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愛心超市是怎么做到的(圖) 2015-01-22 07:36 大河網(wǎng)-河南商報 河南商報記者 侯建勛/攝 記者 董林 李肖肖 徐方方 孫李爽 崔文 王杰 愛心超市怎樣才能讓全民參與?二手物品的利用,也是環(huán)保、節(jié)約的辦法,在國外深受推崇。 慈善文化非常完善的英國,有超7000家慈善商店,規(guī)模最大的慈善商店“Oxfam”(樂施店)更是成了一種慈善文化。它們是怎樣運作的?河南商報記者聯(lián)系到在英國生活多年的人,聽他們說說英國的愛心超市。 英國經(jīng)驗 A 慈善商店:一種全民生活方式 威斯敏斯特大學中國傳媒中心資深媒體研究專家常怡如,在英國倫敦生活多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門口的愛心超市。她家附近就有Oxfam—英國規(guī)模最大的慈善商店。在她看來,英國人的生活,已經(jīng)離不開慈善商店了。對他們來說,做公益就像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簡單,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在英國,規(guī)模最大的慈善商店是Oxfam,已有超過800家分店。除了這家,還有眾多和慈善機構合作的慈善商店,全英國有7000多家慈善商店。 這些慈善商店的操作模式是:免費接收市民捐的二手物品,處理后低價出售,所得款項用于慈善。 差不多每個社區(qū)都有這樣的慈善商店。有人搬家,或者孩子長大了,就會有一些用不到的物品,都會直接捐給慈善商店。 捐物也很方便,街頭隨處可見舊物回收柜,或者約定一個時間,比如每周一早上8點,你把一些不用的舊衣服和物品放在家門口,就有人去收。 Oxfam賣的大多是捐的舊物品,偶爾也會有沒拆封的新玩意兒。值得推薦的是Oxfam的賀卡,做工精美且富有意義。趕上過節(jié),雖然很多商店都賣圣誕節(jié)卡片,但大家還是愿意到Oxfam買,因為知道這是做慈善的。 另外,這里的價簽做得很別致,會生動地告訴你你的幾鎊錢能做什么,比如“6.99鎊可以為兩頭駱駝治療寄生蟲,10.99鎊可以給坦桑尼亞的孩子買一頭奶羊”。每一枚價簽上,都寫著“謝謝你”的字樣。 店內(nèi)物品流通很快,因此看到喜歡的東西必須下手,不然等考慮好了再去就不一定有了。 這里最多的,是書籍和音像制品,每本書可能只賣兩三鎊,遠低于市場價格,除了支付房租和人工費,剩下的銷售款項都用于慈善。當然,賬目是有人審計的。 這事沒有政府參與,完全是民間的,店里的日常事務幾乎全部由志愿者處理。政府的支持就是在稅收上—所有的Oxfam都是免稅的。 光顧這里的并不都是普通人或窮人,有很多是衣著考究的中老年人和衣著時尚的女孩們,甚至還有不少明星、名人。運行多年,在英國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和風氣,購二手物品意味著你更加支持環(huán)保,更加富有愛心。 B 這樣的慈善:讓受救助者更有尊嚴 專欄作家潘采夫在蘇格蘭愛丁堡生活多年,生活中更是隨處可見英國街頭的慈善商店。 在蘇格蘭愛丁堡,我家旁邊是主要的大街,一條街上就有一二十家慈善商店,它們都和養(yǎng)老院、救助中心有合作。 這些慈善商店,員工都是志愿者,不要工資,當然都是平時不怎么上班的人。店里的物品都是市民捐的,我和女兒就經(jīng)常把衣服、家具、書本等送去。 因為店里的物品都是免費得來的,店員也不要工資,房租也打折,所以銷售款項基本都是純利潤,要繼續(xù)用于慈善。 在英國,這樣的慈善商店歷史悠久,狄更斯時代就有了。狄更斯曾寫道,其長大以后還有個習慣,就是去慈善商店買衣服,這樣看來慈善商店有超過200年歷史了。 因為來源免費,衣服的價格非常低,值100元的,在這里可能也就賣20元左右。 除了大量企業(yè)運作的慈善商店,還有少量政府開的,比如“自行車中心”,員工也是志愿者。政府從大街上收的不要的自行車,就會送到那里,車子重新拋光后出售。在這里其實也可以“淘寶”,我曾以40磅的價格買過,如果是新車,可能要500磅以上。 這樣的慈善商店,大家都來買東西,并不是貧困人群的“專利”,所以來買東西的人沒有任何特殊的想法。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鄭州上大學時,學校食堂設了個“貧困生窗口”,飯菜比較便宜,但有的同學不太好意思去那個窗口打飯,仿佛被貼上了標簽。在英國,你最大的感覺是,慈善絕不會傷人尊嚴。 國內(nèi)嘗試 慈善商店模式 國內(nèi)也開始嘗試 事實上,不只是英國,作為慈善商店的起源地—美國,其規(guī)模最大的慈善商店“Goodwill”遍布全國,并在世界37個國家中有會員,大部分美國人已經(jīng)習慣去慈善商店購買日常用品以及捐贈閑置物品。在歐洲國家和韓國,慈善商店隨處可見。 這種西方國家的慈善商店模式,國內(nèi)也有人嘗試。 2008年,國內(nèi)第一家慈善商店Roundabout China(眾愛慈善商店)在北京順義后沙峪附近開始運營,其模式和國外的一樣,人們捐的閑置物品,被需要的人買走,所得用來幫助重癥患兒、孤兒等急需幫助的對象。 如今,眾愛慈善商店已從一個小店發(fā)展到上千平方米的店面,是遠近聞名的公益中心。 該店銷售和志愿者負責人李女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眾愛慈善商店是純民間的慈善模式,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有以下原因:一是他們給社區(qū)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務;二是建立義工平臺,讓更多志愿者參與;三是對每名受助者的詳細資料和需要資助的金額進行公布;四是收集受資助對象信息,及時向捐贈者反饋。 “現(xiàn)在,我們店的接收和捐助已經(jīng)覆蓋了整個北京市?!崩钆空f。 利用“循環(huán)經(jīng)濟” 來盤活慈善 2013年4月,中央財政支持的社會組織示范項目—“地球站公益創(chuàng)業(yè)工程”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環(huán)境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申辦,與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聯(lián)合主辦。 “地球站”項目的目的,就是利用“循環(huán)經(jīng)濟”做慈善。在北京的機關、學校、社區(qū)內(nèi),通過安置“收集箱”、熱線電話通知志愿者上門服務等形式,收集家庭閑置物品,經(jīng)過分類整理、修繕消毒等處理后,一類直接捐贈給弱勢人群,另一類則借鑒西方國家社會企業(yè)的經(jīng)驗,通過二手市場運作,將盈利扣除運作成本后,全部用于公益事業(yè)。 “既是環(huán)保,也是改變以往突擊式的、難以為繼的捐助形式,以社會企業(yè)的模式,為大家提供便捷的、可持續(xù)的、常態(tài)化的捐助渠道?!敝袊h(huán)境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秘書長劉國正介紹,該項目的最終目的,是扶持有志于環(huán)保公益事業(yè)的志愿者和NGO,在環(huán)保公益事業(yè)中創(chuàng)業(yè),以點帶面,逐漸在全國形成循環(huán)經(jīng)濟的網(wǎng)絡鏈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