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道:《圣濟卷》上寫作路。張景岳:“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于動,地生于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p> 綱紀:總為綱,分為紀,有綱領之意。張景岳:“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物無巨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p> 變化之父母:姚止庵說,“”天之上,地之下,變變化化,五一不本于陰陽,故為變化之父母”;朱熹∶“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yōu)殛?,陽可化為陰。然而變化雖多,無非陰陽之所生,故為之父母?!痹谶@里也有起源之意。 生殺之本始:張景岳:“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氨热缍烈院螅枤鉂u升,陰氣漸消,萬物始生,至夏則萬物繁盛。夏至之后,陰氣漸長,陽氣漸消,萬物始凋,至冬消亡。 神明之府:神者,變化不測,主宰萬物。明者,日月星辰之光。府就是陰陽聚會之所。神明在人體中表示人的精神、活動功能。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 寒。陽殺陰藏:《類說》引殺作發(fā)。張隱庵:春夏者,天之陰陽也,故主陽生陰長;秋冬者,地之陰陽也,故主陽殺陰藏。 這里講的是陰陽的變化。清陽之氣上升而為天,濁陰之氣下降而為地。陰主靜主長主藏,陽主動主生發(fā)。陽能化生功能,推動萬物生長,陰能構(gòu)成形體,使陽有所居。寒到極點就會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生寒。 萬物生發(fā),在乎一氣,此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春夏氣升發(fā),為陽氣;秋冬氣沉降,為陰氣。觀花木榮華可也,春夏氣在上,為枝繁葉茂,秋冬氣在下,花葉凋零,不過潛藏罷了。寒到極點就會生熱,冬至為最寒,但此時陽氣也開始生發(fā),夏至為最熱,但此時陰氣開始肅降。如人傷寒,卻發(fā)熱,內(nèi)熱時又會發(fā)冷。 清陽為天,濁 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下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雨出地氣:地面上的水蒸發(fā)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為云,然后降到地面為雨。 云出天氣:地氣之所以上升為云,必須天氣(太陽)之蒸發(fā)。 這便是陰陽相互為用的關系。比如人也是這樣:胃納水谷,脾氣左旋運化之,肝隨脾升,散精氣歸于肺,這就是地氣上為云的道理;肺主肅降,胃氣右旋,膽隨胃降,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這就是天氣下為雨的道理。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 寒則熱,重熱則寒。這個道理很容易懂,寒極火衰,熱盛水就會干涸。陽盛偏于熱的時候,就用苦寒之藥泄之;陰盛偏于寒的時候,就用溫藥溫補。這是中醫(yī)之正治,也是比較好辯證的病態(tài)。 事物發(fā)展到極點就會變化,如否極泰來之意。這里和上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意思一樣。但得辨清真寒假熱、真熱假寒。虛陽上浮之真寒假熱,用肉桂附子引火歸元,內(nèi)熱生寒不是真寒,需要發(fā)散內(nèi)火,則寒滅。這就是中醫(yī)的從治。需要更深一層次的辯證。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 ,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之于天地,天地覆載萬物,天覆物,所以在上。地載物,所以在下。陰陽之于男女,男陽剛之氣旺盛,女陰血足,月事時下。陰陽之于方位,左為陽,太陽自東方升起,右為陰,太陽自西方落下。陰陽的象征就是水和火。 能始者,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也。陰的本性靜,所以內(nèi)守;陽的本性動,所以在外。好像古代男子出外勞作,妻子于家中做飯紡織的道理一樣。 |
|
來自: 一個普通讀書者 > 《黃帝內(nèi)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