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數(shù)理人文》雜志 數(shù)學美嗎? 許多人覺得你在開玩笑,數(shù)學無感的冰冷符號,怎么可能比得上蘇打綠和吉米,或者莫扎特和梵高。 但是就算無緣見識數(shù)學老師眼中的熱情,書市幾年就會出本討論最美公式的科普書,網絡上更不乏推薦最美公式的網頁、甚至排行榜。英國哲學家羅素甚至說:“從正確的角度觀視,數(shù)學不只真,而且極美?!?nbsp; 在聽音樂時,有人聆賞旋律直接的感動。但也有人殺風景,說如果會演奏樂器或讀懂樂譜,才真正理解音樂的美。這種觀點的極致體現(xiàn),就是數(shù)學。數(shù)學的美必須伴隨著數(shù)學的理解。 例如歐拉的 數(shù)學的美,和音樂、繪畫的美是一樣的嗎?這個哲學問題在2014年2月迎來一個科學答案。知名英國數(shù)學家阿提雅(M. Atiyah)和英國認知科學家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期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數(shù)學美感經驗與其神經關連”[1]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倫敦大學的哲吉(S. Zeki)在過去幾年的實驗中,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證實,音樂、繪畫能夠激發(fā)腦部前眼窩前額皮質(mOFC)A1 區(qū)的「美感情緒」。因此他和合作者沿用過去的實驗方法,轉而針對數(shù)學的抽象理性之美(如果存在的話),探討這個問題。 但是比起音樂或繪畫,數(shù)學實在太高深了。于是這個實驗需要數(shù)學家提供被鑒賞的“作品”,需要數(shù)學家來受測,才能測試數(shù)學之美。阿提雅的任務就是提供60個包含許多領域的數(shù)學公式,當然這些可能不全是阿提雅心目中的重要公式。 受測的16位數(shù)學家都是倫敦大學研究生所的博士后(有一人因服藥最后遭剔除)。在進行腦部掃描前,16位受測人先在名為“數(shù)學之美:方程式”的問卷上,分別對60個公式打分數(shù),從丑到美給出-5到+5的分數(shù)。研究者依據各人給分,定制四組公式做為腦部掃描的資料。每組15個公式美、中、丑各五,并交錯排列其順序,讓美感體驗不受無謂干擾。 兩個星期后等大家淡忘答案,16位受測者到實驗室進行腦部掃描,他們分四階段看完自己的四組公式,并判斷見到的公式為美、中、丑。 幾天后受測者另填寫問卷,逐題回答對公式的理解(從不懂到非常懂,給0到3分)。另外再回答一些與實驗相關的問題。 論文中說明實驗分析的結果,顯示數(shù)學或抽象公式不但激發(fā)美感,而且它所觸發(fā)的仍然是mOFC的A1區(qū),和藝術共享相同的美感情緒。這個初步的結果,將可以做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基礎。 另外這個實驗也提供這些公式的數(shù)學家排行(很有限的代表性)。最高分果然是歐拉公式,最低分的丑公式則是拉馬努金(Ramanujan)的1/π公式: 另外在試后問卷中,許多人抱怨某些美麗公式沒有出現(xiàn),例如愛因斯坦方程、柯西積分公式、諾特守恒性定理等。受測人可能真以為自己在參與票選公式的活動吧。 這個實驗引發(fā)更多的問題,Ramanujan的公式被認為最丑令人意外(事實上另一個意外的丑公式是黎曼假設相關的泛函方程)。在數(shù)學中驚奇、難度、影響性、優(yōu)雅、簡明都有可能造成美感。美比想像中復雜,并不是單純的愉悅即可,就像現(xiàn)代音樂、藝術電影也有小眾的美感,而且言人人殊。 美真的這么簡單嗎? 參考文獻 [1] Semir Zeki, John Paul Romaya1, Dionigi M. T. Benincasa and Michael F. Atiyah: The experience of mathematical beauty and its neural correlates. Front. Hum. Neurosci., 13 February 2014. http://dx./10.3389/fnhum.2014.00068 [2] 張永、李方:數(shù)學符號賞析. “數(shù)學與人文“第4輯——女性與數(shù)學, 2011年6月. [3] Roberto Minio:邁克爾·阿蒂亞訪談錄(周暢 譯). “數(shù)學與人文“第9輯——回望數(shù)學, 2013年1月. [4] Michael Atiyah:陳省身回憶錄(張紅梅 譯). “數(shù)學與人文“第10輯——數(shù)學前沿, 2013年7月. [5] Michael Atiyah:二十世紀的數(shù)學(翁秉仁 譯). 「數(shù)理人文」雜誌, Vol. 1, 2013. [6] 丘成桐 編:The Founders of Index Theory, Second Edition. International Press, 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