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古稱江陽,釀酒歷史久遠(yuǎn),自古便有“江陽古道多佳釀”的美稱。 瀘州地區(qū)出土陶制飲酒角杯,系秦漢時期器物,可見秦漢已有釀酒。 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出兵江陽忠山時,使人采百草制曲,以城南營溝頭龍泉水釀酒,其制曲釀酒之技流傳至今。 宋代酒業(yè)較為興盛,熙寧年間酒課為“一萬貫以下”,據(jù)《宋史》載瀘州等地釀有小酒和大酒。 詩人墨客留有贊酒詩文,黃庭堅曰:“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余”。唐庚曰:“百斤黃鱸膾玉,萬戶赤酒流霞。余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張船山曰:“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 元代泰定元年(1324)已釀大曲酒。 明代萬歷十三年(1586)瀘州大曲酒工藝初步成型。《瀘縣志》載:“酒,以高梁釀制者,曰白燒。以高梁、小麥合釀?wù)?,曰大曲?/span> ”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前后,“舒聚源糟坊”開業(yè)。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4個酒窖,其大曲酒膾炙人口。 同治八年(1869)“舒聚源糟坊”改號為“溫永盛糟房”,有大曲酒窖10個,其中6個建于1650年左右,4個建于1750年左右。 清末白燒酒糟戶達(dá)600余家。 “民國以來減至三百余家矣。 大曲糟戶十余家,窖老者,尤清洌,以溫永盛、天成生為有名。 “1949年瀘州有酒坊36家。1951年至1952年間,組成春和榮、溫永盛、定記、曲聯(lián)四個聯(lián)營酒社,聯(lián)合12家作坊繼續(xù)生產(chǎn)。 瀘州老窖特曲于1952年被國家確定為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1996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我國全國重點保護(hù)文物,譽(yù)為'國寶窖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