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觀是人生觀的一個部分,而且可能是最精華的一個章節(jié)。某微信號轉(zhuǎn)過一個帖子《努力地活了一生,唯獨沒有善待自己的心——100個人寫給自己的墓志銘》。看看日期,當天是下元節(jié),倒是應(yīng)時應(yīng)景。自己是自己的掘墓人,往往悲催,而自己給自己寫墓志銘,有點意思。
“為自己寫的墓志銘”大致有600多條,沒有咒罵,沒有怨恨,沒有苦痛。每位“作者”似乎都很明白自己的一生,最后留給生者的話,或闡述自己,或勸導(dǎo)別人,或幽他一默,都顯得懇切而真誠。
自寫墓志銘的前三名分別是:
“努力地活了一生,唯獨沒有善待自己的心?!?/span>
“合影留念5元一位,帶花帶酒免費。”
“他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包括躺在這里?!?/span>
我想點贊的是一位叫Daisy的作者寫的:“這是一條太多人走過的老路。我只是隨波逐流。”
電影《后會無期》里說,聽過好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不過,看到這些墓志銘,有人倒可能要開始認真思考人生。“寫給自己的墓志銘”,其實不是寫給死后的自己,是寫給當下的自己,還有別人。所以,死亡觀是人生觀的一個部分,而且可能是最精華的一個章節(jié)。
早些年前曾有報道,說在密蘇里新聞學(xué)院的第一節(jié)課上,老師要給來自媒體的學(xué)員們出一道題,花5分鐘時間為假設(shè)已經(jīng)去世的自己寫一份悼詞。平時寫新聞、播新聞?wù)咄蝗桓膶懙吭~,想象最親密的朋友為自己讀著悼詞,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老師與學(xué)員一邊現(xiàn)場互動,一邊調(diào)查統(tǒng)計,最后是總結(jié)陳詞:你們的回答表明,很少有人希望別人記住他生前有多少財富,擔任過多么顯赫的職位。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死后有親友想念,受別人尊敬……讓你們寫下這些話,也是讓你們意識到什么東西對自己最重要。在將來的某一天,也許你想要的一個工作被別人搶走了,也許你的獨家新聞給別人偷掉了,也許擁有權(quán)力方或大公司用錢來誘惑你,要你報道對他們有利的新聞。在這些時候,你們都可以想想自己今天寫的悼詞,也許它會幫你們看清楚一些東西,或者讓你們活得輕松一些。
朋友王兄敬懷,半百大叔,某日酒酣耳熱之際,也鄭重其事地交代我一項“家庭作業(yè)”,要給未來的他準備一篇個性悼詞。寫作上有個層層剝筍式的辦法,我與王兄的相認相識,就是“層層剝筍式”。最先聽說他是中學(xué)校長,后來得知他是歷史專業(yè)畢業(yè),再后來有人介紹他是蘇北老鄉(xiāng),接著發(fā)現(xiàn)是知己酒友,最后才知道我們曾經(jīng)是同一個10公里生活圈的小鎮(zhèn)青年,而且在附近同一所中學(xué)先后就讀——當我們彼此剝得只剩下“內(nèi)衣”時發(fā)現(xiàn),我們有著基本相同的一個起跑點、一條起跑線。有的朋友,越熟悉越知底,就越厭倦,而我與王兄,越了解越發(fā)現(xiàn)有著更多共同點和共通點。不過,真的要給他擬寫悼詞,起筆落筆沒有那么簡單。最擔心他到時不滿意,會不會氣急敗壞,“一躍而起”?哈哈,那對哀傷的朋友們倒是歪打正著的一件幸事!
某日夜深,盯著王兄的親筆簽名,突發(fā)靈感,何不拆字一試,權(quán)當文字游戲?譬如網(wǎng)上出現(xiàn)的種種漢字戲解,“道”:真理是要用“頭”去想,并用“足”去走去踐行的;“值”:站得“直”,“人”的身價才高;“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來的……仔細拆分研究,“王敬懷”三字同樣不乏妙趣:“王”的下方可以視為“土”,“敬”的左邊是茍且的“茍”,左下部位是句號的“句”,“懷”則可拆分成“心”“不”。 借鑒微博時下流行的那種“變色字”,可以將這些關(guān)鍵部件稍作變色處理,效果立時呈現(xiàn)。有趣的是,前后勾連起來解讀,一首小詩躍然紙上:
一生匆匆 太匆匆 ——入土即為終? 眼前的茍且 詩和遠方的田野 ——歸處是句號? 不 你一直在 你愛的人 和愛你的人思念的天空……
這不是一篇有個性的悼詞嗎?看上去只是三個字,說起來一首詩,其實可以更短:一生匆匆 / 入土為安 / 句號了嗎 / 不 / 一直銘心……簡單直接卻意味深長,像是一個人的喃喃自語,又像是悄悄在囈語;像是一時反思,更像是一個人一生不間斷的自我拷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