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如何讓自己明重史冊,流芳百世呢?秦皇漢武雄才大略,創(chuàng)建了不朽功業(yè),因而揚名;李太白、蘇東坡以生花妙筆,遺傳名篇,而為后世傳誦。因著書而揚名的也不再少數(shù),像創(chuàng)作了《本草綱目》的李時珍,編纂了《水經(jīng)注》的酈道元。赫爾岑說:“書籍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涉世的年輕人的忠告”。它隨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而傳承,是先人優(yōu)秀思想的結(jié)晶,滋潤后人的精神。 若將一個人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乘坐歷史之舟的船票,思想深度與價值觀不同,這船票的含金量也不同,像《紅樓夢》這樣的著作,稱得上是物超所值了。而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同一層次的著作。我雖未拜讀全篇,但學習過教材中的《報任安書》與《太史公自序》兩篇文章后,也算是初窺庭徑了。《報任安書》嚴格來說只是略有提及他的工作。《太史公自序》才算,對《史記》的編纂進行詳細論述。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著書的不易、用于當當?shù)纳鐣熑胃信c深受宮刑卻為理想而忍辱茍活、堅韌不拔的高貴品質(zhì)。 古人著史,大多為私人編寫,這就存在經(jīng)費、史料來源與成書質(zhì)量的問題,往往編到一半,作者已窮困潦倒,不得不去找工作而放棄,而編史又是件很費時間,投入較大的事,因而大多以失敗告終,能達到《史記》這種規(guī)模的實在是鳳毛麟角。而《史記》雖然為個人編纂,但其內(nèi)容與角度卻絲毫不偏頗保守,作者本著“讀其書想見其人”的理念,著力凸顯這些為人的了優(yōu)秀品格與高尚靈魂,班固也稱其“不隱惡,不虛美”。況且全書的內(nèi)容思想也極有深度,蘊含深刻哲理,滋養(yǎng)一代又一代學者的精神世界。不得不感嘆司馬遷身后的歷史功底與對歷史游刃有余的掌控力。 本著“敢為天下先”的責任感,司馬遷在其父司馬談囑托后,毅然投身于《史記》的編寫中,但在當時,編史工作實際上不被統(tǒng)治者與社會所重視,直至唐朝李世民,皇家才開始在禁中設立編訂史書的機構(gòu)。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在工作之余還能致力于創(chuàng)作,實屬不易,一方面,這是對先祖事業(yè)的繼承與發(fā)展,無愧于父親的囑托;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具有長遠歷史眼光的體現(xiàn),為后人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與歷史人物提供參考。時至今日,他這樣有責任感的人也是不多建的,能像他這樣堅守理想的也是很少的,他因李陵之禍而受宮刑,這是怎樣的屈辱與痛苦?。〉聪袂菢右阉烂髦?,他選擇活著,“之所以隱忍茍活,恨私心有所不盡,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從中流露出的辛酸苦楚,在當時是無人可以理解的,誰會去關(guān)注他呢?誰又會去為他一個小小太史令在至尊面前鳴不平呢?因而他只能于無聲中去完成這部驚世之作,也只能讓后去評判是與非。我們在記住屈原那樣堅守氣節(jié)的人的同時,也應該記住他這樣為理想無悔付出,承受巨大社會與精神壓力的人。 歷史不會陪你哭泣,你有再大的委屈,再多的坎坷,時間流逝,那些也只能隨之淡化,繼而消失。歷史之人貢獻,無論在當代多么顯赫出名,若只是沽名釣譽之徒,在歷史場合中,也只能像波濤一樣逐漸歸于平靜。《史記》隨時事變遷傳誦了兩千年,也影響了一代代人的成長,我們也記住了司馬遷,他奏響了歷史絕唱。 |
|