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伯牙鼓琴,其友鐘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伯牙彈琴,鐘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開始用琴聲抒發(fā)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懷,鐘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嘆說:“彈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過了一會兒,伯牙又表達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鐘子期又禁不住說:“彈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臨滔滔江河?!焙髞恚娮悠诓恍宜廊?,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斷,終生不再彈琴,認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無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 不但彈琴是這樣,賢人也這樣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注譯 絕 :斷絕 善 :擅長,善于。 鼓 :彈。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語氣詞,表示感嘆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語氣詞,相當于“啊”。 若 :像~~一樣。 洋洋 :廣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認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弦:。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 無論伯牙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中所想的。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斷絕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朗讀停頓 注:“/”為停頓處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二)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下面劃線詞的意思。 ①伯牙善鼓琴 鼓:_____________ ②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___________ ③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知音:___________ ④乃破琴絕弦 乃:_____________ 2.用“/”標出下面句子中需要停頓的地方。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 翻譯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4.“伯牙絕弦”這個故事贊揚了什么? 【參考答案】 1. ①彈 ②廣大 ③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④于是 2.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①太好了,高大巍峨,像泰山! ②不管伯牙的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4. 朋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 【試題解析】 1.試題分析:“鼓”是古今異義的字,應作動詞,根據(jù)語境可譯為“彈”?!把笱蟆笔切稳萁拥脑~語,根據(jù)這個推斷即可譯出。“乃”是文言文中的常見字,譯為“于是,就”。“知音”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一樣。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jù)多??疾榈脑~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課文文言詞語的解釋一定要想一想課內(nèi)該詞的意思,但千萬不要死搬硬套,根據(jù)語境、結(jié)合所學文言知識才能做到準確無誤。 2.試題分析:要斷句,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大致翻譯一下,這個句子的意思是“鐘子期死后,伯牙覺得世上再難找到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了,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根據(jù)句意,應畫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如果多停頓一下,可以把“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中的“謂”后面再加一道斜線。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和誦讀能力。 點評: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jù)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給語段標出停頓,其實是把幾個句子斷開。所以要注意句子意思不能改變,語意要完整。 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善、峨峨”等?!吧啤北硎痉Q贊的詞,譯為“好,太好了”。“ 峨峨”是用來形容山脈的,可譯為“巍峨,高大”。把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xiàn)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jù)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4.試題分析:“伯牙絕弦”的故事婦孺皆知,故事寫的是伯牙與子期之間的深厚友誼,他們心心相通,能互相理解并欣賞對方,彼此視為知己。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能力。 點評:理解故事所表達的情感,所歌頌的內(nèi)容,一定要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故事的情節(jié)、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舉止等來整體感知的。概括時要做到語句簡潔,重點突出。 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主要考查了對【人物傳記類】等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歸納以下解題思路: (三)文言文復習分析與策略 考點1:人物傳記類 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寫作上的特點 (1)文段一般介紹的順序是:姓名→籍貫→官職→經(jīng)歷→事件。如 “裴矩傳”依此介紹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貫(河東聞喜人)、家境(早孤)、學識(博學)、官職(吏部侍郎)”等。事實上,在平時的文言文閱讀訓練中所接觸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順序來寫的。明確這個特點后,有助于我們“快速閱讀、了解人物的情況”。 (2)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開篇先介紹的人物的“姓名、籍貫、遭遇、經(jīng)歷、官職、品行”等,那么這個人就是選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為寫這個主要人物作的陪襯。 (3)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所做的事件來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如通過寫蘇瓊為官所做的六件事:“應對曹芝、公正斷案、妙題道研、清慎拒瓜、冒死請命、革除舊弊”來表現(xiàn)蘇瓊“清正廉潔、心系百姓”的品質(zhì)。 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1、遵循三個步驟 在應考過程中,不少同學一般都是讀完一遍就去選擇答案,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 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瀏覽一遍。初步明確是“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等,對全段的內(nèi)容有個粗略的了解,讀懂六七成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下子全讀懂,一般的人是絕對做 不到的。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要求,結(jié)合各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憶,運用課內(nèi)所學過的知識(實詞、虛詞、句式、活用、倒裝、特殊句式等),解決、完成較容易做的 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層次去認知全文,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四)割席之交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 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薄妒勒f新語·德行第一》 原文翻譯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把它看作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收了起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jīng)過門前,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 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并對華歆說:“你(已經(jīng))不是我的朋友了。” 注釋 [1]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xiàn),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屬《德行》第十一則。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縣東)人,傳為管仲之后。少恬靜,不慕榮利。華歆,字子魚,高唐(今屬山東)人,漢桓帝時任尚書令,曹魏時官至太尉。 [2]軒冕:軒車。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 [3]廢書:放下書。 [4]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捉:撿起。 [6]擲(zhī):撒(塞)至,收(藏)起來的意思。 ①管寧:字幼安,漢末魏人,不仕而終。華歆:字子魚,東帝時任尚書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來,舉起,握。 ④擲:扔。 ⑤去:拋去。 ⑤嘗:曾經(jīng)。 ⑥乘軒服冕: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軒:古代的一種有圍棚的車。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這里指貴官。 ⑦如故:像原來一樣。如:如同,好像。 ⑧廢書:放下書 。廢: 停止。 ⑨觀 :觀望。 ⑩席:坐具,坐墊。古代人常鋪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F(xiàn)在擺酒稱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 ⑾窺: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開草席,分清界限,斷交關系。 出處 《世說新語·德行篇》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chǎn)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 啟發(fā)及體會 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刻苦讀書,排除一切私心雜念,才能學有所成。 做事不能過于武斷,要多一點觀察,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才可以做到更好。 不要被金錢和名譽迷惑了,失去了自我,這樣很難交到好的朋友。 “管寧割席”的故事傳頌至今,人們一直把管寧作為不慕榮華,不貪金錢的典型加以宣傳。但管寧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絕交的態(tài)度,實在過于片面。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jié)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準,便斷然絕交,有點苛求于人,但是,華歆貪慕虛榮,就不能怪管寧割席斷義。 但是,管寧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斷。不過,他很有定力,而且他發(fā)現(xiàn)了與華歆不志同道合,遲早會割席! 應該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選擇學習專注有修養(yǎng)的朋友,謹慎交友。 閱讀題和答案 1,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華歆擲軒冕 2,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 (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_給菜除草___ (2)管揮鋤與瓦石不異。_____沒有差別_______ (3)又嘗同席讀書。____________ (4)有乘軒冕過門者。_______······的人 3,翻譯句子。 (1)華捉而擲去之。 (2)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4,“管寧割席”可以看出管寧是怎樣一個人? 5.本文寫了哪兩件事? 【參考答案】 2,(1)共同(2)沒有差別(3)曾經(jīng)(4)······的人 3,(1)華歆拿起來又扔掉了金子。(2)管寧讀書和原來一樣,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 4,是一個淡泊名利,不事權貴、非常清高的一個人。 5.管寧與華歆鋤地時發(fā)現(xiàn)了金子和豪車經(jīng)過門前兩個人的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