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率領(lǐng)大順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大明王朝滅亡。之后吳三桂引清軍入關(guān),將李自成逐出北京城。此時,崇禎皇帝雖然死亡,但明朝在南方還有保有大片的國土,并且由明朝的皇親宗室先后建立了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這些南明的皇帝一共堅持抗清了39年的時間,今天我們就歷數(shù)一下南明的四帝一監(jiān)國。 崇禎自縊影視形象 一、弘光 弘光帝名為朱由崧,是南明的第一位皇帝。通過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和天啟帝和崇禎帝是一個輩分。沒錯,他就是萬歷皇帝最寵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之子。在南明諸帝中最為正統(tǒng)。眾所周知,萬歷皇帝長達30年不上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立自己的愛子朱常洵做太子。 清軍入關(guān)之后,得益于明朝南北兩都的制度,在南京城有著完備的政府機構(gòu)。朱由崧就是在南京即位。在建立南明政權(quán)之后,弘光帝并沒有吸取明末黨爭禍國的教訓(xùn),反而使黨爭延續(xù)到南明。 1644年形勢圖 弘光帝的為人有兩種說法:東林黨編篡的史書,說他不忠不孝、荒淫無道。而據(jù)崇禎年間進士李清編著的《南明錄》里記載,這些都是對弘光帝的污蔑。 1645年五月,清軍攻克南京,以田雄為首的明朝總兵,將崇禎帝劫持,獻給了清軍,之后被押送北京,次年被斬于菜市口。 二、隆武和魯王監(jiān)國 在南明諸帝中,隆武帝朱聿鍵受到好評最多。朱聿鍵是朱元璋九世孫,崇禎年間襲唐王爵位。在唐王位上,朱聿鍵就是一位心懷國家的藩王。 1636年八月,清兵大軍直逼北京,當(dāng)時在南陽的朱聿鍵聽到消息,上書崇禎皇帝想要率兵勤王,但是沒有得到允許。自己就率領(lǐng)了王府的護衛(wèi)軍千余人,自行北上勤王。這次事件崇禎帝知道以后,將他廢為庶人,幽禁在朱家老家鳳陽。 隆武帝畫像 弘光政權(quán)建立后,朱聿鍵重獲自由。弘光被俘之后,朱聿鍵在鄭芝龍、黃道周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 與此同時,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jiān)國,也建立了小朝廷。兩個朝廷在當(dāng)時因為正統(tǒng)的問題,不惜大動干戈。當(dāng)時清軍攻打紹興之時,朱以海求助于隆武帝。但在寫的求助信上,只是稱朱聿鍵為皇伯叔,而不稱陛下。這讓朱聿鍵大為惱怒,不僅不發(fā)兵援救,還將使者處死。 金門朱以海墓 兩個政權(quán)在清軍環(huán)伺的情況下,多次沖突損兵折將。而隆武帝朱聿鍵的朝廷僅僅堅持2年時間,朱聿鍵就被清軍俘虜,朱聿鍵也自縊身亡。 而魯王監(jiān)國朱以海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兩個政權(quán)一直達不成合作,浙江、福建相繼淪陷,朱以海也不停的逃亡,最后庇護于鄭成功。但因為鄭成功并不支持朱以海,朱以海只有自去監(jiān)國的名號,以求得性命再圖發(fā)展。但在鄭成功死后,朱以海的日子更為凄慘,一度身邊連侍奉的人都沒有。1662年,朱以海在金門病逝。 三、永歷帝和紹武帝 永歷帝在南明政權(quán)中最為人熟知。因為在南明諸朝中,永歷帝朱由榔堅持時間最長。在隆武帝被俘之后,當(dāng)時的桂王朱由榔自稱監(jiān)國。而隆武帝的弟弟唐王朱聿??也憑借“兄終弟及”的祖制,在廣州自稱為帝。 在上文中提到了隆武和魯王為正統(tǒng)撕完之后,永歷和紹武新一輪開撕。 永歷帝朱由榔影視形象 紹武在廣州登基之時,還有一個小插曲。當(dāng)時匆忙逃亡廣州之時,因為想要搶占帝位匆匆登基,連龍袍都沒時間趕制,紹武帝在登基之時的龍袍,還是向粵劇里的戲人所借。 在同永歷爭奪正統(tǒng)的過程中,紹武帝先派出軍隊攻打永歷帝實際控制的肇慶。而永歷帝也派兵反擊,兩人互相派兵都是數(shù)萬人之眾,損失也非常慘重。而當(dāng)二人在爭奪不休時,清朝已經(jīng)悄悄逼近廣州。在攻陷廣州之后,紹武帝被俘。 紹武帝衣冠冢 被俘后的紹武帝還是非常有骨氣的。他在清軍營中絕食時,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我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人地下!”從紹武登基到滅亡,僅僅有40天的時間,而廣州陷落之后,在廣州城中尚有24位明朝的宗室藩王,盡數(shù)被清軍殺害。 紹武帝死后,南明就剩下永歷帝一位皇帝了。而萬歷帝最為倚仗的是張獻忠的余部李定國和孫可望二人。在正統(tǒng)已定的情況下,抗清局勢一度出現(xiàn)轉(zhuǎn)機。 永歷帝組織了多次的北伐,一度收復(fù)了湖南局部、四川、廣東、江西等地,讓明朝遺老重燃希望,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永歷帝殉國處 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云南。永歷帝逃亡緬甸,最終被吳三桂追擊至緬甸,俘虜之后將其在云南昆明絞死,至此南明滅亡。 在崇禎皇帝殉國之后,南明政權(quán)當(dāng)時的局面,要遠遠好過南宋時期趙構(gòu)的局面。成建制的政府在南京非常完備,但南明諸王卻沒有一個真正的核心,能夠真正先穩(wěn)定內(nèi)部,再圖北伐。反而是將亡國的黨爭和宗室之間的攻訐帶入了新政府之中,最終喪失利好局面,徹底亡國,不禁讓后人唏噓不已。 參考資料: 1.李清《南明錄》2.佚名《行在陽秋》3. 邵廷采《東南紀事》4.《南渡錄》卷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