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表 高行之
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古禮:“結(jié)婚如之何?必告父母?!鄙w因與孔母締結(jié)婚姻關(guān)系時,孔父已經(jīng)近七十歲,父母早已亡故多年,無法“必告父母”,故只能在尼丘禱,告之于父母在天之靈以作婚證,因而不合禮制。加之七十而有子實屬罕見,人皆傳孔子乃私生子。此成為孔子母子不為其嫡母所容之合法理由。言“野合”,即言孔父與孔母乃非婚姻關(guān)系。孔父孔母必知孔子嫡母如是,亦有慮及自己百年之后無人送喪之憂也,故只需等待時機而已。孔子母子知禮,深知其然,孔父亦無可奈何。是故孔子嫡母不認可,則孔子斷無取得合法身份之可能也。 魯襄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549年)孔子年三歲,父叔梁紇卒。 魯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47年)孔子年五歲,隨母遷往曲阜。其兄與庶母當(dāng)同往,但不可考。 魯襄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545年)孔子年七歲,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 魯襄公三十一年 (公元前542年)孔子年十歲,襄公薨昭公立。 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孔子年十一。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年十五,志于學(xué),多行鄙事自此始。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年十七歲。嫡母施氏去世。孔子送喪,服齊衰。孔子少而知禮獲魯人稱贊。孔子合法身份獲禮制認可邁出了第一步??鬃?/span>被拒送喪至墓地,故仍不知父墓地。不久,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拒之。要絰,蓋孔子為證身份獲認可之故。被拒事件給孔子母子以巨大打擊。母顏征在卒,或與陽虎拒孔子往饗士有關(guān)??鬃优c陽虎有隙蓋始于此。接連的打擊令孔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最終,孔子年少之心靈于痛苦中頑強成長,認識到“不如學(xué)也”,乃殯母于五父之衢。此舉驚動魯國上下,孔子借流言蜚語之力致孔母去世內(nèi)情廣為人知,贏得了輿論的同情和支持。終于,獲知情人熱心指點而知父之墓地,父母得以合葬于防,從禮制上正式獲得合法身份資格。孔子因此名聲大振,士之身份逐漸得到世人認可。圣人智慧首露鋒芒。自此,孔子非常重視“行”,后將“行”列入四教。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年十九歲。既已大祥,孔子娶宋幵官氏為妻。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年二十歲,生子。逢國君送來鯉魚。表明是時孔子已經(jīng)引起了國君的關(guān)注,士的合法身份已經(jīng)獲得了國君的認可。故昭公于孔子有知遇之恩,孔子為子取名鯉,字伯魚??鬃訛轸斨舫颂锂?dāng)從此時開始。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年二十七歲。郯子來朝,孔子見之,學(xué)古官名??鬃映跞媵斕珡R當(dāng)在此前后,或正是因為孔子已經(jīng)在太廟中擔(dān)任職務(wù),故有機會向郯子學(xué)習(xí)。孔子確立人生發(fā)展方向和目標當(dāng)始于此時。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年三十歲。孔子“三十而立”,“立于禮”,說明此時的孔子已經(jīng)獨立執(zhí)行禮儀職務(wù)了。琴張從學(xué)當(dāng)在此時??鬃又潦鞘际谕皆O(shè)教,先教禮焉,孝、悌為要。顏無繇、仲由、曾點、冉伯牛、閔損等諸人先后從學(xué)。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 ,孔子年三十四歲。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孔子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此事為后世所誤傳,訛為孔子適周問禮于老聃,此老聃實非周史官之老子也。魯孟厘子卒,遣命其二子孟懿子及南宮敬叔師事孔子學(xué)禮。時二子年十三。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 ,孔子年三十五歲。魯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齊??鬃右嘁允悄赀m齊,有弟子從。中途遇丘吾子,言“樹欲靜而風(fēng)不停,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彼焱端馈?鬃釉唬骸靶∽幼R之,斯足為戒矣?!弊允堑茏愚o歸養(yǎng)親者十有三??鬃釉邶R聞韶樂,與齊大師語樂。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妒酚洝费札R景公在魯國拜訪過孔子,有誤。如真有此對話,當(dāng)是孔子在齊第一次與景公相見時所言。闞止從學(xué),或于明年,無確考,后人訛傳為與宰我同一人。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 ,孔子年三十六歲,在齊。或曾于同年適杞國考察夏禮。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年三十七歲。景公終不用孔子,孔子生去意。恰逢吳季札適齊反,其長子卒,葬嬴博間。齊有官方人員自齊往赴葬禮,孔子欲觀其葬禮,故孔子“接淅而行”隨之。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 ,孔子年四十歲而不惑。孔子或于此前后適周學(xué)周禮,適宋考察殷禮。在授禮基礎(chǔ)上,又修詩、書,始傳詩、書、君子之道,孔學(xué)而日興。興于詩,即當(dāng)此指。 魯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 ,孔子年四十二歲,昭公薨定公立。 魯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 ,孔子年四十三歲。 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孔子年四十七歲。魯三桓當(dāng)政。 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孔子年五十歲而知天命,“天命之謂性”當(dāng)是時或之后不久之感悟。始研易。陽貨欲見孔子勸其出仕,當(dāng)在此時??鬃优c周旋,魯人皆知孔子不欲從陽虎。魯陽貨執(zhí)季桓子。魯三家攻陽貨,陽貨奔陽關(guān)。是年,公山弗擾召孔子,弗從。季氏召孔子出任小司空。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年五十一歲。魯陽貨奔齊??鬃訛轸斨卸荚?。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年五十二歲。由中都宰為司空,又為大司寇。相定公與齊會夾谷。子貢、冉有、有若、高柴、宰我諸子先后從學(xué)。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年五十四歲,攝政,墮三都。墮?quán)C,墮費,又墮成,弗克??琢藟櫲贾鲝埶煜萃nD。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年五十五歲。去魯適衛(wèi)。衛(wèi)人子貢、魯人子路、冉有等從游。與子貢談及“一以貫之”當(dāng)是此前后。后傳子貢性與天道??鬃友浴安坏弥行卸c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碑?dāng)在時前后?;驗閴櫲际Ю懈杏诿宪沧有袨槎l(fā),始有“中行”一說。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歲。衛(wèi)靈公厚遇而不用孔子。于是孔子去衛(wèi)過匡。晉佛肸來召,孔子欲往,不果,重反衛(wèi)。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年五十七歲。始見衛(wèi)靈公,出仕衛(wèi),見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定公薨哀公立。孔子當(dāng)是曾短暫回過魯國,或為定公葬禮之故。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年五十八歲。吳人聘魯,就“骨節(jié)專車”一事問于孔子。后孔子回到衛(wèi)國。衛(wèi)靈公問陳,當(dāng)在今年或明年,孔子遂辭衛(wèi)仕。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年五十九歲。衛(wèi)靈公卒,孔子在其卒之前或后去衛(wèi)。傳冉有中道當(dāng)是在此前后。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撸械蓝鴱U。今女畫。”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年六十歲而耳順。孔子由衛(wèi)適曹又適宋,宋司馬桓魋欲殺之,孔子微服去,適陳。遂仕于陳。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年六十二,曾參從學(xué)。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年六十三。吳伐陳,孔子去陳。絕糧于陳、蔡之間,遂適蔡,見楚葉公。又自葉反陳,自陳反衛(wèi)。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年六十四歲。再仕于衛(wèi),時為衛(wèi)出公四年。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孔子年六十五歲。吳人伐魯,有若參戰(zhàn),有功。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年六十七歲,在衛(wèi),夫人亓官氏去世。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年六十八歲。齊師伐魯,冉求帥魯師與齊戰(zhàn),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言孔子。季康子遂召孔子,孔子反魯。自其去魯適衛(wèi),先后凡十四年而重反魯。此下乃開始其晚年期的教育生活,言偃、卜商、顓孫師諸人皆先后從學(xué)。以四教:文、行、忠、信。強調(diào)中行,倡導(dǎo)中道。“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當(dāng)是時所言。始授“和”之觀念,此為成于樂之發(fā)端。有若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碑?dāng)是是時之語。與哀公論儒行當(dāng)是時。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年六十九歲。子孔鯉卒。好易,韋編三絕。始授易,多次提及行、中行、中正、中道。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年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愈矩?!奥市灾^道”當(dāng)是時所感悟。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年七十一歲。顏回卒。齊陳恒弒其君,孔子請討之,魯君臣不從。是年,魯西狩獲麟,孔子《春秋》絕筆?!洞呵铩肥脊P在何年,則不可考。自是傳易更甚。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年七十二歲。仲由死于衛(wèi)。曾參侍,授大學(xué)。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年七十三歲。孔子將天道、君子之道、地道三道一以貫之而成中庸,謂曾參:“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span>又言:“參乎!吾道一以貫之?!?/span>參實錄之,然參魯,未解其意,以為忠恕。 孔子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實謂“中庸”乃孔子確立于禮、興盛于詩、靈感于書、徹悟于易而終成之于樂,為孔子一生心血之凝聚智慧心得之精華一以貫之而來。然弟子仍皆不解其意,唯實錄之,為今日之所見??鬃訉⒓簧形蛑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托孤于曾參,寄希望于孫子子思,以期子思將“中庸”發(fā)揚光大。乃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