍/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