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放火罪一|以“杭州保姆縱火案”為引析放火罪的主觀故意

 昵稱48435398 2020-06-05

(本文始發(fā)于2018年1月2日)

“杭州保姆縱火案”,造成的后果之嚴重,給被害人家屬帶去的傷痛之深切,著實令人唏噓,也著實令人痛心,特別是當通過網絡流傳照片,看到三個可愛的孩子、和他們那一臉的燦爛,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心,就會忍不住的痙攣、絞痛。

但作為一個理性的法律人,我們在扼腕嘆息之余,必須得冷靜下來考量后續(xù)事宜的處理問題,特別是本案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問題、縱火保姆的定罪處罰問題。

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對任何一個公民科處刑罰,其前提條件是:犯罪事實必須清楚、證據必須確實充分。因為唯有事實核查清楚了、證據確實充分了,才能準確的進行定罪與量刑,也才能對行為人的處罰真正做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

據傳,本案縱火保姆的辯護人黨律師之所以退庭、拒絕當日庭審的繼續(xù),其所聲稱的理由是因為相關調查取證申請未獲法庭準許及相關參與火災救援的物業(yè)保安、消防等證人沒有到庭,導致本案事實無法徹底查清、真相無法徹底查明,而黨律師則認為該些事實的查清及真相的查明對本案被告人的定罪量刑能起關鍵作用。

對于此,筆者也深以為然。

因為本案根據網絡文章獲取的案件碎片信息及本案辯護人黨律師披露的部分案情(點火動機:借錢;點火時間:4:55分,行為人之所以選擇此時點火是因為被害人5點會起來帶著孩子出去,意即被害人能及時發(fā)現起火;點火地點:客廳一角;點燃的目的物:書本),筆者認為本案縱火保姆的行為性質不排除為失火、本案不排除構成的是失火罪,而非放火罪。

本案如果能把行為人縱火時的動機、目的、助燃物、引燃對象、引燃對象所處的位置、引燃對象周圍易燃物的分布狀況、引燃對象周圍其它物件的擺設狀況、火災發(fā)生后行為人所實施的客觀行為等事實徹底查明、真相徹底查清,則有利于我們準確的界定行為人在行為實施時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到底是故意還是過失,而故意和過失,卻正是犯罪主觀構成要件的核心要素,必須要予以查明。

因此,本案徹查事實、深挖真相,確有必要。

當然,關于本案,筆者并未實際介入,對具體案情也并不了解,因此,接下來,筆者只能以從網絡獲悉的碎片信息、于純理論角度,就本案的定性發(fā)表一下個人看法:

一、關于放火罪的主觀故意

所有法律人都應當知道,放火罪,是故意犯罪;而失火罪,則是過失犯罪。但在論證本案的縱火行為人、其在行為時的主觀心態(tài)到底是故意還是過失之前,我們得先準確區(qū)分刑法中的故意和生活中的故意。

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予以希望或放任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而一般生活中的故意,則是指行為人單純有意識的實施某個行為。

具體于放火罪中,刑法意義上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所實施的是放火行為、明知自己的放火行為會造成火災、明知自己的放火行為會危害公共安全,但行為人卻對這種危害結果予以了希望或放任。

二、關于本案行為人是否具備放火罪的主觀故意

本案中,行為人確有點燃書本的故意行為。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單純的點火故意并不是放火罪的故意,行為人對自己實施點火行為的有意或無意并不是犯罪構成要件的內容,只有當本案行為人在明知自己的點火行為會造成火災、會危害公共安全卻仍持積極追求或聽之任之的主觀心態(tài)時,才能認為行為人具備了刑法上的放火罪的故意。

這也正如陳興良教授所言:“……點火當然是故意的,但以此還不能得出其行為構成放火罪的結論。關鍵在于:被告人是否明知其行為會引發(fā)火災,并對火災結果持放任態(tài)度?”【1】

因此,單就理論而言,如果本案行為人點火故意的內容不在于引發(fā)火災,而在于以欺詐的方式進行借款,并且其根據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如果認為火勢能為其所掌控,并不至于引發(fā)火災,且危害后果不至于發(fā)生,那么,應當認為行為人在行為時所持的是過失的心理態(tài)度,而非故意。

具體于本案中,行為人在點火時,其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引發(fā)火災?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危害公共安全?其行為實施時的主觀心態(tài)到底是故意還是過失?

筆者認為,必須要查明點火的時間、地點、著火點周圍的易燃物、室內有無風、風力風向等諸多客觀因素及結合行為人本人當時主觀判斷的火勢控制機率、火勢蔓延機率、危及公共安全機率等諸多主觀因素綜合予以考察。

關于此,張明楷教授也認為:“使對象物燃燒的行為是否屬于放火行為,關鍵在于它是否危害公共安全,這便需要判斷。首先,要將所有客觀事實作為判斷資料,如行為本身的危險性,對象物本身的性質、結構、價值,對象物周圍的狀況,對象物與周圍可燃物的距離,行為時的氣候、風力、氣溫,等等。其次,要根據客觀的因果法則進行判斷,使對象物燃燒的行為是否足以形成在時間上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狀態(tài)?!薄?】

關于本案,筆者以為,首先,行為人點火的動機是為了滅火表功借錢,其主觀上應該不至于是希望引發(fā)火災、應該不至于是希望危害公共安全;其次,行為人選擇點火的時間點是被害人起床時間點的前5分鐘,其當時應該是希望被害人能及時發(fā)現火情并及時采取相關回避措施。

據此,筆者判斷,行為人此時的心態(tài)應該不可能為故意,包括希望和放任,而應當是過于自信的過失。因為:其點火時間點的刻意選擇,說明其對危害結果的可能發(fā)生應該是有所預見;其希望被害人能及時發(fā)現并采取相關回避措施,說明其排斥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排斥引發(fā)火災、排斥危害公共安全。只是,其在本案中,是過于自信了。

當然,本案中,我們還得綜合行為人當時的其它客觀行為來判斷其主觀心態(tài)。

本案行為人有點火的先行行為,因此,火勢蔓延后,行為人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是否采取了必要的處置措施?包括是否有撲救行為、是否有報警求助行為或其它求助行為等。

如行為人采取了必要的處置措施,有撲救行為、有報警求助行為、有向物業(yè)、物業(yè)保安、鄰居或其它人的求助行為等,那這也足以說明本案行為人排斥火災的發(fā)生,其對火災發(fā)生的結果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其當時的主觀心態(tài)只能是過失,而非故意。

因此,本案不排除構成失火罪的可能。

三、關于本案是否存在由失火行為向放火罪轉化的可能

行為人過失引起火災后,隨后不履行滅火義務,從而有可能構成不作為型的放火罪。

如果因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引發(fā)火災,在其有能力履行義務的情況下,明知不滅火可能造成火災、可能危害他人生命、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卻不履行義務,放任火災的發(fā)生,此時,行為人的行為就由過失轉化為故意,其行為就構成放火罪。

但此種轉化型的放火罪應予以注意兩點:一是行為人須有報警和滅火義務;二是行為人有履行報警和滅火義務的可能性。

本案中,火,是行為人所點燃,其當然具有報警和滅火的義務。但關于履行滅火義務的可能性,周光權教授指出:“對于從失火向放火的轉化條件,應該嚴格地加以把握,不能因為對失火不采取撲滅措施就認為轉化為放火……關鍵還在于客觀上是否具備避免火災發(fā)生的條件。但若行為人面對火情,驚惶失措,沒有能夠采取有效措避免火災結果發(fā)生的,依然屬于失火而非放火?!薄?】

因此,本案中,如果行為人當時不具有報警和滅火的可能性,或者其在引燃書本、火勢蔓延后及時進行了報警并實施了充分的滅火行為,但最終確是因客觀原因沒有撲滅、從而導致了本案火災的發(fā)生及釀成了本案最終的慘重后果的,也不能認定其構成了放火罪。

四、關于本案因果關系的查明

多因一果現象,在現實生活及司法實務中并不少見。關于本案,是否存在多因一果的可能?如存在,查明該些多因一果的因果關系有無必要?

筆者以為,本案行為人確實實施了點火行為,因此,于定罪角度,如果采用事實因果關系,定罪應無疑義;如果采用法律因果關系,是否具有相當性則有待司法部門進一步查證。但是,于量刑角度,如果本案確實存在多因一果現象,那么根據刑法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因果關系的查明對本案行為人的量刑當然具有重大意義。

具體來說,本案確實造成了重大火災及確實釀成了慘重的損害后果,但是否僅由行為人一方的單方原因所造成?有無其它各方的原因介入?

本案中,如果其它各方面的救援措施、消防硬件能夠及時和有效,本案的結果是否不至于如此慘重?換言之,本案行為人的行為即使引起了損害結果的發(fā)生,但損害結果的擴大是否還夾雜了其它因素?如果本案的慘重結果確系由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那讓行為人獨負該果是否有失公允?是否應當考慮對行為人予以酌情從輕處罰?

因此,筆者以為,本案的因果關系,也必須查明。

綜合以上四點分析,筆者認為:本案徹查事實、深挖真相實屬應當,而以上所涉事實的查明,均離不開火災現場的相關勘查報告、報警記錄及參與救援的鄰居、物業(yè)保安、消防或其它在場人員的證人證言等證據。

五、結語

本案,自黨律退庭沸揚數日之后,暫獲沉寂,但沉寂之時,也為靜思之時?;诖耍P者遂于一個辯護律師角度、并出于職業(yè)敏感,特撰此文,別無他意!另,本案雖然釀成四人離世的慘重后果,但該慘重后果之于放火罪,是為故意犯的結果加重情節(jié);之于失火罪,則為過失結果犯的罪量要素,其對于本案放火、失火的定性沒有幫助,故未放至文中予以論述。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惟愿此后,再無苦痛。愿被害人家屬早日走出痛楚,療好泣血之心,滿懷激情,擁抱明天,畢竟,腳下的路,還長著……

注釋:

【1】陳興良:《判例刑法學》,第2版,下卷,第1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張明楷,《刑法學》,第3版,第51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周光權:《刑法各論》,第16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唐柏成律師

作者提醒: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需注明作者姓名及出處,違者必究!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