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鈕,亦作“印紐”,又稱“印鼻”。印章頂端的帶孔雕飾。鈕孔用以穿綬帶佩印于身上。秦漢印鈕,有龜、螭、虎等形狀,以區(qū)分官員品級。后世私印之鈕,形式更多?!坝≈锈o,猶器之有蓋,碑之有額,浮屠之有尖,亭榭樓臺屋宇有頂脊鴟甍也?!逼湫沃齐m相異,但其裝飾作用則是同出一轍。先秦時官印印鈕有鼻鈕、臺鈕等。漢代以螭、龜、駝、馬等不同鈕來區(qū)分帝王百官之等級別。貧民百姓之私印之鈕,款識更趨多樣化。自漢代印鈕實現(xiàn)了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相結(jié)合。 無論是篆刻藝術(shù)還是印鈕藝術(shù)(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漢鈕漢?。┲两裆斜蝗藗兺瞥纾⒆鳛閷W印、學鈕的典范。  | 硯,也稱"硯臺"。中國傳統(tǒng)文房用具,始于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lǐng)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于它質(zhì)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于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yīng)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  | 硯的別稱跟由來。(1)石君。宋代蘇東坡曾為婺源龍尾山"羅文硯"(歙硯的一個品種)寫過一篇傳記--《萬石君羅文傳》,里面記載:"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并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萬石君"由此而得名。例如,清代王繼香的《七星硯銘》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騰昌斯文。"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也統(tǒng)稱石君。例如銅硯、鐵硯、竹硯、瓦硯等,都可統(tǒng)稱石君。 |  | 硯的別稱跟由來。(2)石友。古人特別珍惜"情",讀書人都把書齋中的各種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硯被俗稱為石友。宋代王炎有詩曰:"剡溪束楮生,歙穴會石友。""楮生"指紙,"石友"指硯。廣而傳之,眾皆稱硯為石友。 |  | 硯的別稱跟由來。(3)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硯擬人,曾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從此以后,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宋代王邁中《除夜洗硯》曰:"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  | 硯的別稱跟由來。(4)墨海。硯的別稱,一般稱大的硯臺,也有稱為海硯的。例如,宋代蘇易簡《文房四寶》載:"惜黃帝得玉一鈕,治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鴻氏之硯'。"這就是傳說中制硯的開始。宋代程俱《謝人惠硯》詩:"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刊入清代高鳳翰《硯史》那方題銘"墨鄉(xiāng)磅礴,天空海闊。"的大瀛海澄泥硯,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代翟灝《通俗編》曰:"今書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 |  | 硯的別稱跟由來。(5)墨池。一般稱小的硯臺。即大硯稱"海",小硯稱"池"。也有把墨盒稱為墨池的。 |  | 硯的別稱跟由來。(6)墨盤。一般是比較淺的硯臺的俗稱,通常指像盤子狀的較大型硯臺。 |  | 硯的別稱跟由來。(7)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這里主要表示大,能"種墨"的地方,理解為硯。 |  | 硯的別稱跟由來。(8)硯山。依石頭的天然形狀鑿為硯,刻石為山,所以叫做硯山。明代高謙《遵生八箋》曰:"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后即效之。" |  | 硯的別稱跟由來。(9)硯池。有一種硯的形狀是凹形,稱作硯池。晉代傅玄《硯賦》云:"蘆方圓已定形,鍛金鐵而為池。"說的就是這種硯。硯池,是指在硯的一端有一個蓄水池,為研墨加水方便而設(shè)的,大小不定,深淺不等,據(jù)石的形狀而定。 |  | 硯的別稱跟由來。(10)硯瓦。俗稱瓦頭硯,又叫瓦硯。秦漢時用的建筑瓦當,多采用澄泥治成,后來被人們改制成硯。例如唐代吳融《古硯瓦賦》曰:"勿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邵氏聞見后錄》曰:"硯瓦者,唐人語也,非謂以瓦為硯,蓋硯之中必隆起為瓦狀,以不留墨為貴。" |  | 硯的別稱跟由來。(11)研磨器。對原始硯的俗稱。在新石器時代,研磨石墨或其他顏料的器具。例如,陜西臨潼姜寨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一套繪畫工具中就有研磨器,被稱為"始祖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