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一說存臺灣私人手中。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lián),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云:“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饵S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
作品欣賞:
蘇軾簡介│中國歷代書法│中國歷代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