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旗”“幟”。 先說“旗”。 “ “ 有的甲骨文“ 有的金文“旂”寫成會意字,“ 有的金文“ 篆文“ 隸書“ 后來,凡是與“ 比如“旆”。
“旆”就是“古代旗幟末端狀如燕尾的垂旒”,后泛指“旌旗”?!熬旗贰本褪恰?/span>酒旗”,也就是“酒店門前竹竿上系的布條”,起招徠顧客的作用。
古詩人無酒不歡,因而古詩詞里“酒旗”“酒旆”便是常見意象。 比如,杜牧《江南春》里寫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彼凇洞思倪h》也寫道:“河橋酒旆風軟,候館梅花雪嬌。”宋張翥《行香子·山水扇面》詞有“佛寺云邊,茅舍山前。樹陰中、酒旆低懸”的描述。元朱庭玉《祅神急·雪景》套曲:“破墻酒旆,古岸漁艖。”清孔尚任《紅橋》詩有云:“酒旆時遮看竹路,畫船多系種花門。”
再接下去就顯得掉書袋了。 又比如“族”。 “族”的甲骨文“ 有的甲骨文“ 因此,“族”的造字本義是“聚集在同一旗號下行獵、作戰(zhàn)的同宗同姓的群落。” 金文“ 篆文“ 隸書楷書一致寫作“族”。 再比如“旅”“游”。 “旅”的甲骨文“ 金文“ 因此“旅”就有“軍隊”“旅行”“旅游”“旅途”等義。
“游”的本字為“斿”。 “斿”的甲骨文 這就是“游學”的本義吧!只是今人重在“游”而不在“學”罷了。 當“游”引申出“泅水”的穩(wěn)定義項后,后人以“辵”(行進)代替“水”(河界)另造“遊”,表示陸上的巡行。古人稱泅水橫渡為 “游”,稱順著河道長距離游行為“泳”。
“永”是“泳”的本字。永,甲骨文 “旅游”的本義逐漸擴大,現(xiàn)在專指以觀光游玩為目的的出行,但形式上都大差不差,都有魚貫而入而出的特點。
下圖就是明證。 再比如“旌”字。 旌,篆文“ 賜予戰(zhàn)士以“旌”是激勵與表彰,所以“旌”有“表揚”“表彰”之義,所謂“旌表節(jié)孝”就是通過立牌坊、賜匾額,表彰忠臣孝子節(jié)婦,來樹立道德楷模。 這樣說下去,看著就有些乏味了。 “旃”原指曲柄的紅旗,也通“氈”,班固《漢書·蘇武傳》里寫蘇武被丟進深窖里,斷絕飲食供應,只得靠啃身披的旃毛(氈毛),嚼天上飄進來的雪才活了下來,“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 “旄”就是動物的尾毛,做成旗幟狀的“符節(jié)”,作為使者的身份信物。 “旋”就是令旗搖動,士兵人隨旗動,左右旋轉(zhuǎn); “施”是“旗幟”如“也”(蛇)般蜿蜒飄動的樣子,《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中寫妻子跟蹤丈夫,“施(yì)從良人之所之”,“施從”就是“蜿蜒曲折地尾隨跟蹤”,可謂十分形象;后來“施”引申出“給予”“施展”“實施”等意義,讀作“shī”。 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不再贅述。 最后說說“幟”。 “幟”的繁體字為“幟”,“戠”,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標識、作記號。幟,篆文 “旗幟”代表的是一個團隊,一個氏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具有重大象征意義。
國有國旗,軍有軍旗,社有社旗,會有會旗,族有族旗,團有團旗,隊有隊旗,班有班旗。 所謂“旗幟鮮明”,是說立場要堅定,態(tài)度要明確;“獨樹一幟”,當然是富有創(chuàng)見的褒義詞;“旗鼓相當”,還能“斬將奪旗”“旗開得勝”,可謂“功勛卓著”。 新時代里,愿每個人都有“弄潮兒向濤頭立”的魄力和“手把紅旗旗不濕”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