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有一個聞名,,。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明清至民國走向輝煌,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古老坊巷的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可稱為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nèi)現(xiàn)存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筑,也可稱為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館”。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主街,南北朝向,北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兩邊古建錯落,青瓦白墻,門庭櫛比,古色古香。同時,它也是三坊七巷歷史街區(qū)的中軸,東側(cè)有七巷,西側(cè)有三坊,福州市民順口溜叫做“后街三坊朝七巷”。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筑墻傳統(tǒng),都有高、厚磚或土筑的圍墻。 三坊七巷,是中國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區(qū)。 寬大的步行街,兩側(cè)同其他地方的步行街一樣,商鋪比比皆是。 墻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墻。 江南建筑中,絕大多數(shù)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gòu)成的階梯形的山墻,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墻是曲線形的馬鞍墻;一般是兩側(cè)對稱,墻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墻頭風貌。 喜歡這里的包容,過去與現(xiàn)在雖不在同一個時間里,卻在同一個空間里展示和訴說著一座城市的風貌。 古街上熙熙攘攘,人頭攢動,雖然不是節(jié)假日,也是人氣滿滿,如入鬧市。 店主在扇子上作畫,講訴著關(guān)于這里的故事。 沿著主街依次走到南頭,其中大多是具有商業(yè)性質(zhì)的展覽館、藝術(shù)館,里面展出和售賣各種紀念品、工藝品,基本上都是免費參觀。 雖是承載著歷史,經(jīng)歷過風雨,而如今卻是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刷卡進鋼琴弄,弄內(nèi)傳來悠揚的琴聲。 一個城市,一條街巷,一棟建筑都承載著它自己的歷史。過去與現(xiàn)在以并存的方式展現(xiàn)著城市獨有的面貌。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近代史?!甭皆谌黄呦锢锞拖翊┰搅颂扑卧髑澹纷x了半部中國史。 三坊七巷自古崇文重教,人杰地靈,文儒武將,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三坊七巷更吸引我們的是坊巷間走出的名人們。 “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舊弟兄。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 這首詩是三坊七巷的生動寫照,說明了當時讀書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讀的生動景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三坊七巷出過3個海軍總長、10個尚書、10位總督、10位院士及151位進士。有人說這里是改變中國近代史的地方,因為近代以后的重要歷史事件,如虎門銷煙、洋務(wù)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 “一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等等,都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關(guān)節(jié)點。 而從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時代推手的角色,在南后街的盡頭石碑上刻寫了這些近代的名人。 林則徐、沈葆楨、嚴復(fù)、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一代代智者賢士書寫著三坊七巷的歷史文化。
林則徐:那個大名鼎鼎的“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個虎門銷煙的名族英雄。 在三坊七巷附近的澳門路16號,有一個林則徐紀念館,是一個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園林,里面展覽以大量的實物、照片、圖表、模型等表現(xiàn)了林則徐愛國憂民的一生,參觀的時候就像是體驗一部傳奇歷史大片。 嚴復(fù):了解嚴復(fù)是因為他翻譯的《天演論》,嚴復(fù)的故居位于福州郎官巷中。在福州人心目中,嚴復(fù)才是他們心目中最為敬愛的歷史人物,因為在三坊七巷很多街道和商店,經(jīng)常會看見和嚴復(fù)相關(guān)的建筑和紀念品。 郁達夫:郁達夫是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作家,先生在福州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因此也算是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讀過他的作品《懷魯迅》和《故都的秋》,郁達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對他記憶深刻是因為他的風格,學會用第一人稱“我”寫一些作文。 冰心:當代著名女作家,大多數(shù)人了解這位世紀老人,都是從《繁星》與《春水》里認識的。冰心是兒童文學作家,至今還保存著她的小桔燈作品。冰心的故居,同時也是林覺民的故居,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為林覺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18歲的林徽因游歷歐洲,結(jié)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為林徽因?qū)戇^很多情詩,兩人也都是以書信來往。 陳寶琛:溥儀的老師,但紀錄片《末代皇帝》里面對他的形象描述得太刻板。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xiāng)郡居此,名祿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nèi)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xiàn)在衣錦還鄉(xiāng),榮耀故里,所以坊名也改了。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wǎng)地區(qū),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衣錦坊的著名景點“水謝戲臺”,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1573-1620),原是鄭姓住宅,清道光年間,為孫翼謀家族所有。
2、文儒坊 文儒坊舊名陰山巷,以在閩山之北故稱。后來改為儒林坊。
北宋時因“海濱四先生”之一國子監(jiān)祭酒鄭穆居住于此,改名文儒坊。 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張經(jīng)居此,又名尚書里。 3、光祿坊 光祿坊西接通湖路,東連吉庇巷,坊名光祿,宋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祿大夫,所居坊賜名為“光祿”。
在光祿坊西側(cè)有一小巷,叫早題巷。辛亥黃花崗起義烈士林覺民殉難廣州之后,他家從南后街遷出,曾避難棲身于巷內(nèi)。 光祿坊口的澳門橋,連接著現(xiàn)在的澳門路與南后街,建于唐天復(fù)元年(901年),原名清遠門橋,俗名鴨門橋,其建筑構(gòu)造為單孔石拱橋,長10米,寬6米。著名閩劇《荔枝換絳桃》中的愛情故事就與澳門橋和安泰橋有關(guān)。 據(jù)說在唐朝末年,居住在狹長內(nèi)河兩岸的男女,常常以互投荔枝和桃子表達愛慕之情。居住在澳門橋附近吉庇巷的畫師艾敬郎與居住在安泰橋附近桂枝里的姑娘冷霜嬋每天隔河相望,日久生情,冷霜嬋決定投荔枝給艾敬郎,以私定終身。不料此時閩王征選宮女,冷霜嬋被搶進了宮,這對戀人便跳進烈火中,化作一對鴛鴦,雙雙騰空飛去。 篇叁、七巷 1、楊橋巷 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巷,是七巷當中最北面的一條巷,如今已擴建為楊橋路。
楊橋路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東街口商圈東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 楊橋路雅道巷北口的雙拋橋,原名合潮橋,因由東南二潮合流于此得名,橋上建有雨亭。 福州民間傳說:古時有王氏之子與陶氏之女兩相情愛,誓結(jié)夫婦,但被奸人破壞,不得如愿,終于月夜雙雙投河,故名“雙拋橋”。
橋上舊有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六字,原橋已毀?,F(xiàn)存雙拋橋,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橋欄石柱上刻“古今合潮橋”,“光緒丙子年建”。 2、郎官巷“朗官巷”古稱延福里。北宋咸平五年,里人劉若虛中進士,改名“榮親里”,后來又改名為“朗官巷”,《三山志》載:“以劉濤子孫皆為朗官”故名。
朗官巷16號的嚴復(fù)故居嚴復(fù)故居為清代建筑,花廳為民國式雙層樓房,兩座毗連,占地面積609平方米,1920年時任福建省督軍李厚基為嚴復(fù)購置。 嚴復(fù)(1854-1921)候官縣(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先后出任復(fù)旦公學和北京大學等校長,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3、塔巷 塔巷舊名修文巷,北宋知縣陳肅以科舉不利,改名興文巷;南宋稱興文坊。明代又改名為文興坊。俗稱塔巷,以五代時坊內(nèi)建有阿育王塔和塔院得名,后塔雖廢圮,但塔巷之名卻保留至今。
4、黃巷唐及其以前,"永嘉南渡,黃氏居此,舊名黃巷"。宋時,里人崔大夫及第,改名新美坊,又稱新美里。明萬歷以后復(fù)稱黃巷,沿用至今。
黃巷尾端的郭柏萌故居又稱郭階三故居,始建于明末。主座建筑共三進,庭院內(nèi)環(huán)境幽雅,有造型別致的假山,水清魚躍的魚池,小巧玲瓏的花亭,錯落有致的樹木,頗具江南建筑的韻味。 郭柏萌是道光時期的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光緒元年辭歸福州。
5、安民巷安民巷舊名安民坊,相傳唐未黃巢農(nóng)民軍入閩,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
北宋初中奉大夫劉藻以孝聞,詔賜粟帛以旌之,因改類坊。宋中葉太宰余深居此,改為原臺育德坊。元福建省都事賈訥居此,其母貞節(jié),又改為貞節(jié)坊。明萬歷年間恢復(fù)為安民巷,并沿用至今。 安民巷53號系清代民居,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1937年新四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張云逸奉命與國民黨福建省主席陳儀談判,翌年2月,新四軍參議王助出任辦事處主任,新四軍辦事處在此正式成立,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民國28年5月,日本侵略軍侵占閩江口,辦事處遷往南平。 6、宮巷宮巷,因巷內(nèi)有紫極宮道觀,古舊名仙居里,宋代坊內(nèi)以崔、李二姓顯貴,改稱聚英坊;元代又改為英達坊。明成化年間,又以巷內(nèi)紫極宮直稱宮巷,并沿有至今。
巷內(nèi)的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故居。 7、吉庇巷這是一條名字最為玄乎的巷。 據(jù)《閩都記》載,相傳鄭性之(公元1172年-1255年,宋朝名臣,閩清人)貧賤之時,某年十二月廿四日祭灶之日,向巷口的賣肉老板娘賒肉,老板回家大怒,往鄭性之家將剛下鍋的豬肉撈回來。鄭性之苦笑,畫馬題詩,然后焚燒祭灶:“一匹烏騅一支鞭,送君騎去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鄭性之后來做了大官,衣錦還鄉(xiāng),老板看見說:“這不是鄭秀才嗎?”鄭性之不由分說,抓下老板,定了罪,當場打死?!白允浅鋈耄餆o行人。后坊廢,名其巷為'急避’”。嘉靖年間,鄉(xiāng)人認為巷名不雅,改為“吉庇巷”,有“吉祥如意,庇境安寧”之意。
吉庇巷是七巷中最南側(cè)的一條巷,橫貫于八一七北路(南街)和南后街之間,與光祿坊相通?,F(xiàn)在吉庇巷已改造成了路,稱吉庇路。
吉庇路60號的謝家祠,為坐北朝南的建筑,始建于明代,系龍巖適中(今為龍巖市新羅區(qū)適中鎮(zhèn))謝姓人氏在福州購地所建,除了供奉先賢與祖先外,主要用于家族子弟讀書住宿。 篇肆、林則徐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祠門外圍屏墻內(nèi)壁有浮雕虎門銷煙圖,大門上額刻著“林文忠公祠”。
全館為古典式園林建筑,現(xiàn)如今,堂、廳、樓均辟為林則徐生平展室,分林則徐生平事略、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與救災(zāi)、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手跡等部分。 林則徐的事跡毋庸多論,他開啟了中國的禁煙運動。他是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quán)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并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xiàn)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出身貧寒,為官清廉正直,關(guān)心民隱,為民眾所稱頌。所以在全國各地多處都可以看到紀念他的遺跡和場所。 南北花廳的西面有兩層的曲尺樓,原為林家子弟讀書的地方,樓前有草坪、魚池、假山、花木等。 御碑亭內(nèi)有光緒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賜祭”、“御制碑文”等3塊青石碑。 儀門兩側(cè)回廊陳列了20多面執(zhí)事牌。 篇伍、冰心和林覺民故居林覺民故居,也是謝冰心的故居。故居坐西朝東,三進,四周有風火墻。
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前后廂房。天井兩旁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覺民與妻子陳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廳一房。 廳與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臥房窗外有花臺(昔時種植臘梅)。 在林覺民就義后,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lǐng)全家躲到福州遠郊,謝家便買了此居,民國建立前后,著名作家冰心(謝陳伊函瑩)曾居此。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師、教授、詩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為林覺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 我這一生,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飲過很多酒,見過很多人......百一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