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是先商,即商湯開國之前的商。偃師是早商,是商湯開國建都的商。鄭州是第十一任商王遷都的商。安陽是晚商。朝歌(淇縣)是末商。 偃師商城,是繼夏都斟鄩(偃師)之后河洛地區(qū)出現(xiàn)的又一座都城,是商代開國皇帝商湯建都的地方,史稱西亳。位于偃師尸鄉(xiāng)溝一帶的塔莊、大槐樹村,因之稱尸鄉(xiāng)溝商城。商湯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等諸王均以此為都。在偃師建都的西亳早期,從商湯開始,歷五代十王計二百三十余年。第十一任王仲丁即位,遷商都到隞,即今鄭州。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載:“故湯受命而王,應(yīng)天變夏,作殷號。作宮邑于下洛之陽,名相官曰尹?!辟葞熒坛潜闶巧虦囊蛔挥凇跋侣逯枴钡挠蓪m城和郭城組成的大型都城。 1983年春,中國社科院開始的偃師商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解開了商都西亳的神秘面紗,以大量的文物澄清了史海中的迷霧,證實了權(quán)威史書記載的準(zhǔn)確。如班固《漢書·地理志》載:“尸鄉(xiāng),殷湯所都。”《括地志》載:“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湯都也,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尸鄉(xiāng)是也?!碧啤锻ǖ洹份d:“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理於此亳,商家從此而改國號曰殷。有首陽山,有尸鄉(xiāng)?!?/p> 除史書記載和考古發(fā)掘驗證外,有史以來流傳下來的村名、地名、墓葬、俗稱等也是最好的佐證。偃師邙嶺之巔山化藺窯附近的商湯陵,即商代開國皇帝商湯的陵墓。湯王冢、湯王廟溝、湯泉村等,都是因商湯而產(chǎn)生的流傳至今的俗稱。位于偃師商城遺址東的一片低洼地帶,俗稱“亳坑兒”;遺址南伊洛河交匯處附近的前馬郡和后馬郡,俗稱“馬圈”,因其水草豐美,成為商湯軍隊的牧馬場和馬圈。商城遺址南附近的岳灘鎮(zhèn)堤頭村,即為商湯城池堤防工程的南部起點,故稱“堤頭”。中國第一名相、輔佐商湯稱王的伊尹,商湯尊其為“阿衡”?!鞍ⅰ笔菒鄯Q,“衡”為平等,意為商湯尊伊尹為并肩王。伊尹的墓地在偃師商城遺址西城墻外,即今天的新寨村北邊。新寨村古稱“阿衡鎮(zhèn)”,即是對“阿衡(伊尹)”安葬于此的榮耀和紀(jì)念。 1988年元月,國務(wù)院公布偃師尸鄉(xiāng)溝商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其始建年代成為夏商分界的界標(biāo)。 商都西亳(偃師)之后,史載商代先后五次遷都,實際不止五次,可能記載的是大的重要的遷都。大致遷都為:由西亳(偃師)--遷隞(鄭州)--遷相(河南內(nèi)黃南)--遷邢(河南溫縣東)--盤庚遷都(偃師)--安陽,另外還有朝歌。 關(guān)于“盤庚遷都”,在安陽殷墟被首先考古發(fā)現(xiàn)之后,人們便把安陽視為殷商之都,進(jìn)一步推衍為“盤庚遷都”是盤庚把商都遷到了安陽。包括一些教材也是這樣寫,其理由為殷墟就是安陽,而不知道商朝的都城,自盤庚遷都于偃師開始,之后的都城都叫殷,偃師就是最早的殷商或殷墟。當(dāng)然“盤庚遷都安陽”說,也有歷史文獻(xiàn)依據(jù),但存在明顯破綻。因而從1928年安陽正式考古至今,卻沒有發(fā)現(xiàn)“盤庚遷都”于安陽的文物證據(jù),使得不得不對司馬遷對“盤庚遷都”描述的認(rèn)可。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jì)》里的記載為:“帝盤庚十四年,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fù)居成湯之故居,行湯之政...乃遂涉河南,治亳。”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居”和“亳”都是都城的意思,如司馬遷的“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其中的“居”就是居住地、辦公地;“亳”就是京都。《括地志》載:“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唐《通典》載:“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理於此亳,商家從此而改國號曰殷。有首陽山,有尸鄉(xiāng)?!贝耸钻柹?、尸鄉(xiāng)都在偃師?!叭瘛?,是殷商之北亳﹑南亳﹑西亳的總稱?!吨軙ち⒄份d:“三亳阪尹?!笨追f達(dá)疏引皇甫謐曰:“三處之地,皆名為亳。蒙(安陽)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商丘),偃師為西亳?!?/p> 如此說來,“盤庚遷都”,就是盤庚把商都由黃河以北的溫縣東,遷到了黃河以南的偃師,回到了商初商湯建都的地方--西亳。商城遺址考古也證實,偃師商城城垣是在早期建筑的基礎(chǔ)上后來又修筑過的,這次修筑大致就是盤庚“復(fù)居商湯之居”的痕跡。 商代第十九任王、商湯的第九代孫盤庚,在遷都西亳(偃師)之后何時遷都北蒙(安陽)了呢?據(jù)考,盤庚都西亳后,歷小辛、小乙到武丁。武丁五十年,即離開西亳(偃師)徙河北。先都沫(朝歌),后徙北蒙(安陽)。這樣算來,盤庚遷都偃師,歷四帝,偃師大致增加建都史一百來年。僅殷商五百多年建都史,在偃師就達(dá)三百多年。 武丁是盤庚后王中第一個都北蒙(安陽)的殷王。武丁都北蒙(安陽)后,歷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前期。自1928年開始的安陽考古,在大型墓葬方面,其中有四條墓道的大墓八座,這八座大墓被認(rèn)定為殷王的陵墓無疑。從武丁到帝乙,也正是北蒙(安陽)的八位殷王。此八位殷王和八座殷王陵墓,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就是北蒙(安陽)歷六代八王一百六七十年的見證。 但武丁都北蒙后,其后王庚丁、文丁曾遷回西亳(偃師),否則《史記·殷本紀(jì)》不會“復(fù)去亳,徙河北”;《帝王世紀(jì)》帝乙也不會“復(fù)濟河北”。實際上,商代后期,盤庚后王也多因水患,輾轉(zhuǎn)遷徙于西亳(偃師)、朝歌(淇縣)、北蒙(安陽)三地,并非固定于安陽,因此安陽就是殷墟之一。 朝歌(淇縣),是商代自帝乙后期的都城,帝乙之后就是帝辛(殷紂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因此,帝辛(殷紂王)的陵墓也就永遠(yuǎn)定格在殷商亡國時的都城--朝歌(淇縣)。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商周交替的界碑。自此,商朝自商湯開國,到殷紂王亡國,統(tǒng)治中國554年之久的殷商王朝宣告結(jié)束,八百年的周王朝開始了新紀(j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