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之心,源于人的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希望他們也都脫離苦難擺脫不幸。慈善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是人們在內(nèi)在良心驅(qū)使下產(chǎn)生的外在行為。 愛人如己,是慈善的人必備的素質(zhì) 。只有知道愛自己,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只有很好地愛自己,才能很好地愛他人。所以說做真正做慈善的人,都是從自身做起的,再向自己的身邊向外擴(kuò)展。應(yīng)該是先從家里做起,然后再惠及朋友,繼而推廣到其他人。 學(xué)會愛父母,盡了孝道,具備“尊老愛幼“的品格,方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安拍苓_(dá)到慈善的境界。漢語'慈'字的本意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guān)愛照顧,如《左傳&隱公三年》中講'父慈子孝',《莊子&漁父》也講'事親則慈孝'。對父母的愛,是天經(jīng)地義地,對與自己血脈相連的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人的感恩,是與生俱來的。人類天生就具備愛的能力,天生就有做慈善的能力。愛很自然,做慈善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懂得了孝之道,就會懂得感恩,由感恩父母再到感恩其他人。有了感恩之心,就有了一顆慈悲的心,能夠推己及人,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也有了想幫助苦難之人脫離苦海的意愿。其實(shí)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許多人付出辛勤勞動的結(jié)果,如果常懷一顆感恩之心,你就能注意到,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們付出汗水的結(jié)果。而醫(yī)院、圖書館、博物館等很多公共設(shè)施是捐贈的,這些都得益于別人的善行,常懷感恩之心,就會感覺到這些善行,自己也會自然而然地有了施予慈善之舉的渴望。 真慈善是悄悄地做,不求別人贊譽(yù),也不求受贈人感恩回報。不要認(rèn)為捐贈就是慈善,事實(shí)上現(xiàn)在很多所謂的“慈善“是傷害了那些受幫助的人,借這些人來教育了其他大眾。慈善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心意,而不是像我們常說的那樣為了“善有善報“,事實(shí)上,真正的慈善,是不計回報的,”只重耕耘,不管收獲?!安皇菫榧海皇菃渭兊南M艘材苄腋?鞓?,是單純的慈悲心的表現(xiàn)。 有人常說我沒有錢,沒辦法做慈善,實(shí)際上,慈善不只限于捐贈,你無法從金錢物質(zhì)上幫助別人,但你可以做好你的本職工作,不給別人添麻煩,也是善行;你可以對身邊的人微笑,付出贊美與感謝,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愛的溫暖,讓身邊的人心情好起來,這些也都是善行。大家互為慈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世界自然和諧,自然太平。 功成名就,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有多個人的努力和幫助,所以越是有大成就者,越懂得感恩,越能以慈悲為懷。 慈悲心是希望所有眾生獲得快樂,使所有眾生脫離痛苦,這樣的心愿就是慈悲心。無我布施,能感知一切眾生的痛苦、不忍眾生苦,且能善待一切眾生,并想幫一切眾生擺脫痛苦的心,這就是慈悲心。 慈心和悲心的最根本就是知母心、知恩心、報恩心以后才升起慈心和悲心。對眾生如自己的母親一般看待,而知道父母的恩賜,然后報恩,希望所有眾生得到快樂和快樂之因的心是慈心,希望所有眾生遠(yuǎn)離苦惱和苦惱之因的心是悲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