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歷史也夠悠久了,遺留下來的老建筑集中在這三坊七巷里。記得朱幼棣《后望書》里提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福州大搞建設(shè),曾將三坊七巷老建筑一點點拆掉,工程正是被李嘉誠承包,后來經(jīng)一名老設(shè)計師的奔走呼救,引起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的過問,才保存下來。
自唐五代以來,這里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中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
這里保存著200多座古民居,是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館”。
這里是一大批對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有重要影響的杰出人物的出生地和寓居地,發(fā)生于此的風(fēng)云往事,書寫著半部中國近代史。
自西晉永嘉南渡以來,福州逐步形成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的城市格局;五代開閩圣王王審知建造羅城,又奠定三坊七巷一條街的民居布局。
這其中,三坊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七巷分別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此外還有一條南后街。
郁達夫、嚴復(fù)、林覺民、謝冰心、梁章鉅等名人志士都曾寓居于此。
歷史上,南后街商賈云集,買賣興隆,除各種店鋪外,還有櫛比鱗次的刻書坊、書肆和裱褙店,是文人時常出沒之地。清末舉人王國瑞將南后街比擬為北京的琉璃廠,賦詩說:“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br>
三坊七巷蘊藏著福州的歷史、文化,孕育了從這里走出的一個個“閩都名人”。特別是近代以來,曾生活于此的林則徐、沈葆楨、嚴復(fù)、林紓等人,曾在時代風(fēng)云的變幻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對中國近代的歷史發(fā)展和思想文化產(chǎn)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坊七巷的價值,不僅僅屬于福州,更屬于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