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是“高祖”和“太祖”作為廟號的區(qū)別,我就不搬書上的話了,盡量用最直白的文字表述一下。簡而言之,太祖和高祖的區(qū)別就是“是否白手起家”。首先更正一下,李淵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劉邦雖然稱高祖,但實際廟號是“太祖”。  劉邦之所以廟號太祖而被稱為漢高祖,因為他的謚號是高皇帝,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把二者結合了一下叫他高祖,后來班固在漢書中沿用了這個叫法,就一直延續(xù)下來的。其實按照后來的習慣叫法應該是漢太祖或者漢高帝。
其實,廟號高祖與太祖的標準區(qū)別就是一個:是否白手起家。比如劉邦,本來就是個小混混,父親劉太公,意思就是劉老伯,根本沒名字,就是個普通農民,劉邦一步步坐上皇帝全靠自己打拼,所以他的廟號就是“太祖”。同理,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農民家庭出身,后來還當過和尚,白手起家,一路做到皇帝,所以他是“太祖”。
 而李淵就不一樣。李淵雖然是唐朝開國皇帝,但是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期已經受封唐國公,擁有了一定的勢力和地位,李淵后來建國的資本很大一部分都來源于祖父打下的基業(yè),因此,李淵建國后,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而他自己死后的廟號則是“高祖”。同樣的,隋朝開創(chuàng)者隋文帝楊堅的廟號也是“高祖”,他的父親楊忠和李虎一樣,也是西魏重臣,受封隨國公(后來楊堅建國后覺得走之底不吉利,把隨改成隋),所以楊堅追尊楊忠為“太祖”。  順便再說說另外幾個帶“祖”的廟號,一個是“世祖”。世祖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建立時代基業(yè)的人。其實就是用來區(qū)別開國的“高祖”或者“太祖”,但實際上又確實開創(chuàng)了一番基業(yè)的人。比如東漢光武帝劉秀,廟號就是世祖,他實際上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但是用了漢的國號,漢朝的開創(chuàng)者畢竟是劉邦,他就不能叫高祖或者太祖,因此用了“世祖”這個廟號。再比如元世祖忽必烈,他其實是元朝第一個皇帝,之所以不叫太祖,因為蒙古第一位實際意義上的統(tǒng)治者是成吉思汗,所以忽必烈稱帝后追尊成吉思汗為太祖,他自己也并非開國之君,只是正式稱了皇帝罷了,所以叫“世祖”而不叫“高祖”。同理還有比如清世祖順治等等,白手起家的努爾哈赤追尊“太祖”,順治并非開國皇帝,但畢竟是入關后第一個皇帝,所以叫“世祖”。
 再有兩個特例,一個是朱棣,朱棣是明成祖,其實他最早的廟號叫太宗,因為他其實沒有開創(chuàng)什么,不能稱祖。而之所以后來叫他成祖是因為嘉靖皇帝,他并非正常順序繼位而是因為正德帝無后而以堂弟身份入繼,所以他特別崇拜明朝歷史上同樣不是正常繼位的朱棣,就將他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抬高了一級。
 另一個康熙,廟號圣祖??滴跻膊⒎情_創(chuàng)基業(yè)的皇帝,清朝官方的解釋是“雖為守成,實同開創(chuàng)”,其實也是一種抬高。正常情況他還是應該稱宗而非某個祖。
當然,其實還有例外,比如晉,開國皇帝是司馬炎,但是真正的基業(yè)是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三個人打下來的,司馬炎自己的廟號是世祖,他追尊了司馬懿為高祖,司馬昭為太祖。其實按規(guī)范,司馬懿算是打下基業(yè)的第一人,他才應該是太祖,司馬昭稱高祖比較合適。當然,畢竟晉也比較早,那時候的廟號或許還沒有太嚴格的規(guī)范。而之后十六國、南北朝,亂世,一個個小國家小政權為了標榜自己正統(tǒng),廟號都是一堆祖,這種就爛大街了沒有什么好分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