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小縣城里的她,讀了普通大學,工作后薪資一般,現(xiàn)在的生活也是波瀾不驚??吹疆斈甑哪切W霸有著好前程,過得風生水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虎視眈眈,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有出息,不要再過上像自己這樣平凡的失敗人生。 所以她一直舍得花血本去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沒想到孩子特別抵觸,錢打了水漂。 她極度焦慮,不理解,不接受,生氣,痛恨,最后絕望。每天要給自己暗示強調(diào)那是自己親生兒子,才勉強克制自己不將其打殘。 直到最近,痛定思痛,這位媽媽才意識到:“孩子就是個沒有天分,我再怎么盲目,都無法培養(yǎng)出我心中的精英,反而增加了孩子額外的壓力和挫敗感?!?/span> 她和自己和解,和給孩子松綁,雖然現(xiàn)在孩子分數(shù)沒有提升,但他整個人變得自信、開朗。這位媽媽有點無奈地感嘆:最終孩子還是會變成像她這樣的平凡人。 和這位媽媽聊完后,我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平凡真的不好嗎?不平凡又是什么?” 我想起很早之前看過梁曉聲寫的一篇文章,說的是有次他在著名大學里辦講座,一位男生站在600多人的教室里說:“如果在三十五歲以前,還不能使自己脫離平凡,那就自殺?!?/strong> 梁曉聲問他:“什么是不平凡?” 男生想了想說:“起碼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車,成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還要有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存款吧?” 梁曉聲于是追問他,什么樣的房什么樣的車,多少存款才算數(shù)目可觀呢?那位男生一時怔住,最后悻悻地說,并沒有具體想過。 雖然這位男生的話有些危言聳聽,但我身邊確確實實有很多人都和他一樣,對成功都有著不可名狀的執(zhí)念。 之所以說是執(zhí)念,是因為他們覺得只有那樣標配的人生才具備擁有幸福、或者說擁有活下去的資本所在。否則,就覺得生活不幸福,活著無意義。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如果像前文中那位媽媽所說的一樣,她的孩子如她所愿有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對成功有了迫切的渴望,然后就像這位男生一樣許下“三十五歲前還不能擺脫平凡,那就自殺”的豪言壯語,如果哪位媽媽聽到這些,還會對平凡如此焦慮嗎? 丹媽不是成功論者,但也不是反成功論者,每個人都渴望成為更好的人,熱衷成功并沒有什么不好。 就像我一樣,內(nèi)心深處也在渴望著不平凡,但對于當下的平凡生活,又有著說不出的滿足,雖然也是說不完的槽點。 小時候,我總大言不慚的說長大后要成為科學家,后來發(fā)現(xiàn)科學家也分很多種,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數(shù)學家,真的實在太枯燥了。還是每周六的《快樂大本營》好看,于是又想成為李湘那樣的主持人,在屏幕中閃閃發(fā)亮,但高考后又很現(xiàn)實地填了當年覺得最有實用的專業(yè)。 畢業(yè)后一頭懵撞進了童書行業(yè),感覺像是找到了畢生所愛,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躲在廣州的小工作室,日夜啃食國內(nèi)外優(yōu)秀童書的時光歷歷在目,那時候甚至覺得自己天賦秉異,可以游刃有余地創(chuàng)作出心中的繪本,成為小有名氣的繪本作家,轟轟烈烈。 只是有點不好意思了,也的的確確嘗試過創(chuàng)作繪本,但最終不得不承認,自己并不具備創(chuàng)作的天賦和資本。只因那不滅的夢想作祟,看了太多童書,最后誤打誤撞走到了現(xiàn)在。 一個對創(chuàng)作仍懷有期盼、但更愿意沉心研究繪本、為大家分享好書的親子閱讀推廣人。 而在這個路途中,收獲了先生和兒子,成為了萬千普通媽媽中的一員。曾經(jīng)對于成為媽媽那樣的普通婦女有著迷之抵觸,但現(xiàn)在,卻開始喜歡這重身份所帶來的安定平實。 或許,只有人至中年,才能將平凡稱作美吧。 可以說,我就是一個平凡人追求不平凡人生、最后還是和平凡生活握手言和的現(xiàn)實版本。 有次和劉先生聊天,他問我,期待叮當長大后是什么樣的人? 幸福的平凡人吧。 我會支持他擁有不平凡的小夢想,也會教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 只有在平凡的生活與工作中,找到快樂、幸福和平靜,才是我想他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 允許孩子平凡 ● 盡管,的確會有那么一些孩子,天資聰穎也足夠努力,注定會有不平凡的人生,例如,幸運如林妙可,8歲就能站在奧運舞臺之上。努力如郎朗,頭懸梁椎刺股終成為世界級的鋼琴師。 除卻這些耳熟能詳?shù)镍P毛麟角,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成為你我他這樣極其普通的蕓蕓眾生,在寫字樓間朝九晚五,在廚房客廳間里米油鹽,在菜市場討價還價,在街頭巷尾成為路人甲乙丙丁,這是身為家長的我們,自己必須先接受的事實。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心理無須刻意排解,但千萬不要逾越界限。不苛求孩子成為某類高配人生,不將孩子當成延續(xù)自己夢想的工具,而是始終堅定的將孩子當做一個獨立人來尊重和理解。 只有放下孩子一定要成功的執(zhí)念,先接受我們的孩子可能終將平凡的事實,才能讓孩子在一個寬容、豁達的生活中習得幸福的能力。 ● 支持孩子做喜歡的事 ● 我很喜歡的作家劉瑜,寫給孩子的一封信中,有這么一段話: “小布谷,等你長大,如果你想當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僅僅想當一個面包師,那也不錯。如果你想從政,只要出于恰當?shù)睦碛?,媽媽一定支持,但如果你只想做個動物園飼養(yǎng)員,那也挺好?!?/span> 她對于孩子也有著尋常母親那樣的成功期望,但那種成功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事情充滿敬畏與熱情,并從中體會到快樂的某種生活狀態(tài)。 正如她所說,一個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上班是個負累的律師,并不比一個驕傲地對顧客說“看,這個發(fā)型剪得漂亮吧”的理發(fā)師更加成功。 任何人都只有在自己天賦秉異或者興趣盎然的事情上,才有可能靠近成功。哪怕沒有成功,但是找到終身熱愛,未必不是一種恩賜。 就像我一個插畫師朋友,她從小就極其熱愛畫畫,在我們那個年代,相對于學業(yè),畫畫真不是一件什么正經(jīng)事。但她的媽媽為了支持她的興趣,省吃儉用著給她報班,買繪畫工具。 雖然最后她并沒有成為多了了不起的大畫家,但畫畫依然是她的終身摯愛。無數(shù)個時刻,畫畫都能讓她享受人生。 而如今,她也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平平凡凡地過著自己詩情畫意的小日子。誰能說,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此過一生,未必不是另一種不平凡的人生體驗呢? 平凡或成功如此的話題,命題始終宏觀而寬泛,延伸到孩子的教育上,能鋪開寫就一整本書那樣的厚度,例如努力比結(jié)果更重要,快樂比成就重要,但又不能矯枉過正。 教育何其深,其路又通往何方?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的衡量。 將其鋪展開來,說白了就是尊重孩子獨特的成長步伐,放手讓孩子體驗成功和失敗,在寬厚豁達的家庭氛圍中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讓孩子學會與這個不斷變化著的世界和平相處,最終握手言和的本領。 只有這樣,每一個不再重來的平凡生命,都能在長長的人生中看到這世界波光瀲滟的美好,體會屬于自己不平凡的那些瞬間。 今天聊的這個話題,我跟朋友們討論了很久,總體看下來,大家還是贊同這個觀點的。還有極個別(就是比較極端地堅信她孩子就是天才的)覺得,這是在給父母的不作為不努力找借口,想想現(xiàn)在環(huán)境下普遍教育這么焦慮,誰不是削尖了腦袋給孩子最好的?又有多少家長甘愿自己孩子平凡? 我覺得她的這種說法情有可原,無可厚非。只是在準備把孩子培養(yǎng)成精英的時候,是不是需要仔細看清楚他真的具備某種天賦?即使是真的有,也不可忽略了培養(yǎng)孩子過平凡日子的能力。畢竟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平凡的,不管是對孩子有怎樣的期待,先教會孩子在平凡中如何獲取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吧。也特別想聽聽你們的見解啊。 - End -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