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培土生金法 (概述) 培土生金法,又稱補土生金法。本法是根據(jù)五行學(xué) 說和臟腑相關(guān)理論,脾土能生肺金,“虛則補其母”,肺病從脾以 治的理論而立法。故臨床常選用補脾的藥物如黨參、太子參,白 術(shù)、茯苓,黃芪,山藥、砂仁、陳皮、甘草等組成方劑。以培補 脾土,俾使脾氣充旺,敷布精微,滋養(yǎng)肺金,以治療肺臟虧虛的 病證,謂之培土生金。 (常用方劑] 1.四君子湯(見健脾益胃法) 2。補肺湯(《類證治裁》) 本方由黨參15克,炒白術(shù),炒苡仁、桑皮、冬花各12克,茯苓、 半夏,杏仁、百合各9克,炙甘草,蘇梗、阿膠、五味子各6克, 貝母、罌殼各3克組成。功能培土生金,止咳定喘。主治脾肺氣 虛,短氣乏力,不思飲食,上氣喘急,咳聲低微,自汗畏風(fēng),舌 淡脈虛之證。 本方為脾肺氣虛而設(shè)。故方以四君子湯配苡仁益氣健脾,培 土以生金,冬花、杏仁,川貝母降氣止咳,百合、阿膠、五味子、 罌殼補肺斂氣,茯苓、半夏除濕化痰,桑皮清瀉肺火,下氣行火, 蘇梗散寒宜肺。諸藥合用,共奏培土生金,止咳定喘之功. (主治病證) 1.肺虛咳嗽 咳嗽一癥多屬肺,然脾虛運化無力,水谷精微不能上榮于肺, 致脾氣虧虛,肅降無權(quán),肺氣上逆而咳。此乃脾虛及肺,土不生 金之咳。其證咳聲低微,痰多色白,易于咯出,神疲乏力,食少 納差,腹脹便溏,畏風(fēng)自汗,舌淡苔白,脈緩弱。治當(dāng)培土生金, 化痰寧嗽。四君子湯加厚樸、杏仁、半夏之屑。若中焦陽虛,氣 不化水,濕聚成飲,上漬于肺,咳嗽反復(fù)發(fā)作,痰涎清稀,則又 宜四君子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溫陽化飲,補土以生金。 2.肺虛咳喘 喘即氣喘,是以呼吸急促,甚則張口抬肩為其特征。臨床辨 證首應(yīng)審其虛實,以為施治之本。張景岳云;“實喘者,氣長而有 余,虛喘者,氣短而不續(xù)。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 者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皇皇 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則動甚,而惟急 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張氏此論,扼要具體,對本病辨 證實已指出其要領(lǐng)。 . 本病的發(fā)生,一般多責(zé)之肺腎二臟。蓋肺主氣,腎納氣,肺 不主氣,腎失納氣,喘即發(fā)生。但究臨證而論,除肺腎為主外, 脾虛及肺也是發(fā)生喘證的一個重要原因。因脾為生氣之源,肺為 主氣之樞,脾不散精,上不滋肺,下不充養(yǎng)腎精,母病及子,土 不生金,金不生水,脾虛及肺,先天失其養(yǎng),亦可致喘矣。所以, 張景岳指出:“虛喘無邪,元氣虛也。”元氣者,脾胃之氣也。故喘 證因于脾者,當(dāng)健脾益氣,補土生金。方用四君子湯合參脈散化 裁。若肺虛有寒,去麥冬,加干姜,肺陰不足者,加百合、北沙 參、玉竹、或合百合固金湯,脾虛痰濕內(nèi)盛者,加陳皮,半夏、 細辛,五味子,或用補肺湯加減。 3.肺陰虛證 . 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脾為濕土,化生精微。脾胃虛弱,化 源不繼,則肺金失養(yǎng),肺金失濡,陰虛內(nèi)燥,肅降無權(quán),虛火內(nèi) 灼,肺氣上逆,則見納少便難,或食后腹脹,倦怠乏力,肌肉瘦 削,干咳少痰??诟裳试?,或見咯血,夜間盜汗,煩燥失眠,舌 紅少苔,脈象細數(shù)。宜培土生金,滋養(yǎng)肺陰。用藥宜甘淡甘寒配 伍,蓋甘淡培土,甘寒養(yǎng)肺,脾陰充,肺津得滋,肺寧則咳止, 虛火退則病愈.常選藥物如太子參、山藥、蓮子、石斛、北沙參、 麥冬,百合、制百部、白芍、知母,甘草等。 4.陰虛肺癆 肺癆之病理本質(zhì)為陰虛,常致五臟虧損。臨床上以咳嗽、咳 血、潮熱、盜汗、消瘦為其特征。本病與肺脾兩臟最為密切。蓋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化源不繼,精氣不能上歸 于肺,肺津不足,氣陰虧虛,抗病力低下,則易招致癆蟲感染。 癆蟲傷肺,則肺愈虛,“子盜母氣。以自救,而加病于脾,在病機 上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以致氣陰兩虧,陰損及陽,累及五臟。 簡言之,仍以陰虛為主要特征。故治療予以補虛為主,參以殺蟲。 。理虛元鑒》說:“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 百骸之母,腎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虛之道畢矣?!贝艘嘀畏?癆之依據(jù),臨床尤以補虛培元,重在脾肺,偏于滋陰降火為重點, 并根據(jù)陰虛肺熱,肺腎陰虛,氣陰兩虛,陰陽俱虛等不同證型, 分別施治。筆者常以補土生金法為主,藥用保真湯加減治療氣陰 兩虛肺癆,證見午后潮熱,熱勢不高,惡風(fēng)畏冷,自汗或盜汗, 食少腹脹,神癆便溏,短氣聲低,咳嗽無力,咯痰稀白,偶帶淡 紅血液,舌淡苔白,脈細弱數(shù)者,每獲良效。 5.肺虛失音 失音是常見之證,凡語聲嘶嗄,甚則不能發(fā)言者,謂之失音。 本病的發(fā)生,與肺、脾、腎相關(guān),而脾土在發(fā)病上有特殊意義,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元氣充足,上滋肺金,下充 腎水,肺腎得養(yǎng),則聲音洪亮,若脾土虧益,化源不繼,元氣不 支,肺失濡養(yǎng),腎失充滋,失音之證發(fā)生。誠如《古今醫(yī)統(tǒng)》云. 。凡病人久嗽聲嘶,乃是元氣不足,肺氣不滋?!惫史财⑻摷胺?,肺 虛失音者,宜補土生金法,用四君子湯加山藥,大棗、玉蝴蝶、 鳳凰衣之類。若陰虛痰少,咽干口燥,合麥門冬湯加減。 [臨證心得] 培土生金法,乃補脾而實肺的方法。脾與肺, 具有相生關(guān)系。脾屬上,肺屬金,土能生金。肺的主要功能是主 氣,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zhì)。其來源有二.一是 飲食水谷之氣,二是大自然之清氣。水谷之氣賴脾土化生,轉(zhuǎn)輸上 歸于肺,大自然之清氣,靠肺之吸入。因此,當(dāng)脾病時,則首先 影響到肺,謂之“母病及子”,反之,肺臟有病時,也會影響到脾, 謂之“子盜母氣”。比如肺癆之病,其初往往癆蟲傷肺,繼而肺虛 及脾,出現(xiàn)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肌肉消瘦,此乃“子盜母氣”. 臨床根據(jù)這個道理,便產(chǎn)生了。虛則補其母。的“補土先金”法,前 人所謂“扶土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就是這個意思。 培土生金法,在臨床應(yīng)用上比較廣泛,特別是對肺系病證, 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肺氣腫等慢性疾病中所 出現(xiàn)的一系列脾虛癥狀的時候,用之得當(dāng),則收效頗佳。 運用補土生金法,臨證必須分陰陽,辨氣血。氣虛補氣,陽 虛溫陽,陰虛滋陰。然大法不離兩端,即甘溫建中以補肺氣,復(fù) 肺陽,方如四君子湯,補肺湯,干姜甘草湯之類,甘淡柔潤以充 肺陰,實肺津,如參苓白術(shù)散便是補土生金的一個常用方劑。該 方以甘溫兼甘淡立法,尤以肺氣不足,兼有脾陰虧虛之證最為適 宜,但對于陰虛而兼有火旺之證,則又非所宜。 一般而言,脾病則相對偏濕,而易傷及陽氣,胃腑之患,相 對燥甚,而偏傷陰津。因此,脾病多用補氣藥,胃腑為患多用滋 陰藥。從補土生金角度分析,脾氣不足,多引起肺氣虛,而胃陰 不足,則多肺陰津虛。比如慢性支氣管炎,氣偏虛者,多有脾氣 不足之證,如少氣懶言,惡風(fēng)自汗,脈緩而弱,在使用補土生金 法時,則應(yīng)以肋脾益氣為主,以復(fù)肺氣,方如四君子湯合玉屏風(fēng) 散。陰偏虛者,則多有陰虛內(nèi)熱,虛火灼肺之證,如手足心煩熱, 盜汗,干咳少痰,脈細數(shù)。在使用補土生金法時,則應(yīng)以滋陰養(yǎng) 胃,以充肺陰,實肺金,方如沙參麥門冬湯合益胃湯。因前者是 甘溫立法,后者是甘涼滋潤。立法不同,選方有異。但總的原則 都屬于補土生金。 停痰積飲之證。大多與脾肺相關(guān)?!捌樯抵?,肺為貯痰 之器。,既關(guān)兩臟,則應(yīng)分清主次,或偏于脾,或偏于肺,是脾病 及肺?還是肺病及脾?抑或脾肺同病?脾病及肺者,咳喘為甚, 痰多色白,飲食尚可,則應(yīng)治肺為主,兼以理脾,方如二陳湯加 炙麻黃,桑皮、杏仁,炙冬花之屬。前者培土生金,后者治肺為 主,如此方得理脾之真諦,而不失之于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