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示”,主要有這幾種寫法: 《詩經(jīng)·鹿鳴》中說:“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在座的賓客喜愛我,告訴我至善之道、至真之理。知識的傳承并不容易,真理的大道更是崎嶇,于是前輩們總是愿意將自己的所得分享、展示給后人,讓后人在成長的路上能有所警示、少些磕碰。比如在詩詞中的大量“示兒詩”,就是通過詩歌,或夸贊勉勵,或囑咐訓示,來進行對兒女的培養(yǎng)教育。宋代詩人陳俊卿,寫有《示二子》,其詩言:“興來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萬卷書。遺汝子孫清白在,不須廈屋太渠渠。”告誡兒子要清清白白做人。 正如陸游的那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前輩的告示、警示是一方面,自己的領(lǐng)悟又是另一方面。通過旁人的好意,我們雖然也可以獲得啟示、得到幫助,但自己能真正領(lǐng)悟才是將知識化為己用。中國的禪宗講究頓悟,《景德傳燈錄》上曾記載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與一位僧人的對話,僧問,崇慧禪師以一句詩回答,僧又問,師又答,但僧還是不明白,于是“乞師指示”,禪師只以一句“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作答,希望僧人能自己體會、自己領(lǐng)悟,而不做更多指示。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是瞬間中得到永恒,在萬物中化為一體,境界至高,耐人尋味。這時候語言乏力,而只能靠自己神思遨游去領(lǐng)悟其中的內(nèi)涵了。而“示”的意義的演變,從神靈到表示、告示,越來越走近人民生活,越來越貼近人的情感表達。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施希茜)【整理編輯:時英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